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北京市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隆重舉行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授旗訓詞一周年暨第二十九屆“119”消防宣傳月啟動儀式。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副總隊長吳清松,門頭溝區副區長王濤,區公安分局政委曲照偉、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劉振林等領導應邀出席。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全體指戰員、消防安全重點單位代表等共計300余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改革轉隸一年來,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訓詞精神的要求,深入排查整治火災隱患,持續強化社會消防宣傳培訓,不斷夯實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了全區火災形勢穩定,為轄區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自三防,筑牢文物古建防火墻
今年以來,從法國巴黎圣母院、日本沖繩首里城大火到荷蘭百年教堂火災,連連大火讓人類的文化瑰寶一次次毀之一炬。在消防宣傳月來臨之際,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又一次敲響了警鐘。
門頭溝區地處北京西部山區,總面積約1455平方公里,山區占98.5%,險峰疊嶂。轄區內有潭柘寺、戒臺寺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遼金瓷窯遺址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潭柘寺是北京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12年。據傳,連明朝開始建造故宮時,也是仿照著潭柘寺的格局來建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這一民間流傳的說法更是將潭柘寺的尊貴地位彰顯無余。然而常年香火不斷、游客絡繹不絕,寺外還有廣闊的森林都對潭柘寺景區的消防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隱患。
消防安全是古建筑的 “命脈”。隨著“119”消防宣傳月的到來,潭柘寺的千年古銀杏帝王樹也換上了金色的盛裝,仿佛在迎接消防安全的大檢查。近日,在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的帶領下,《消防界》雜志走進潭柘寺景區,感受千年古剎的防火工作。
走進寺廟,一條中軸線縱貫其中,建筑左右兩側對稱,寺廟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以殿、堂、樓、軒、亭等多種建筑形式組成。距離燃香點不遠處的小亭子引起記者一行的注意,只見時不時有游客來到攤位前領取香支。據介紹,香支是免費領取,但每位游客限領三炷,景區采用免費贈香的方式來控制燃香規模。
“過去,百分之八十來寺內禮佛的信眾都自帶香支,過度燃香、成把燒香的現象很普遍。而且這些香支大多數都是商販兜售的劣質香,燃燒產生的粉塵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潭柘寺景區免費發放的香支是由質監部門檢測合格的環保香。免費贈香以來,寺廟內原來煙熏火燎、粉塵充斥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煙縈繞、莊嚴清凈的禮佛環境。
在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指導下,潭柘寺景區結合寺內木質結構多,耐火等級低,且一旦毀壞,無法復原的實際情況,在內部全面開展火災風險隱患“自知、自查、自改”專項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各類隱患。同時以應急預案、消防演練和人員疏散為滅火的有效手段,“人防、技防、物防”三防做到“預防為主、防消結合”,切實把防火工作做到實處。
履職盡責,在崗員工都是安全員
“我半夜經常去夜查,僧人全都認識我。”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王瑜對本刊記者笑言。這幾年來,王瑜曾在不同時段檢查轄區內各個寺廟的消防安全。他時常叮囑寺廟的行政管理人員和消防監督員:“這些單位絕不能發生火災事故,起火冒煙都不行!”雖然目前轄區內消防安全形勢穩定,他還是閑不住,每年除夕、大年初一、初五、十五,中秋節王瑜都會堅守在潭柘寺;每年元旦前夜,他又會守護在戒臺寺。從潭柘寺、戒臺寺、白瀑寺,行程二三百公里,他逐一檢查,為的就是確保首都西部的消防安全萬無一失。
為了提高工作人員對火災的應急處置能力,支隊組織寺廟每年定期開展防火知識的學習培訓、考核、演練,使工作人員人人都熟悉自己的消防安全職責,掌握撲救初期火災的基本要領、基本程序,能熟練使用滅火器材和消防設施撲救火災。此外,由于游客絡繹不絕,為了確保一旦發生火災事故,能有效對人員進行安全疏散,景區通過每年4次以上的滅火和應急疏散演練,確保在崗工作人員都能了解自己在火災發生時的職責,掌握火災時安全疏散和組織引導游客逃生的方法和技能,盡可能減少火災中的人員傷亡。潭柘寺景區現有專職防火人員50人,消防控制室值班員7人,24小時值班巡邏。各部門在崗員工個個都是安全員,遇到火情都能第一時間應急處置。
在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指導下,潭柘寺景區全體員工奉行“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著潭柘寺”的原則。每天各班組、各部門都按要求開展日常防火巡查檢查,重大節日、活動前,都要開展全面消防安全大檢查,并如實填寫防火巡查檢查記錄,從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通過不間斷巡查、無盲區排查,能夠及時發現并消除火災隱患。
通過每年定期進行的全員消防演練,潭柘寺景區工作人員在實踐中找差距,及時彌補存在的缺陷,真正認識到如何開展火情“1、3分鐘”處置,如何疏散人員,如何警戒,保證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最大可能地挽回損失。工作人員在演練、參與、觀摩中學到報警、滅火方法、滅火后處置等全過程,真正提高了火災處置能力。
寺廟消防安全工作的開展同樣離不開僧侶的支持和參與。走進潭柘寺景區,隨處可見的消防宣傳欄,甚至是在支隊制作的臺歷上,都能看到潭柘寺的住持常道大師的身影。這是他的另一個身份——門頭溝地區“消防宣傳公益使者”。常道大師用自己的面孔以及號召力,為消防安全發聲,傳播正能量。消防宣傳月,這些接地氣的消防公益宣傳海報集中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時提醒我們“防范火災風險,建設美好家園”。
“正確的覺悟很重要。”在與本刊記者的交流中,常道住持用樸實的話語傳遞自己的消防安全理念,“消防員在這里開展消防安全排查工作,實際上是替我們多操一份心,我們才是常年生活在這里的人,有抵觸心理就錯了!”現在寺廟舉行宗教活動使用的電子蠟也是常道大師的提議。在他的帶頭示范下,潭柘寺的僧侶們紛紛學習消防安全知識,參與到消防安全活動中來。“平安香、吉祥經”的理念深入人心。
配齊配全,打造完整防控系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足的物資儲備是防火安全的保障。潭柘寺寺內占地2.5萬平米,其中古建殿堂371間,為了提高消防管理效率,支隊為其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消防設施、安防系統,電器火災防控系統。所有房間內都設有感煙探測器,室外裝有高清監控,重點部位有應急電話和手動報警按鈕。通過無線傳感、大數據等技術,對寺廟火情進行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和追蹤,實現實時、動態、互動、融合的消防信息采集、傳遞和處理,遇到火情可以第一時間報警,撲救初期火災。這一完整的火災防控系統,利用信息處理、數據挖掘和態勢分析,為防火監督管理和滅火救援提供了信息支撐,從而提高了寺廟消防監督與管理水平,增強了消防滅火救援能力。
以監控中心為例,監控中心檢測殿、堂、亭的報警、故障及設備運行情況。值班人員介紹:“我們24小時全天候值班,收集處理各項報警信息。實現火災早發現、早報警、早處理。”通過科技化手段,使得消防工作從信息化轉變成智能化,從全面預防轉變成精準監控,從重復勞動轉變成有效監管,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消防管理效率。
此外針對水源少、取水難等問題,景區設置了專用消防水池2個,儲水500立方。地下消防栓17個,覆蓋所有建筑。寺廟配備滅火器268個,每個房間配備一組。背負式細水霧滅火器2個,日常香爐旁邊配備桶裝消防水、消防沙、滅火毯等設備。
在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指導下,潭柘寺景區采取“嚴禁明火,嚴控用電”的措施。“寺廟大殿、藏經樓、念經堂、燃燈房等重點部位的電氣線路鋪設,酥油燈、供香爐的布置及消防設施器材配備等都有相應規定。”支隊火調科長吳曉松說,在不影響美觀的前提下,電氣線路進入寺廟后,全部敷設于金屬管、線槽內。電氣設備僅用于照明、火災自動報警與視頻監控,照明設備均采用LED冷光源器具,降低了用電負荷及電氣線路老化和過載等引發火災的幾率。進入寺廟前,所有游客均需接受安全檢查,以確保不攜帶任何用火設備及易燃易爆危險品進入。所有文物建筑庭院內嚴禁使用明火,宗教活動使用蠟燭全部更換為電子蠟。對燃香器具等設施進行加高,架上遮蓋,三級風以上禁止燃香。以重要寺院、殿堂及宗教用火點為依據劃分多個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巡查員負責,做到人離火滅、電斷。另外,寺廟僧人生活、住宿場所與寺廟均分開設置,減少了生活用火、用電、用氣的致災幾率。
潭柘寺景區火災形勢的穩定只是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防火工作的其中一環,提高其他社會面火災隱患的防控能力同樣重要。
按照火災風險隱患“自知、自查、自改”專項工作要求,以及“不起火、不亡人、不擴大”的目標,支隊先后集中約談了北京市鐵路局、中鐵三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京能集團等駐區國企、央企主要領導,以及醫療養老機構、中小學校、商市場等10余個行業部門,外賣、快遞等連鎖企業,逐一與行業、企業及相關負責人簽訂承諾書、保證書。
此外,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還與區文旅部門、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建立部門消防工作協調機制,嚴格落實《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項規定》《文物建筑電氣防火導則(試行)》《文博單位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規定》等文件要求。在火災多發季節、重大節日、旅游旺季、重大活動前或期間聯合開展重點檢查、專項整治行動,定期研究、解決火災隱患和消防安全突出問題。
支隊要求文物建筑管理單位必須嚴格制定本單位《消防安全責任書》,明確各級、各崗位消防安全責任,將責任層層分解,并根據落實情況實施總結、評比、獎懲。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單位明確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建立健全并落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組織落實防火檢查、設施維護、宣傳培訓、消防演練、隱患整改等工作。文物建筑內用于出租、經營的單位,必須明確并落實租賃雙方的消防安全責任。管理單位制定了巡查檢查制度、消防培訓制度、消防器材維護制度、用火用電管理制度、火災隱患督促整改制度等多項規章制度,形成了比較規范、操作性強的消防安全規章,實行月目標任務考評,定期通報制度落實情況,提升了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繩子總在有磨損的地方折斷,事故常在薄弱的環節出現。對不放心場所、掛賬隱患小區、火災防控重點單位,支隊制定了“一事一策”的消防安保工作方案。特別是在國慶安保期間,消防救援支隊每日派員進駐戒臺寺、潭柘寺、妙峰山寺廟24小時值守、嚴格落實死看、死守措施。針對全要素演練夜查發現的火災隱患,支隊迅速制定下發火災隱患告知函,函告督促永定鎮政府、潭柘寺鎮政府、區文旅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消防救援支隊聯合區武裝部對駐區部隊進行消防安全檢查,督促各駐區部隊加強消防安全工作,嚴防火災事故發生。
國慶安保期間,門頭溝全區啟動“網格化”火災防控機制,實名制落實14個鎮街(開發區)和108名領導干部分片包干責任制,發動帶領轄區14個大網格,275個中網格,1121個小網格,47名專職安全員,646名基層巡查員,120名派出所民警,50余個微型消防站350余人,設置12個社會聯勤聯動執勤點,部署鏟車11輛,鉤機14輛,灑水車6輛,共計發動網格化力量12000余人開展火災隱患排查、群防群治力量看護和區域應急聯防聯動工作,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火災防控體系。
黨政統領,構筑消防工作新格局
“區委區政府對消防安全工作高度重視,在各方面都給予了我們支持和保障。”王瑜支隊長說,門頭溝地區消防安全形勢的平穩,離不開門頭溝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鼎力支持。
區委書記張力兵常說:“隱患就在身邊,危險就在疏忽之間。”他與區長付兆庚多次組織召開區委常委會、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各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特別是在“防風險、保平安、迎國慶”專項行動部署會后,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以常務副區長陸曉光為組長、副區長孫鴻博、王濤為常務副組長的組織領導機構,并確定了區長辦公會“一周一調度”、區委常委會“一月一點評”的會商機制。
各類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門頭溝區委區政府10余名領導共組織召開區委常委會、區長辦公會、隱患專題會、周工作調度會聽取消防工作匯報40余次,帶隊檢查90余次,區委書記張力兵先后在消防救援支隊工作動態報告中作出3次重要批示。區長付兆庚先后18次組織召開區長辦公會專題,聽取消防工作匯報,常務副區長陸曉光、副區長孫鴻博、王濤等領導組織召開防火安全委員會聯席會、隱患整改推進會、消防工作現場會,全面推進消防工作開展。
行業部門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與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確定了定期會商、信息互通、協同配合的工作長效機制,按照“一專項一方案一通知”的工作模式,細化整治標準,指導落實整改措施,逐個專項開展聯合檢查,共計聯合屬地政府、委辦局開展了電動自行車、文物古建、高層建筑等17類消防安全專項檢查行動,形成“聯合懲戒”的工作合力,整治了多處威脅消防安全的“頑瘴痼疾”。
今年以來,門頭溝區各委辦局、鎮街各級領導干部編組出動,組織消防安全檢查600余次,聯合執法50余次,發現火災隱患700余處,有效消除了一大批火災隱患,確保了轄區消防安全穩定。
此外,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聚焦重點區域、突出隱患,摸排確定了熙旺中心、鐵三局四處、石門營等8個重點隱患區域,分別上報市、區兩級政府掛賬督辦。多名區領導數次帶隊檢查重點地區的消防安全隱患,并在消防救援支隊組織召開了消防隱患整治工作專題會議。組織約談了北京鐵路局、中鐵三局等產權單位主要負責人,制定了各隱患區域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同時,支隊聯合《法制進行時》欄目對區級重大隱患單位熙旺大廈進行曝光,聯合主流媒體對其他區內掛賬隱患進行逐一披露,推動安全責任落實。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延昆、時任北京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張碩輔,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亓延軍,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曹奇,政委潘業輝,副總隊長劉洪海,總工程師張先來,防火部部長李云浩等領導親臨隱患地區督導檢查,有力地推進了火災隱患整改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
其中,鐵三局四處投入2379萬元對老舊平房隱患區域電氣線路進行改造、投入3294.52萬元對消防供水系統進行改造、投入2706萬對老舊房屋改造及物業管理服務進行升級;龍泉鎮為梨園地區出租房屋安裝了煙感報警器、簡易噴淋設施和電動自行車充電柜、充電車棚,投入75萬對老舊電氣線路進行改造;棚改中心為石門營地區投入1300萬元對5個小區消防設施進行整改;小園村委會為惠潤小區投入25萬元,建成190平米可供70輛電動自行車同時停放充電的車棚。
2019年以來,全區各鎮街、各行業部門共計投入重點隱患區域消防整改資金8500余萬元,通過各種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夯實了轄區薄弱環節火災防控基礎。
一組組數據是最好的見證。為了轄區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了家園的和諧安寧,門頭溝區消防救援隊伍全體指戰員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在革命老區,繼續發揚優良傳統,淬煉出耀眼的消防本色。在他們的影響下,從各級政府部門到老百姓對消防安全的重視和參與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9月29日,門頭溝區委區政府向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致《感謝信》,信中提到“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與駐區人民一起走過了劈波斬浪、奮勇圖強的逐夢征程,見證了門頭溝區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灑下了軍民融合共建的辛勤汗水。從‘橄欖綠’到‘火焰藍’凡是人民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們的身影。”充分肯定了門頭溝區消防救援隊伍全年消防工作中攻堅克難所取得的優異成績。
只有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勇挑新時代新使命的重擔,才能承載起群眾的期盼。消防救援隊伍改制轉隸一年來,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用忠誠與職責守護一方平安,在當地成為了一支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專業性救援主力軍。每一次災難來襲,門頭溝群眾最先想到的就是“119”,因為“火焰藍”所在之處,充滿信任和依靠,給人力量和溫暖。
下一步,北京市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將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訓詞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全區消防安全穩定做出應有貢獻。
(文/昌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