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虎
【摘要】社會新聞在媒體選題中擁有較大的篇幅,尤其在以新聞立臺的地市級廣播電視臺中,社會新聞直到目前依然是吸引觀眾、提升收視、拉動經營的重要內容。本文立足于當下廣電發展語境,試圖以地市級廣播電視臺社會新聞為觀照,從記者視角出發,淺談廣播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如何對融媒體選題進行有效把握,從而更好助力廣電媒體融合發展。
【關鍵詞】廣播電視;社會新聞;選題;原則;
自20世紀90年代起,社會新聞逐漸走入電視節目類型中,通常認為,1993年央視《東方時空》是為此類新聞的濫觴。隨后的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正式開播《南京零距離》,取得巨大成功,諸多地市級電視臺以此作為學習樣本,開辦適合于本地特色的社會新聞欄目,借此擁有了穩定的收視觀眾群和良好的廣告經營收益,開啟了地市級電視臺社會新聞的黃金時代。
近五年來,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異軍突起,報紙首當其沖,廣電媒體也受到嚴峻的挑戰,地方電視臺社會新聞欄目更是在此次競爭中受到殘酷擠壓。當然,電視臺特別是地市級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中,需要完善或改革的向度是多面的,比如戰略規劃調整、體制機制改革、技術手段升級等,不過,前述已經有諸多成熟的討論,且形成了比較富有成效的觀點,故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地市級電視臺社會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浪潮中如何把捉新聞選題,以更加適應媒體融合要求,值得思考、實踐和總結。
1. 電視社會新聞的特征
社會新聞,學界廣義上將其定義為除經濟新聞之外的一切新聞。“社會新聞是指報道社會事件、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的新聞”。筆者以為上述定義更為符合地市級電視節目實踐。地市級電視記者實踐中,往往將其關涉面進一步縮小到電視民生新聞范疇,“民生新聞以大眾為收視對象,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因此,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往往將自己稱為民生新聞記者,而不是社會新聞記者。一方面社會新聞記者的稱呼過于學術化,傳播度和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是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民生情懷的具體體現。總之,在本文中,筆者討論的社會新聞視角是除了經濟類新聞和時政類新聞之外、內涵與視域又大于民生新聞的電視社會新聞。
面對互聯網媒體的強烈沖擊,廣電民生新聞從業者如果不對社會新聞予以重視,繼續拘囿于車禍、火災和獵奇等電視民生新聞題材范疇,不僅會產生用戶審美疲勞,而且未來強大的移動終端基于5G的廣泛應用,更會讓廣電再一次失去更好融合的機會。筆者認為,要把握好社會新聞選題,首先要闡明電視社會新聞的特征。
一是關涉面廣,影響力大。二十多年電視新聞實踐,將社會新聞涉及的內容及面向推向多元化,比如民生民利、交通發展、城市建設、突發事件、住房養老、鄰里關系、百姓難題、法務糾紛、人間百態、人情冷暖、奇聞異事等等,關涉面涵蓋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會運行中的各種事件和現象。正是因為此,瀘州廣播電視臺《瀘州現在時》、樂山廣播電視臺《新聞天天報》、自貢廣播電視臺《鹽都播報》、宜賓廣播電視臺《酒都播報》等被稱之為主打民生牌,實際是電視社會新聞的欄目,在當地有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基本上各個地市級廣播電視臺的社會新聞欄目,都在當地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其所報道的個別新聞,曾經直接影響當地的黨委政府決策。如農民工討薪、城市公交發展等有深度且具有較高社會關注度的社會新聞,往往具有較大的關注量和影響力,從而影響到當地黨委政府的政策制定。
二是故事性濃,趣味性強。社會新聞因其觀照面廣,所以選題所擁有的可挖掘故事較多、較好。而選題的故事化表達,恰好是電視傳播效果最好的方式。比如,在電視社會新聞實踐中,記者獲取一個選題,往往首先得到的是一個結果,富有經驗的電視社會新聞記者,通過分析事件發展脈絡,執果尋因,就能發現有沒有故事性,是不是一個好的選題,進而決定是不是介入關注。相較于電視社會新聞選題的故事性,其趣味性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尤其是奇聞異事等生活中不常見的現象、事件,因其新鮮、刺激,更容易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所以傳播力更大。此外,電視社會新聞還具有可視化呈現、引導社會輿論等基本特性。
2. 電視社會新聞記者融媒體選題把握原則
電視社會新聞因為關涉面廣量大,所以記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容易因為經驗不豐富或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諸多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媒體融合發展、社會快速變化的語境下,對這類選題的把握變得越來越難,要求越來越高。在諸多地市級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轉軌過程中,社會新聞欄目因為較早觸碰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媒體,擁有一定的互聯網媒體運營經驗和用戶群,所以往往承擔著“打頭陣”的角色。因此,地市級電視新聞欄目記者把握好融媒體選題,是一項基本技能。除了政治規范、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不可突破外,筆者試圖從三個向度出發,討論媒體融合發展時代,電視社會新聞記者把握選題的基本原則。
一是擁有“網感”立用戶角度。如前文所述,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往往在地市級電視臺中承擔著較重的媒體融合任務,所以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在獲得選題途徑、分析選題價值、完成選題制作等方面,都要具有“網感”。所謂“網感”,“指的是對市場、對年輕人的思維和欣賞習慣的敏銳跟蹤,或者說是適應。”針對這一定義,有兩個維度需要詳加考察。一方面是市場要素,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在新的傳媒語境下,應該首先適應的是市場,如果辛辛苦苦做出一則新聞,閱讀量、評論量和轉發量達不到一定的量級,那所有的工作只能叫“白做”。這就要求電視社會新聞記者要加緊學習,掌握傳媒市場最新動態,找準傳媒市場“風口”,比如對時下的短視頻市場的敏銳性把捉,針對短視頻的特性進行分析,找準用戶喜好,實現內容的精準投放。另一方面是對年輕人思維和欣賞習慣的適應,電視社會新聞記者要適應年輕人的思維和欣賞習慣,就必須掌握一套年輕人的思維方法,“有品、有趣和有用”可以用來對應年輕人思維和欣賞習慣,在互聯網上廣受歡迎的大多數綜藝節目,基本上能歸結為上述三個“有”。電視社會新聞記者由于偏向年輕化,所以在年輕人思維的培養上不難,只是需要注意觀察、分析和理解。無論是加緊學習,找準市場“風口”,還是培養“網感”適應年輕人思維,總之都是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運用年輕人語系、語態進行表達,方能獲得年輕人的青睞。
二是找準“熱點”做新聞策劃。本文中所謂“熱點”,即是社會熱點。電視社會新聞記者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還應通過互聯網、雜志報刊等各種渠道,知曉社會熱點,并適時“蹭熱點”,當然,“蹭熱點”也必須把握好度,不可突破法律和社會道德底線。這就要求電視社會新聞記者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辨別信息真偽、檢索有效信息、形成自我判斷,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時推出新聞策劃。一方面,社會熱點要正向做。正向做,就是順應社會熱點,找到熱點中能結合本土化的元素或切入口。比如,在社會上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時候,筆者就曾主導創作尋找本地的能工巧匠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不僅發現諸多民間竹工藝雕刻高手,還找到不同于社會所關注到的“高大上”工匠——土火鍋燒制師,通過網絡傳播,這個系列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另一方面,社會熱點反向做。反向做,就是要在負面的社會熱點中發掘當地社會正能量。比如,社會對肇事逃逸的行為深惡痛絕。筆者在采訪中聽到一個事件,是兒子駕車將一位孤寡八旬老人撞倒,老人受傷入院。肇事者父親在醫院悉心照顧,兩人成了好朋友。筆者迅疾通過各種渠道核實到消息的真實性,隨即介入調查了解。最后通過節目制作,運用互聯網思維、語態進行視頻內容的二次制作投放,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內容分發要適配渠道。電視端播出內容的特點與新媒體平臺的內容之間存在較大的特性差異。其中,電視端內容通常比較“正”和“全”。“正”,就是其內容要求必須符合傳統電視內容的正統;“全”,就是要求其5個W和一個H的內容要素必須齊備。而新媒體端的內容,則往往具備“快”“新”和“奇”等特點,就是要用戶“隨時隨地分享新鮮事”,這些特性進一步促成用戶社交與分享欲望。電視社會新聞記者是內容的直接創作者,以前這個職業要求只對電視渠道端進行投放。電視社會新聞適應于電視端播出,但不一定適合新媒體端,這就有必要對內容再創作與多渠道分發。筆者在實踐中秉持以下電視社會新聞視頻處理原則:能發大屏發大屏,能發小屏發小屏,實在不行發推文。這一原則不是要把大屏、小屏與圖文推送割裂考來,而是根據不同渠道特點,對內容進行有效投放。對于時政感比較強、各種要素比較齊備的新聞,選擇在電視渠道發布;對于要素不那么齊備、具有“有趣”特性,但在電視端播出又覺得“差一截”的視頻內容,選擇發布在小屏端;對于視頻內容不全、圖片比較少的突發類新聞,選擇通過圖文推送方式,在微博、微信或今日頭條上進行投放。這就要求電視社會新聞記者首先要熟悉各種平臺的基本特點,在操作選題的時候進行認真研究,甚至深入研究所拍攝的內容中有哪些“亮點”,從而形成一個準確的判斷,將內容投放到相應的渠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電視端播出的內容,往往方向比較“正”、內容比較“全”,在進行不同渠道分發的時候,往往對一句“經典”同期聲、一段精彩“現場”進行重新編輯,分發到各個視頻內容平臺。這一操作模式,即是對傳統電視內容進行解構,剔出最精華的部分以供投放到新媒體,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筆者通過電視社會新聞“關涉面廣影響力大、故事性濃趣味性強”的特點分析,進而進入到電視社會新聞記者融媒體選題把握原則探討,從三個方面提出“擁有‘網感’立用戶角度、找準‘熱點’做新聞策劃;內容分發要適配渠道”等原則。筆者以為,除此以外,電視社會新聞記者還應該提升政治素養,堅持守正創新,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理念思維、技術手段。惟其如此,方能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跟得上時代、邁得開步伐、干得出成績”,也才能做得出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好新聞、好作品。
參考文獻:
[1]朱春陽.政治溝通視野下的媒體融合——核心議題、價值取向與傳播特征[J],新聞記者,2014(11).
[2]張海蓮,淺析基層電視臺如何做好社會新聞,新聞研究導刊[J],201809(01).
[3]白小易.民生新聞: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新聞——兼論南京“民生新聞”大戰,中國電視[J],2004(6).
[4]陳露露,胡鐵強.《心花路放》:一部有“網感”的公路片,新聞研究導刊[J],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