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明
多年以來無數學者認為忠恕之道是作為仁之方的普世價值觀,但討論“忠恕”就必須了解其在實踐當中的意義。孔子的思想中就有關于忠恕之道的貫行,為后世的我們提供了參考價值。
一、對“忠”的理解
忠恕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體現在很多層面。在道德實踐中,“忠”之一字的內涵著重體現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中。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統治者層面推行“仁政”使得“天下歸心”;二是普通人的層面能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
(一)天下萬民一心
王道,亦稱帝王之道,是以仁德禮義來治理國家和百姓的統治者的政治理念。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其中揭示了王道的幾個基本特征。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道德混亂、政治失衡、經濟崩壞、禮樂廢棄的混亂時期。懷著對大同世界的向往,孔子對過去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的賢德圣王統治時期的政治理論和道德風氣進行了總結和升華,強調了以仁政為政治基礎以愛民為基本政治理念的王道理想。他對于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抱有極大的不滿,內心懷著強烈的救世濟民的憂患意識開始奔走于列國一邊求學一邊完善自己的政治思想。最終形成了“仁德教化”、“以禮治國”的政治理念。《論語·為政》一篇有: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記載。統治者如果能夠心懷仁德之念,施行仁政,就會像天上群星圍拱于北極星周圍一樣,為萬民所景仰,為天下所歸往。孔子說過: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在論語中的記載雖然很簡短,卻包含著更深的道理。做到敬事則可以得民心,節用物力可以使百姓衣食無憂,愛民如子不違農時則兵亦足,國力強盛兵多將廣則能讓百姓安心生活。五者相互聯系,互為支撐; 五者足具,方能治國。
在更廣泛的人群交往中,儒家提倡的是“泛愛眾” 的博愛思想。孔子教育弟子 “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是講作為君子必須有博大的胸懷,能尊重賢者同時也能容納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論語》中子貢曾問孔子“博施濟眾”是不是仁,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圣人。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博施濟眾”已經是“仁”的極致了,甚至古代德主堯舜都達不到這一點。后來的《弟子規》把“泛愛眾”的思想進行了擴充: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追求的不分地域、不分種族所有人類相親相愛的和諧社會。在后世的發展中,儒家學者逐漸將孔孟提出的“泛愛眾”思想演化為“博愛”思想,在血緣親情基礎上將愛加以擴展。
(二)四海之內一家
曾子說過為人謀要盡忠,這是身為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應盡的責任。在與人交往時要為他人著想,做事盡心盡力。
在孔子的思想中認為,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從我們自身做起,了解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當中所充當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才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逐漸的擴展到整個社會。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忠的思想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首先,在家庭中從最小的說起,我們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那么就要對父母做到“忠”。這就是論語中所說的“慈孝則忠”,當然作為子女我們要做的就是“孝”。在當今社會中,有很多人認為只要給父母提供足夠的物質財富就是盡孝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所謂“人前盡孝”,就是說我們要時常在父母跟前盡心照顧他們,這才是做到“盡忠”。敬老不是養老,所以孔子認為有的人以養老為孝是不對的,父母能養牲畜也能養,如果不尊敬自己的父母那么這兩種養不是一樣的嗎?從中可以看出,如果內心沒有對父母的敬愛,即便是每日錦衣玉食的供養也與養牲畜是一樣的。在物質資源都相對貧乏的古代社會,孔子尚且有如此感慨,更不論今日的我們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親情感情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孔子的觀點給我們當代的每個人敲響了警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同樣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會為人父母,在對待子女的時候要做到慈愛。所謂“父慈子孝”,只有做父母的對子女慈愛有加,子女才會對父母盡孝。父母與子女之間是相互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在社會當中我們也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同樣要對其他人盡忠。在社會上生存最重要的是找準我們每個人的定位,但無論你的社會定位是什么,都需要“為人謀”。所以就像曾子一樣我們也應該時刻反省自身是否對他人盡忠了。孔子以自身的實踐在為人師表方面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典范。“愛之,能勿勞乎?”(《論語·憲問》)孔子對自己的內心發出了疑問,之后自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忠焉,能無悔乎”。愛自己的弟子就要孜孜不倦的教誨他們,任勞任怨的為他們操勞,真心實意的為學生著想。孔子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所有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提供了一個榜樣。同樣的道理,為人師表應當這樣,其他的職業也是一樣。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不斷地可以在新聞里看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問題,食品安全、藥物監管、社會治安、環境污染等等。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我們所缺少的正是對“忠”的思考。如果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角色當中都能做到反省自身的所應盡的責任,那這個社會就能更加的和諧美好。
盡到自己的責任,同時盡心為他人著想,這是孔子所說的“忠”的其中一層含義。這是一種對內心的自我拷問,是發自內心的責任意識。在實踐當中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反省自身,對自己的心態和職責有明確的認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忠”還有一層意思,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幫助他人,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博大胸懷。在我立足社會以后要盡力的幫助他人也能立足,而在我騰達的時候也能想著去接濟他人。這是“忠”更深一層的意義。在這一方面,孔子的思想中有很多體現。之前所說的“泛愛眾”的思想就是“忠”的這一層含義,孔子將“博施濟眾”的思想等同于“仁”,并告訴弟子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圣人。當然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是萬萬做不到的。對于我們來說,“忠”所體現的含義更多的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一種情懷。想要做到“忠”,不一定要有“達者兼濟天下”的胸懷,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見仁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捉摸的事物。只要心中存著善念,一心為他人著想,就能做到“仁”。
二、對“恕”的踐行
我們知道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提出了“泛愛眾”的思想,雖然孔子并沒有明確的提出將愛擴展到萬物的層面,但在孔子的思想中也體現了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
(一)推己及物
《論語·述而》中曾記載孔子釣魚用魚竿而不用漁網,打獵的時候不會射在巢中未長大的鳥。在當時物資比較貧乏的時代,孔子的這種行為無疑是一種節物愛物、取物有道的典范。《禮記·祭義》當中記載孔子所說的一段話: “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孔子將孝道與時令聯系在一起,體現的還是節物愛物的思想,如果不按照時令去砍伐樹木或打獵就會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這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孟子·盡心上》將愛物的思想明確化: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自己的親人就能夠愛其他眾人,愛其他人再向前推進就是愛惜世間的萬事萬物。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基礎上構建出親親思想進而發展到仁愛萬民,這是“仁”的思想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最終由“仁民”升華到世間萬物。“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我都知道,孟子之所以提出這一句論斷并不是男權思想,而是因為君子面對有生命的東西是內心存在著敬畏,不忍心看著他們在自己眼前死去;聽到動物的死前的哀鳴,不忍心再去吃他們的肉。所以君子愛惜生命不會輕易殺生,這是“君子遠庖廚”的真正原因,是仁愛萬物的體現。
到了漢代,儒家學者董仲舒進一步將愛物的思想明確推及到魚蟲鳥獸。他在自己的《春秋繁露》中明確的提出“仁”的范圍不僅僅要包含所有的人類,同時也要包含鳥獸魚蟲。他認為仁的本質要求是愛人,但沒有廣博的胸襟去愛人以下的鳥獸魚蟲的話,怎么能稱之為仁者呢。
北宋時期的理學家繼承了愛物的思想,并作出自己的理解。張載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將世間萬事萬物都視為自己的同胞。這是一種包容萬物的偉大情懷。同為北宋時期的二程言: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意思是仁者將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有機生命組成的整體,里面包含的一切都與自己息息相關,所有的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人不僅要愛人,還要愛惜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
明朝的儒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完善了愛物的思想,并對為何愛物做出探討。萬歷年間任兵部主事的袁了凡認為,仁者之所以要愛惜物命,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一心求仁的人只有愛惜萬物才能達到仁的境界;一心想要積德的人,也需要以此來積德。
(二)推己及人
離開家族的庇護,投身到社會上該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孔子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途徑、方法與準則,即恭、寬、信、敏、惠。這五種思想品質是指導社會實踐的良方。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實踐仁道的方法,如仲弓問仁時,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對于“仁”的明確定義,在孔子看來“仁”和“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同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也可以用在這里,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思想,符合“恕”的含義,也是實現“仁”的基本手段之一。
《中庸》說: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將忠恕結合在一起進行闡述,意思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但在之后的論述中更加強調的是家庭倫理方面的關系。但由此可以推及到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孟子》中關于恕道的理解,將“恕”作為實現仁的最重要的手段,“強恕而行,求仁莫近”。只要按照孔子所說的“恕”的要求,凡事推己及人,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就離仁道不遠了。
參考文獻:
[1]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中華書局,2007.
[2]楊伯峻.論語釋注[M].中華書局,2006.
[3]陳來.中國哲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