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商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載體,“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具有扎實的制度、政策、資金的保證。本文分析了跨境電商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意義,總結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種種困境,針對“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機制進行深入闡述。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跨境電商;精準扶貧;機制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便是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精準扶貧”,提出“要明確扶貧目標,實現精準扶貧”,在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首次將“電商扶貧”工作納入扶貧工作體系中,2015年,“精準扶貧十大工程”開始實施,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規定要“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發展電子商務,有助于貧困問題的解決,這也是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跨境電商屬于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跨境電商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這一背景下,推動跨境電商與精準扶貧的深入融合,有助于提高精準扶貧工作的效能和質量。
一、跨境電商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意義
跨境電商是電子商務與外貿領域的深入結合,從2011年開始,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跨境電商交易額在外貿領域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成為對外貿易的全新增長點。一直以來,外貿都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在提高國民可支配收入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也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有效參考,借助跨境電商平臺,能夠將我國優質的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提高農民收入。基于此,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需要積極利用好跨境電商這個重要平臺,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效開展。
二、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困境
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是一項新生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很多貧困地區,交通落后、交通方式單一,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上,都相對滯后,導致跨境電商物流配送的距離、時間成本都較高,削弱了跨境電商原有的方便快捷優勢。網絡基礎建設也是影響跨境電商精準扶貧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資金投入上也相對較少,當前跨境電商服務精準扶貧的資金,主要以政府分配、結對單位為主,長期以來,在農村熟人社會的影響下,形成了混亂的農村借貸局面,多債、三角債問題頻發,扶貧資金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對周圍的貧困群眾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跨境電商扶貧中,還需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如果僅僅依靠政府,很容易出現政府失靈問題,單純地依靠企業則會陷入市場失靈困境。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提出:精準扶貧要做到“堅持政府主導,增強社會活力”,在現階段跨境電商精準扶貧中,政府企業關系混亂,并沒有形成互補關系。
三、“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機制
跨境電商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商貿信息網絡、金融、電子化于一體的貿易模式,具有開放性、實時性的特征,如今,農村的網絡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具備了發展跨境電商的基礎,尤其是4G網絡的推廣、寬帶入戶等,都對跨境電商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意義。而“一帶一路”倡議的頒布,又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將其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能夠降低交易成本,重建流通模式,將我國優質的農產品銷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對接廣闊的貿易市場,將各類生產要素集合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和平臺聚集效應,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可以預見的是,“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助力于精準扶貧的模式,能夠讓農村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動力機制
從2012年開始,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針對跨境電商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經營主體、海關監管、檢驗監督等各個方面,并鼓勵廣大金融機構為跨境電商行業提供支持,同時,還公布了一系列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如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福州等,為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上,也開始簡政放權,提高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并為投資者權益提供了完善的保障機制,建立了動態化、電子化的監管體系,可以做到動態監管、事后追溯。
在精準扶貧方面,中央、省、市都制定了與精準扶貧相關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法,確保能夠對貧困戶、貧困村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管理。在《關于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定》以及《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政府提出:“要動員全社會群體,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從市場機制著手解決扶貧難題,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在行政配置上,制定了異地搬遷扶貧、生態補償扶貧、健康扶貧、危房改造扶貧、社會兜底扶貧等政策;在市場配置上,有金融脫貧、產業脫貧、資產收益、脫貧培訓、就業脫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電商扶貧的方式,為跨境電商在扶貧工作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無論是跨境電商、精準扶貧,還是電商支持下的精準扶貧,政府都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縱觀當前來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還處于嘗試階段,借助于國家的政策支持,必定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扎實的資金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了經濟新常態后,與我國外貿的合作前景更加廣闊。2015年3月28日,我國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投資便利化進程,減少投貿易壁壘。此后,各個省市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對外貿易政策,降低了沿線國家貿易的阻礙,建立了全新的自由貿易談判機制,為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經營原則和改進方向,也深化了沿線國家的合作模式。在各項利好政策頒布后,跨境電商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各省市為了推進跨境電商的發展,也成立了專項資金。
以廣州市為例,廣州市政府在跨境電商的投入方面,每年金額高達5億元,并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予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擬定了便利措施,確保注冊、通關、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精準扶貧上,國家建立了開放性的投資和融資體系,金融服務水平也逐漸提升,制定專項扶貧資金,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從各方的資金扶持政策來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具有充實的資金支持。
除此之外,市場主體參與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跨境電商支持下的精準扶貧需要協同各方社會力量,實現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行業扶貧三位一體的格局,轉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適當削弱政府的主體性,凸顯出企業在貧困治理中的地位,實現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協作治理。
(二)基礎設施建設機制
近年來,跨境電商物流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都開始與國際市場接軌,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大量優質的國外產品,在物流模式上,也構建出了包括商業快遞、郵政、海外倉儲、專線物流、國內快遞在內的跨境電商物流模式。其中.商業快遞速度快、丟包率低、服務好;專線物流規模大、速度快、價格適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中已經全面普及;除此之外,很多大型平臺還建立了海外倉儲物流體系,貨物儲存、分揀、包裝、運輸都是由當地倉庫完成,在客戶下單之后,可以第一時間調貨、包裝、派送,能節約大量的成本和時間。這為我國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良好契機。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體系建設上,隨著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的深入,跨境物流合作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模式,如物流產業的并購與整合、互聯網+物流模式等等,在“一帶一路”跨境電商物流上,基本實現了協同發展。
在鐵路物流方面,中歐班列運行線路達到了57條,能夠到達34個城市;在航空物流方面,我國已經與4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直航;在海上物流方面,我國與沿線37個國家與地區簽訂協定,海運服務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三)利益分配機制
在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中,扶貧主體是通過跨境電商的作用來實現減貧、脫貧的目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參與方、貧困個體四個方面。在利益分配上,是要尋求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共同點,協調利益主體關系,做到求同存異,確保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最大限度保護貧困戶的價值訴求,從“利益補償”“利益獲得”“利益表達”“利益監督”幾個方面著手,制定完善的利益協調規則,從而促進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四)B2B和B2C平臺運行保障機制
B2B、B2C都是跨境電商常見的兩種類型,以互聯網作為基礎,通過電子支付、電子結算的方式完成買賣。目前,B2B、B2C之間的界限已經開始模糊,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各個跨境電商企業紛紛推陳出新,改變傳統經營戰略。很多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已經開始將B2C、B2B融合起來,構建出了全新的業務模式。大數據的精準定位,能夠對商品類目進行精細劃分,通過不斷細化和更新的平臺規則來保障B2B、B2C平臺之間的整合和運行,創新了盈利模式,可以擴大交易范圍,拓展國外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以此來助力精準扶貧。
同時,政府要發揮出自身的保障作用,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實現政府引導、社會監督、行業自律之間的有機統一,構建協調制度,促進電信、市場管理、公安、商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增加資金補貼,構建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發揮出各個部門在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政策扶持、技能培訓的方式,為農民提供幫扶。
(五)協助溝通機制
在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中,政府、企業的共同目標都是一致的,兩者之間應該必須要實現良好的互動方可達到理想的目的。對于政府而言,需要為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營造環境,而企業則需要借助自身的優勢來幫助貧困群體開發優勢農產品,實現脫貧致富。為了強化政府、企業、社會參與方、貧困個體之間的協調溝通.有必要成立跨境電子商務商會,發揮出商會在溝通方面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將相關企業納入跨境電子商會成員中,加強行業管理,改善跨境電商發展環境,同時,以物流園區作為依托,建設跨境電商集聚區、培訓基地、產品展示中心、創業園,為企業提供服務,發揮出聚集,促進資源共享。
(六)跨境平臺操作風險預警機制
在跨境平臺操作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上,需要以大數據為依托,為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提供判斷識別的手段與技術,構建全預警監測數據庫,整合跨境電商數據,并構建完善的企業信用評價業務數據系統,將跨境企業數據納入其中,作為企業征信系統的數據。通過深度數據挖掘技術、海量數據分析技術構建跨境電商客戶信用、物流配送和資金回款預警系統,設置預警參數,對海外客戶信用、物流配送和平臺資金進行自動預測分析,進行風險防范。
(七)效果評價機制
1.貧困個體獲得感
要確保跨境電商精準扶貧的實效,必須要確保貧困主體有獲得感,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同發展跨境電商能夠脫貧致富,這種獲得感,就是貧困主體的自我體驗,是他們愿意真心投入從事跨境電商活動的內生動力。讓貧困個體具有持續性的獲得感,是政府、企業、社會開展跨境電商扶貧工作的目標與落腳點。在這一方面,可以應用PPPS模型,對各項指標進行創新與細化,構建出具有可行性的跨境電商扶貧評價指標體系。
2.縣域經濟貢獻值
在跨境電商平臺風險預警機制和效果評價機制的研究中,對于縣域經濟的貢獻值是一個重點評估指標。作為國際貿易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跨境電商對經濟活動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捉進作用。在評估上,需要從交易手段、貿易模式等方面來開展。
3.B2B和B2C平臺線上成交量
要確保“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還要重點關注B2B、B2C平臺的線上成交量。成交量一方面可以反映貧困地區產品通過跨境B2B和B2C平臺的跨境銷售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對成交量分析,可以進行需求性的充足備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解決快遞爆倉和進行設立海外倉的決策。并根據用戶的上網習慣、天氣情況、長期趨勢和季節性需求來提供特定地區特定時間的在線客服服務和季節性備貨等。
四、結語
我國的跨境電商成交額逐年增長,是外貿經濟的全新增長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又為跨境電商提供了新的發展渠道。從政策、資金、物流等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跨境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頗具可行性,當然,這項工作還是一項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問題,我們要正視這一問題,并設法解決,致力于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張祝平.文化扶貧問題研究——以鄭州市為例[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2]段文浩.互聯網技術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4).
[3]高莉娟.“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7(6).
[4]王軍,吳海燕.“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新方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12).
[5]張強.“互聯網+精準扶貧”問題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6(27).
作者簡介:
楊楚欣,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助力湖南精準扶貧的機制和實施路徑研究》(課題號:18C154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