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和優良風氣,是家庭成員如何為人處世、做事修德的主要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對于個人而言,家風是家庭每個人品行修養的外化,優良的家風可以使家庭更有凝聚力;對于社會而言,家風是社會狀態的具體體現,每個家的家風好,社會的風氣自然充滿正能量。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家庭的建設始終被視為社會發展的最基礎環節。儒家的經典核心理論體系內,所有人都是以修身為本,齊家是修身的進一步,是個人修身進步由內到外的重要過程,之后的治國平天下都是由己推至他人的外化過程。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呈現出一個由小至大、不斷累積變好的過程。這是個不斷地完善自我,進而影響他人,由個人到整體,不斷優化,進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目的過程。良好的風氣是文化的直接效果,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凝聚,代表著人們共同的追求和向往,也能使人感受當下的社會正確、向上的狀態。朱熹在其注解的《詩經》的大序中寫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風字在古代代表著互相指出錯誤、改正自身的不足,然后共同完成個人品行提升的好氛圍。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顏氏家訓》說:“萬行歸空,千門入善”。導人向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自信的根本,無論是詩經這種反映社會風氣的著作,還是各類家訓,其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消除人心中的壞思想和風氣,使人品行善良。《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艱苦樸素的風氣,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會起到增益作用。驕奢淫逸的邪風,對社會的發展會起到負面效果。個人的向善是最基礎的工程,家風的核心要素,就是要通過一家上下的相互監督和反省,不斷糾正每個人身上不正的氣質和習性。另外在諸多理論中都指出,淡泊寧靜的氣質,可以提升人的聰明,一身正氣的做人做事,會取到更好的效果。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也傳達出淡泊名利、心無旁騖的重要性,可以說,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是文化最直接的目的。
家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夫妻的相處,夫妻,是兩家的結合,是人我、男女、子女、父母關系的最基礎問題。孟子說:“男女之居室,人之大倫”,朱熹注解詩經首章《關雎》中說:“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夫妻相處,最首先處理的是男女關系問題,在男女結合上,古代家風崇尚的是男正氣、女淑德,排斥以財產和姿色的評價標準,主張糾正貪財重色的錯誤風氣,在基礎問題上體現重德行、輕財色的價值觀。
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是家風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父慈子孝是所有家風中倡導的重要內容,是傳統家風最核心的精神。傳統家風提倡父母是子女立德立身的榜樣,也是子女立德立身的最好的老師,如孟母三遷,曾子殺豬,岳母刺字,子女的學業、立志、立德都需要父母的監督和親身指導。《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古人倡導孝是人立身的根本,父母對子女的恩惠,是最大的,作父母的對子女都是傾注了心血,只付出不圖回報。而子女如何對待父母也會間接反映了其如何對待他人。《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人孝順,這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也不會有危害他人、社會的行為
兄友弟恭是家風和諧的又一層延伸。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例子,互相關愛、謙讓是古代家風重點推崇的品德,兄弟姐妹關系,是家族的擴展,若關系親近,則家族會更加繁盛,也會更容易應對風險;如果關系疏遠,則隔閡較多不利于家庭的發展。另外,兄弟姐妹關系,也是人我觀念的縮影,代表著是否可以為他人考慮,不自私的重要標準。論語中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順父母和愛護兄弟姐妹是與他人相處的最基本的部分,是人最基礎和重要的品行,兄友弟恭的家風必然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人能將品行實踐到社會的重要依據。
《顏氏家訓》說:“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 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在中國傳統家風里,家庭是一個小單元,天下是無數家庭的集合,個人的修養和素質高了,家庭建設乃至于天下治理自然水到渠成,而且如果對待其他家庭與自己的家庭沒有差別,則天下自然其樂融融,這也是孔子“毋我”理念的外化,人我觀念越淡化,群體越團結越有凝聚力,自然也是整個社會治理的最終文化目的。
文化的作用在于糾正人心,提升個人的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家風是個人修養的外化,家風的形成,是整個家庭通過不斷修正自身、互相扶持,達到人人向善、內部關系和諧同心建設家庭而形成的良好風氣。良好的家風可以教化改正家庭成員不良嗜好和習性的氛圍。家風的建設是整個家庭文化工作的集體結果,良好的家風也可以反作用于個人的品德修養和習慣。總的來說,個人的優良品質形成良好的作風,匯聚在家庭中就是良好的家風,影響到其他人就是國風,乃至天下“四海來朝”的天下風,這樣的文化才是自信的文化。中國傳統家風中,關于如何個人如何修身到治理天下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論述,這些內容強調以人心為根本,以去惡存善為提升個人素質,進而改善社會風氣,這也是對社會問題標本兼治的基礎性問題,是實現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家風即國風,良好的家風積累起來,才會有高品質的國家社會風氣,弘揚中國傳統優良家風是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對實現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必須深刻挖掘傳統家風的精神內涵,不斷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新的養分,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目標的實現提供源源不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