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要:區域政治思想是從政治角度影響著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地域聯系,是政府促進協調發展的宏觀政治思想。新時代的區域政治思想總體上繼續延續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并將治理理念、生態文明等思想融會貫通,提出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從點到面,深化區域合作。
關鍵詞:習近平;區域政治思想;新的區域發展戰略
區域政治思想是中央政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的宏觀政治思想。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國政府提出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區域政治思想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中發展的區域政治思想,延續了對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區域發展定位,又融合了新時代新特色的區域發展思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的地區,銘記歷史,保護傳統,關心民情,面向未來。
以十八大為起點,習總書記根據新時代、新特點、新變化提出了新區域政治思想,既強調繼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又推動許多全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個新的區域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一帶一路”倡議,集全球視野與戰略高度為一體,從陸地到海上,以沿海帶內陸,以“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外部協同與內部協同并重”理念為統領,與國家發展戰略相交叉。
一、四個新的區域發展戰略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基于調研和科學分析,逐步形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2013年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譜寫京津“雙城記”,同年8月在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一方面進行產業結構的重新布局,依據科學的區位理論促進資源優勢更好地發揮,另一方面推動三地的密切聯系,從生態保護、公共交通、旅游休閑、出行、居住等方面,擰緊區域聯系的紐帶,實現突出重點、協同發展、以點帶面、逐步融合。
(二)雄安新區
2017年4月,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建設雄安新區,這是黨中央在區域政治思想上的一大創新。雄安新區在規劃之初到發展建設,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為要求,依托重要地理區位,從國家層面進行設計規劃,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又一增長極,重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培育現代經濟新引擎。
(三)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是國內第一個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個區域內的各個省市均可以利用原來分別賦予東部、西部和中部的區域性政策,三大地帶的區域政策可以串聯起來,發揮分類區域政策共同使用的綜合優勢,克服行政區劃的阻隔,發揮比較優勢,互補發展。倡導府際合作對各地區經濟的正向推動,信任與合作是政府間關系的發展趨勢,將以此為范本不斷推開合作共贏的局面。
(四)“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集合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發揚光大歷史傳承下來的經濟聯系、文化聯系,鞏固拓展上升為政治聯系,呼吁沿線國家地區傳統紐帶的新時代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由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是2013年習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來的構想,2014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正式發起。隨著貿易格局的不斷變化,中國有了更多連接世界的途徑,為了鞏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新型貿易關系,有必要形成固定的聯系平臺和方式,將散落的點連成線,再逐漸形成一片,串起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條,從規模和內涵上進一步提升東盟等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政治關系。
二、習近平區域政治思想的特征
(一)強調區域治理
面對新形勢和新矛盾,黨和政府轉變工作思路,突出治理理念。從國家治理到區域治理再到一地一街道一社區的治理,突出黨的領導、多主體協同參與,形成共享的治理格局。從管理到治理,不僅是思路的轉變,更是實踐的創新,習總書記多次提及區域治理理念。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鎮化……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就是區域治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主要體現為在政府規劃引導以外,還要發揮市場、社會、民眾的作用,突出多主體參與、輿論監督等。2014年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尤其關注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希望以自貿區為試點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趨勢,打造上海途徑,同時為其他大城市的區域治理提供可以參考的方式。2015年總書記又提出“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不僅在全國要踐行治理,在全球視野中也要突出這種治理理念,尊重人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強化生態觀念
區域發展不僅是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發展,更是生態的發展,總書記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觀點指導區域政策的頒布,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不能以犧牲生態來發展區域,不能以污染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區域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只有將生態觀念深度融入區域發展中,才能為永續發展提供空間載體。這堅持了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和諧觀的引導,不再以經濟發展單一作為衡量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建設標準,而是融入了和諧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合理配置生產、生活、生態區域分布,保障每一位居民享有清新自然純凈空氣的權力。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區域發展不能以過度開發為基礎,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作為發展代價,開發要有度、有底線,尤其對于特大城市集中區域的開發邊界劃分,總書記提到一定要確定好每個城市的區域,不能無休止擴大城區范圍,每個城市之間,要保證合理的綠色隔帶,尋求經濟與生態的平衡。
(三)突出協同發展
區域是由不同地域聯結起來的一個空間,不同地域的聯結要以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為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所提的“共同體”等概念,就是強調地域的協同發展。2019年,總書記來到天津,多次提及京津利益共同體的建立,從體制上保障、從制度上維系、從心理上加強這種協同關系,形成共贏的態勢。不僅在京津兩地的發展中,在黨中央所提的各個區域發展中,都要把協同堅持下去。國際合作方面,重點發揮地域聯系、產業互補、歷史關系的優勢,并打造為國家間合作、持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同舟共濟、安危與共。
(四)堅持包容互通
總書記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定位就是跨越了文化、種族、信仰的共同發展。包容是基于不同之上的同,是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區別,并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本我以外的事物。總書記強調“五通”,就是政策、道路、暢通、貨幣和民心互通。這是包容的實現途徑,從各個方面加強聯系,而其中民心相通則是最深層次的,最穩定的根基。總書記也一直掛念貧困地區的發展,這也是包容的思想,包容互通,更多地強調平等、公平,而這也和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相一致,與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相呼應,正是鄧小平對改革開放設計的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包容后發展地區,推動貧困人口脫貧,正是我國目前的重要工作,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又是在著力實現資源的互通。
三、結語
習近平時代區域政治思想作為區域政策的向導,在十八大區域政策的基本框架下,在十九大又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四個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并結合治國理政方略,使區域政策更加靈活、更具有中國特色、更關注民心、更尊重歷史。作為區域政治中面臨的一個較大的難題——區域政策的執行與落實,習近平區域政治思想也引導性地給出了答案,將點、線、面結合,從中央到區域到地方,發揮各主體功能,結合權威性文件、議事協調機構、聯合發文等方式密切合作,引入規劃作為實施戰略,搭配各層級各角度的監督,將區域政治真正落實到點,讓地方實踐,并做好中層調控,高層引導工作,促進區域協調與合作,實現共贏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