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批準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本科)更名為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首批設置10個職業本科專業。和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一起更名的職業院校還有14家,都是從學院更名為“大學”,成為本科“職業大學”。有分析指出,本次高職升本出現了新的變化,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同時升本后名稱均保留了“職業”二字,這在高職升本中從未出現。
高等職業教育本來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平等的,有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也有本科層次、碩士和博士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按照類型教育,一所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升為進行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本科院校之后,應該繼續堅持職業教育定位。但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卻被定性為和高專同一層次的教育,所謂“高職高專”,讓人一提起高等職業教育,就想到“高職高專”。
今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要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就必須有合理的結構。而目前看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是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看,90%的高等學校,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可我國幾乎所有本科院校都想辦成學術型大學。
“職業大學”能否改變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看法,這對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如果這些“職業大學”雖然保留“職業”字樣,可是卻不安于職業教育定位,和之前想從學院更名大學一樣,想著怎樣去掉“職業”字眼,那么,“職業大學”還是看不起職業教育。這樣的“職業大學”就是繼續存在,老百姓也可能將其理解為職工大學、業余大學之類的大學,無法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
更名“職業大學”只是探索把職業教育舉辦為高質量的類型教育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改革我國的教育管理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要實施生均撥款制度,提高所有學校的生均撥款標準,在撥款體系上做到每類教育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