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萍
【關鍵詞】 ?學生 作文 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122-01
一、在閱讀中培養興趣,樂于表達
學生對作文毫無興趣,望“文”生畏、望“文”止步的根本原因,是不知如何下筆,無話可寫,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閱讀理解能力不夠,閱讀量不夠。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抓住文中的好詞好句,體會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文字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再對學生多進行作文寫法的滲透,將教學落到實處。現行的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的習作范文,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學習課文的布局謀篇、寫作方法,指導欣賞、摘抄、背誦課文中的優美經典句、段,并運用到作文中,促使學生語言的內化,閱讀教學是積累語言的最好途徑,學生學會了布局謀篇的方法,腦海中有了優美經典的句、段,就有了表達的愿望和能力,作文也就不再空洞無物,望“文”生畏,望“文”止步了。
另外,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從中儲存更多的素材。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積累興趣,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對于學生準確運用課內、課外的優美語句,完美表達情感的句段,有個性的語言、較特別的妙句等,只要能正確體現到自己的習作中的,教師都要及時在全班進行分享,有針對性的大力表揚。為了提高學生的積累與運用的興趣,我每周一節“佳句分享會”,讓孩子們將自己積累的好句好段分享給同學們聽,并讓大家參與評價,佳句好在哪里,如何運用等,這樣一來,那些佳句在全班同學的腦子里,隨時生根、發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自己的“傾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在修改中不斷進步,掌握技巧
葉圣陶說:“文章寫完之后,最好是念一兩遍……要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的確,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聽、說、讀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偶爾讀錯一個句子或說錯一句話,學生就能迅速地聽辯出來,并提出改進意見。那么,我們何不用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修改呢?學生作文寫好以后,讓他們拿出來朗讀,運用自己的聽覺器官來檢查、修改自己的文章。如何修改呢?1、通過教師示范,教學生如何修改。2、師生合作修改。在經過教師的示范修改之后,學生已有了初步的修改方法,教師另選一篇文章,師生進行合作修改。3、語文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學生實行“結隊子”,修改習作。對于學生來說,同齡人之間的互學互助,影響是最大的,教師要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積極性,多表揚做得好的互助小組,讓他們能起到帶頭作用。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影響行為。”對于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只有讓學生具有積極的態度,作文才會不斷進步。4、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要不斷引導作文水平差的學生學會自己修正自己的作文。在我們班,作文水平差的孩子不在少數,于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結隊子”批改作文之后,那些作文水平稍差的孩子已基本掌握了作文修改的方法,學生通過自我批改、評價,作文中的錯誤也會越來越少,通過不斷地自我修改作文找到了寫作的規律,無形中提高了寫作的水平。5、全班集體評價。全班集體評價作文既是范文點評,也是全班學生學習寫作的契機。教師將學生經過“自改”或“互改”之后的優秀作文,從錯別字到標點符號到句式再到作文結構內容,由點到面都可以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根據評改的要求各抒己見,觀點薈萃,思維碰撞,火花不斷產生,學生在取材、語句修飾、文章的條理性,寫作方法等方面,互相評價,互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作文的評價能力,又推動班級整體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
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奠定情感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边@就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手去創造,用心去體驗,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捕捉訓練的內容和時機,而后用心積累、用情感悟寫作的素材。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能夠與讀者“以心交心,以情換情”的,沒有情感共鳴的文章,是沒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是走不遠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注入情感的元素和色彩,如:教師引導學生多關注季節的變化,體會不同季節的特色,引導學生對人生不同的感悟,珍惜當下,把握現在等;教師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對不同行業人物的語言、神態、行為進行觀察,就能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不同人物的所作所為,就能感悟不同的的人對生活不同的態度和看法等。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那么學生對生活的情感和感悟就是寫作的生命。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做好作文教學工作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接受的挑戰。
[ 參 ?考 ?文 ?獻 ]
[1]葉圣陶.《葉圣陶語錄》.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