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嬌
摘要: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縱連橫與“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進行經營投資。但是“走出去”企業面臨的各種經營風險要比在國內時大得多,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復雜的國際局勢,不同的文化差異,以及參差不齊的經濟發展狀況,都會給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帶來巨大挑戰。在各種境外投資風險中,稅務風險的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都不容忽視。本文從企業的角度,分析“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走出去”企業稅務風險存在的問題及風險成因,同時借鑒國際稅務風險管理防控的實踐經驗,提出境外投資企業防控稅務風險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境外投資;稅務風險;風險管理;一帶一路
一、企業境外投資的稅務風險現狀
企業境外投資稅務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企業的跨境經濟行為不符合相關國家稅法規定,招致稅務處罰而增加了稅務成本,影響企業聲譽;二是企業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用足稅收優惠,承擔了不必要的稅收負擔。自近年來相關“走出去”企業的走訪調研和問卷調查情況看來,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存在五種問題。
(一)稅務風險意識不強
很多企業稅務風險意識比較薄弱,未建立相應的境外稅務管理體系。在進行“走出去”決策時,通常較為重視商業決策而忽視稅務問題,未形成稅收風險管理的設計和執行機制,忽略了投資所在國經濟形勢、法律文化對稅收的影響以及稅收對境外經營的影響。
(二)稅收業務水平不高
“走出去”稅收業務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對稅收、財務、會計、法律、外語及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與業務有較透徹的了解。有些企業稅務管理通常由財務人員負責,缺少高級別的稅務專家團隊,對投資所在國的稅收制度與征管要求不了解,不具備規避境外稅務風險的專業能力。
(三)境外稅務管理不規范
“一帶一路”沿線有許多發展中國家,稅制體系不夠嚴謹,稅收政策不夠完善,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較為寬松,稅收執法不夠規范,稅務執法結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有些國家稅收政策變化較為頻繁,優惠難以落實且存在追溯調整,有些企業無故被境外稅務部門認定為常設機構,被核定征收稅款。
(四)稅收優惠支持不夠
適當的稅收優惠可以降低“走出去”企業的稅務成本,提高其抵御稅務風險的能力。但目前我國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稅收政策太少,缺少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走出去”企業制定的延遲納稅、虧損彌補以及建立海外投資準備金等稅收政策。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中,缺少讓企業獲得實惠的免稅規定。
(五)稅企交流合作不夠
“走出去”東道國對跨境交易監管日益嚴格,我國企業很少主動和稅務部門打交道,缺乏妥善處理與境外稅務部門關系、有效防范稅收風險的能力,在境外遇到稅收歧視時,一般首先選擇順從當地稅務機關,很少向我國稅務部門尋求稅收援助。
二、企業境外投資的稅務風險成因
(一)政治文化差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習慣、生態環境及國際地位等差異較大,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受到的歧視性限制也較多。政治因素導致的企業境外投資企業稅務風險體現在稅收環境風險、稅收爭議風險以及反避稅調查風險等方面。
(二)經濟文化差異
經濟發展水平會制約一國完善本國的稅收制度,并影響本國的稅收征管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越落后,對境外投資企業帶來的稅務風險就會越高。且經濟環境將決定該國對外國投資者的稅收政策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決定一國的稅收結構、稅率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和調整。
(三)稅收制度
制度性稅務風險主要源于稅制差異、政策變化和政策執行。稅制差異是產生雙重征稅或雙重不征稅的根本原因,稅制差異給企業節稅籌劃留下了空間,但也蘊藏了稅務風險。政策變化無論是補充修訂還是廢舊發新的方式,都會對企業的經營帶來影響,給稅收政策適用及稅收籌劃帶來不確定性。稅收政策存在彈性空間,稅務部門具有自主裁量權,執法理念、業務素質和監管水平等會影響稅收執法的公正性、嚴肅性和透明度。
(四)企業內部稅務風險管理
內部稅務風險主要源于稅務風險理念、內控制度和稅收籌劃水平。董事會、監事會等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的風險偏好、稅收遵從意識和稅務風險重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理念,也決定了企業風險戰略、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由于國際稅收環境固有的復雜性與跨境稅收政策的不確定性,籌劃不足會導致稅收籌劃方案未發揮應有的節稅效應,而籌劃過度容易招致境外反避稅調查風險。
三、對境外投資企業稅務風險的防控
境外投資企業面臨的涉稅法律風險很多,需要企業認真對待和謹慎防控,當然,更需要從政策體系、企業管理及公共服務等各個層面加強協調和配合,為企業提供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稅收環境。
(一)強化企業稅務風險管理
1、強化稅務風險管理理念。企業決策層要將稅務風險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發展戰略,從組織機構、職權分配、業務流程、信息溝通和檢查監督等多方面梳理稅收風險關鍵控制點并制定防控措施。
2、健全稅務風險控制體系。建立一套符合戰略需要、能有效運行的稅務風險控制體系,力爭遵從成本最小化以及稅收利益最大化。如建立專門的稅務管理團隊;建立稅務風險管理制度,包括事先評估、事中調整和事后應對的整體機制;建立稅務信息的內外溝通機制;建立稅務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等。
3、制定稅收籌劃方案。稅務部門要服務企業整體投資戰略目標,積極參與企業的商業決策,制訂與海外投資戰略相適應的稅收籌劃方案。在“走出去”戰略實施前,預判投資項目潛在的稅務風險,綜合考慮投資的靈活性、未來利潤匯回及投資退出或重組的稅負等因素,提高資金流動的靈活性,降低集團的整體稅務負擔。需要注意的是,國際上正在打擊避稅行為,防止“雙重不征稅”,要謹慎采用避稅島作為公司注冊地。
(二)完善稅收政策體系
完善稅收協定。一是擴大協定談簽范圍。二是完善稅收協定條款。不斷吸收國際稅收發展的新成果,適時修訂協定部分條款,引入饒讓抵免、稅收豁免權以及強制性國際稅收仲裁機制等規定,維護國家稅收主權與企業稅收利益。三是規范稅收協定條文解釋。規范稅收協定、稅收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中對同一概念的解釋,減少相互交叉、重疊及產生歧義的條款,制定易于理解、便于遵從的征管規范。
(三)提供多元化稅收服務
1、稅務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及時開具稅收居民身份證明,落實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政策。加強國別稅收信息研究,完善海外投資稅務指南,引導企業自覺遵守投資所在國的稅收法規。向重點投資目的國派駐稅務官員,負責掌握駐在國稅收信息及納稅人問題需求,與當地稅務機關保持良好溝通,及時幫助納稅人解決稅收爭議。
2、稅務中介提供專業服務。中介機構要先于企業“走出去”,充分發揮其專業經驗,為“走出去”企業創建透明、可預期的稅收環境。要全面考慮境內外稅法、稅收協定及國際稅收規則變化的影響,準確評估項目的稅務成本及風險,引導企業對投資方式和組織架構進行優化設計,協助解決境外稅收爭議,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四)加強稅企交流溝通
稅務機關與企業之間的博弈客觀存在,但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良好的稅企關系能降低遵從風險和執法風險。加強與投資目的國稅務機關的溝通交流,了解其政治法律環境、民族文化背景、政府管理特點以及稅收執法方式,降低稅務籌劃風險。對一些概念界定模糊的新經濟行為和核算模式,爭取在稅法的理解上與稅務機關取得一致,降低稅務處理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廖鴻程、劉德標,《企業境外法律風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
2、陳鵬,《加強企業稅務管理,防范和化解稅務風險初探》,財經界[J],2010。
3、羅庚,《企業境外投資稅收風險管理研究》[D],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3:43-47
4、高晶晶,《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稅收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27-30
5、于丁一,《國有企業國外投資風險及其防范對策研究》,金融經濟,2010。
6、潘亞嵐,《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稅收政策》[J],經濟研究參,2005,(49)。
7、王曉悅,《適應形勢發展加快我國反避稅防控體系建設》,國際稅收,2014,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