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國際化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紛紛加快轉型和采用國際會計準則。G20領導人峰會也多次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為了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我國有必要結合我國和國際會計制度的演變過程和經驗啟示,對我國未來會計制度和準則的設計和改革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使財務會計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
關鍵詞:趨同;會計制度;中國企業
一、我國會計制度的發展與變革
我國會計制度變遷是與經濟體制改革總體同步進行的。新中國成立以來, 1992年的以“兩則、兩制”為特征的會計改革具有突出意義。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也是我國會計制度大變革、大發展的二十多年。
1.“雙軌制”格局形成
我國財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正式發布《企業會計準則》,從1993年7月1月起實施,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正式誕生。1992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由19章共66條組成,主要定位于基本會計準則,總體表述不包含對具體會計事項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具體要求。《企業會計準則》在借鑒和參考國際會計經驗和總結我國會計核算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了規定,如規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的計量和確認以及財務會計報告等。但沒有對具體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具體規定,因此,財政部還同時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此后又陸續發布了13個具體行業會計核算制度及10個具體行業財務制度,即我們所說的“兩則、兩制”,目的就是通過具體的規定來指導和規范企業實際會計核算工作。
2. 系統性與IFRS趨同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中國經濟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對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穩定有利,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也十分有利。從2005年開始,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開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2006年2月,財政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兩大準則體系的建設工作已經大功告成。從此我國會計準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趨同是IASB與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將持續為之努力的目標。中國會計準則與IFRS盡管在某些領域(如減值損失的轉回、關聯方關系和交易的披露以及某些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但這些差異對于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近年來在國際趨同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步來說,是微不足道的。2012年4月11日,歐盟委員會承認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歐盟認可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最終等效,相關系列文件自2012年1月1日起追溯生效。
二、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經驗與啟示
1992年會計改革僅有20年的時間,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我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會計制度仍還屬于新生事物,我國也在不斷地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我國不斷發展的經濟環境與會計核算需要。我國的會計制度變遷與改革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1.會計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我國會計改革的實踐證明,我國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對會計制度變遷的需求。與此同時,只有在一種良好的會計制度環境和有效的會計制度的作用下,經濟體制才能夠形成有序結構并髙效率地運行。
2.會計制度變遷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會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都是相互學習借鑒并根據各國自身情況進行自我完善和創新的結果,現代財務會計發展到今天,許多國家都為此做出了貢獻。我國會計制度只有不斷吸收世界各國會計制度和國際會計制度的精華,才會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加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3.會計制度變遷必須適應本國環境。我國會計制度變遷必須結合我國社會制度特征、經濟發展階段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既要對歷史經驗進行繼承,也要對某些傳統進行揚棄,這是自然選擇和理性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必須在利益和成本的權衡下,作出趨利避害的路徑選擇,使改革后的制度更加適合國內的經濟環境,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制度基礎。
三、我國未來會計制度變遷的政策建議
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國會計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國際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幵放的目標,我國會計制度就必須立足國情和國際發展大勢,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水平,為我國經濟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幾條建議:
1. 明確準則制定的基礎導向模式
建議中國未來會計準則制定的方向在充分考慮規則導向和原則導向會計準則的各自優缺點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實際,根據各自經濟環境的具體特點和財務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的總體水平,融合兩者的優點,對可能出現的缺陷進行揚棄。從目前我國會計準則的現實條件和環境來看,遵循“目標為基礎,規則為導向”制定模式,可能更適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
2. 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分層次執行機制
制度執行中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因此,我們要嚴格按照《會計法》以及其他有關法規的規定,做好會計制度執行、監管機制的建設:強化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國家監督的會計監督體系,發揮會計監督三位一體的整體功效。合理界定財政、審計、證券、金融、稅務等監督的職能和范圍,合理分工、落實責任、形成合力。
3. 以國際化為導向加強會計能力建設
會計人員的能力素質直接決定了會計制度變遷的深度和廣度。要加快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進程,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會計隊伍。不斷培養出具有全球意識、發展眼光、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曲曉輝,丁庭選,肖虹,后趨同時期會計確認與計量的理論發展——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2011年專題學術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6年
2.常勛,解讀國際會計協調化【J】會計研究,2013年
3.郭道揚,論中國會計改革三十年【J】會計研究,2008年
4.楊輝霞,論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J】財會學習,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