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身份證是每個公民身份的象征,是經國家立法給公民的、長期有效并具法律效力的、能夠證明其身份的制式證件。它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一句話,沒了它寸步難行。身份證并非現今才有,古已有之。
據考證,我國最早的身份證是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發明的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發放,帖身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會被認為是黑戶或者外籍非法逗留人士。而且商鞅還規定,外出遠行者及夜宿旅店者必須出示此憑證,否則關口不可放行,旅店不得留客,違者嚴懲。隋唐時期,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的“魚符”,與商鞅所發明的照身帖不同,“魚符”是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分為左右兩片,上面開鑿有用于系帶的小孔,因形狀像魚而得名。“魚符”的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官位品階等,是具有官方性質的代表官員個人信息和身份象征的憑證,常用于出入宮門時所用,功能類似于今天企業的員工證。這種“魚符”在當時僅限于官員佩戴,而且魚符的材質隨官位品階高低而不同。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用黃金鑄制,以顯示其身份品味之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及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為了方便官員們出門辦事攜帶方便,朝廷專門為官員們做了一種裝魚符的“魚袋”,官員們朝見皇帝、會見同僚、外出辦事,都得先亮“魚符”,來“驗明正身”,然后才能為對方承認和接納。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后來武則天當政時,“魚符”一度改為形狀像龜的“龜符”,雖然形狀樣式改變了,但是作為身份證的功能并沒有改變,用途與“魚符”仍然相同。宋代時,“魚符”被廢除,腰牌成為官吏們系在腰間,出入宮廷備查的通行證。明朝時,官員們用“牙牌”,方便于攜帶。牙牌像笏板一樣細長,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其詳細程度類似于今天的名片。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于官員們,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清代時,身份證制度又發生了一次大的變革,從腰間提到了頭頂——官員除了“腰牌”作為“身份證”以外,還發明了另一種“身份證”——頂子也即帽珠。這當然和清代的服飾有關系。頂子的材質根據階級的不同而不同,分為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如果是鄉村秀才,可佩銅制頂子;若是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無品無極,只能用綢緞在腦袋上打個帽結。所以,人們在街上遇到了,一見對方頭上的頂子,就知道其“身份”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一些富商會用數目可觀的銀錢“捐”個頂子,由此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的一些稱謂。民國時期,修正公布后的《戶籍法》明確提出“已辦戶籍登記之地方,得制發國民身分證,或經內政部核準以戶籍謄本代之。”行政院頒布了《戶籍法施行細則》,對國民身份證的有關事項做出了具體規定。1947年5月,民國政府開始制作雙頁折疊式白色第一代身份證,發給18歲以上國民。洛陽民俗博物館就館藏有這個時期的身份證。館藏的李王氏身份證雖然年代久遠紙質泛黃,但除少數幾個字變模糊外,大部分字跡比較清晰。與現行身份證的不同之處在于,這種民國時期的身份證共分兩面四折頁,在粗麻紙上用黑色油墨畫出框格,除出生年月日和住址外,還列有本籍、寄籍、教育程度、職業、公職候選人資格、公民資格、家屬、役厲、保甲番號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正面首頁上印有“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和“河南省洛陽縣”字樣,持證人姓名李王氏,女,出生年份不清楚,日期是四月十三日,身份證號碼是02613號,發證日期只能清楚地看到年份: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頒給。在注意事項一欄特別強調,本證為持證人身份證明之件,不得損壞和轉讓;如果偽造身份證者,以偽造文書論罪;同時,強調各級政府及警察保安機關得遇必要時,命持證人交付本證查驗,但不得扣留和沒收等等。從制作上看,受當時物質條件限制,民國身份證只能以硬質紙鉛印而成,紙質粗糙,防偽水平也不高,無法與現行精美耐用的身份證相媲美、相比較,但是它登記內容非常詳盡,具有多項社會屬性信息,兼有如今戶口簿的功能。雖然當時已有攝影,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經濟能力照個人的身份證照片,自然也就沒有“身份證標準照”,更沒有什么拍攝證件照片的定點照相館了。當時身份證上還特別設有指紋符號一欄,旁邊標注著“無照片及未實施指紋區域暫填箕斗”。由于標有特定指紋,即左右手箕、斗分布,這樣不僅可以起到防偽作用,還可以隨時檢查身份證和持有人是否相符,達到防止他人冒用的目的。這與如今推行的“指紋識別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張小小的身份證,基本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全貌。它的發現有助于了解當時戶籍制度變遷、人員構成、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等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公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居民身份證,證明自己身份時用的是戶口簿和單位介紹信。1984年4月6日,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2004年又開始換發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通過身份證的歷史變遷,我們不僅看到了歷史、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提升,為研究我國身份證制度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