摘要:崇化中學始終堅持將優秀傳統文化帶入中學課堂,把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思考方式,審美趣味,行為特征和民俗傳統貫穿到課堂學習當中。學校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展現非遺項目”為理念,與高氏葫蘆制作技藝團隊合作,開設了“高氏葫蘆制作技藝”校本課程,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深深地植根到中學校園生活當中,讓學生體會到非遺的文化價值,通過對非遺文化的學習,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為傳承非遺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關鍵詞:非遺、高氏葫蘆、特色課程
正文:
(一)課程開發思路:
高氏葫蘆制作課程的開設將深化崇化中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美育工作的進程,引導學生由淺至深的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讓傳統文化藝術在校園中煥發新的光彩,為非遺項目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學科性質與理念:
1、學科性質:高氏葫蘆制作技藝課程將高屋建瓴的美學觀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讓學生能親身體驗非遺項目在美術、工藝和設計上的獨特之處。通過這一特色課程,學生將了解到高氏葫蘆的歷史,工具的使用和工藝流程。在認真學習后,學生們可獨立制作簡單的藝術作品。
2、學科理念:崇化中學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將高氏葫蘆這一非遺文化引入校本課程的中學。該校以“弘揚傳統文化、展現非遺風采”為理念,開設了“高氏葫蘆制作技藝”課程,將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于校園,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在了解高氏葫蘆的創作過程的同時,逐步掌握其多種制作工藝,并在制作過程中提高自我審美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過程與方法:認真學習高氏葫蘆藝術課程,深入研究其工藝的特殊之處,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美育工作的教學形式,切實提高美育教學的核心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氏葫蘆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其獨特的裝飾工藝和美學設計形式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含蓄認真的民族性格、溫婉大氣的審美觀點以及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份原生態民間藝術傳承至今依舊保持著完整,是歷經幾代人努力鉆研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四)課程框架:
學校根據課時安排,對押花、針刺、掐絲三門課程進行講解和實操。
1、押花工藝:其原理類似陽刻,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將圖案周圍的部分去除,而不同的是,雕刻會留有刻的痕跡,容易破壞葫蘆表皮,而瑪瑙刀既能使葫蘆表面的圖案出現強弱、虛實對比的感覺,又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態的人物,靈動秀美的山水,嬌艷嫵媚的花卉等生動各異的形象。使用押花工藝塑造圖案并不會破壞葫蘆表面的硬皮,百年后仍然歷久彌新。
2、掐絲工藝:將金銀等金屬細絲,按照圖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葫蘆上,稱為掐絲葫蘆工藝。
3、針刺工藝:針刺葫蘆以針刺在葫蘆上刻畫表現各種圖案。其素材、圖案多來源于中國傳統線描、白描畫,圖案造型豐富多彩,極具趣味性,很多優秀作品甚至只有在國家級博物館才能一覽全貌。
(五)課程實施與評價:
1、課程實施:崇化中學現有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氏押花葫蘆第四代傳承人高琪先生的弟子曹陽老師(第五代傳承人),在學校開設葫蘆制作技藝特色課程,傳授葫蘆技藝。
(1)押花葫蘆:學生在制作時反饋出的最大難點就是趕地子,地子不夠平整,浮雕感覺不夠明顯。于是,老師親自示范,根據每個學生手里葫蘆的實際狀況,最重要的是持力的把握,這種技巧需長期練習,方可以逐漸掌握。
(2)掐絲葫蘆:難度比押花工藝略低,且成品效果十分美觀,所以吸引了不少學生的眼球。但第一次接觸也會遇上一些困難,例如,線條不夠流暢,不能與圖案相契合等。不過學生很快就發現并糾正了錯誤,最終制作出了精美的作品。
(3)針刺葫蘆:這種工藝學生易上手掌握,操作也比較簡單方便,此類工藝制作出的上品佳作惟妙惟肖,可讓欣賞者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2、課程評價:葫蘆與福祿諧音,自古就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其圖案寓意著吉祥、美好。高氏葫蘆制作技藝是植根于天津本土的民俗文化,作為學生有義務去了解、傳承和發揚這種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技藝。
(六)課程反思與提升:
1、課程反思:
我校利用《高氏葫蘆制作技藝》這一非遺文化特色課程,普及了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知識,提升師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振興中華傳統工藝。
2、課程提升:
(1)深化專業藝術課程研究,充分利用學?,F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結合高氏葫蘆工藝的實際情況和學生自身特點,在不同年級開設相應課程。
(2)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勇于改革藝術教學結構、模式、方法、手段,根據素質教育的規律和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方法,豐富藝術教學形式,切實提高美術教學的核心素養。
(3)加強藝術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在評價中體現課標的理念和目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掌握傳統文化非遺代表性項目,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等領域的發展水平。
(4)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文化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結合本校實際,積極開展藝術類課外興趣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率。
(5)加強藝術課程管理力度,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和指導。
(6)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天津市的各項比賽和活動,為培養高氏葫蘆非遺制作技術人才,更好的傳承高氏葫蘆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清中期—掐絲琺瑯方熏爐》中國文物網
(二)《泊來工藝—掐絲琺瑯(景泰藍)》搜藝搜
(三)《葫蘆工藝寶典》個人圖書館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