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如何引導學生選科或填報志愿,有效地開展生涯規劃教育?怎么化解生涯規劃教育中遇到的瓶頸?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與經驗?
為解開許多學校和老師心中的困惑,記者連日來深入到長沙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長沙市一中)、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湖南師大附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以下簡稱湘西州民族中學)采訪調研。記者發現,這幾所學校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和科學實踐,摸索出了一條條生涯規劃教育的新路徑。
搭建生涯探索實踐活動
“媽媽希望我選擇排名靠前的大學和理科專業,但是我拒絕了。我具有語言類天賦,我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我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長沙市一中,高一年級的許戈告訴記者,湖南高考方案出臺后,面對著選科,她給父母提供了自己目前各科的學業成績和歷次生涯規劃測評的大數據,以及自己內心的想法。最終,她說服父母并成功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
事實上,長沙市一中早在2008年就在心理課中開設生涯規劃教育板塊。為了迎接新高考,長沙市一中又在2014年開始主動探索和實踐生涯規劃教育課程。
“我們發現僅在有限的課時內講生涯規劃教育還不夠,于是我們利用課外作業搭建生涯探索實踐活動。”長沙市一中校長助理、學生處主任彭健表示,“利用寒暑假作業,組織學生自主進行生涯微調研、職場人士訪談、大學及專業調查、構思將來的職業規劃書等作業內容。”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作業,指導學生內觀自我,外探世界,培養進行生涯規劃、決策和實踐的基本能力。
與此同時,長沙市一中在2017年引進網絡版生涯測評軟件,學校依據自身情況,參與軟件研發。生涯測評軟件主要是興趣能力傾向、專業職業意向、性格評估等生涯測評。在學生網絡生涯測評完成后,系統將根據測評結果為學生推薦學職信息,學生選擇專業后,系統還會把全國開設有該專業的學校按分數排序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大數據得到更新、更準確、更全面的信息,從而提升其生涯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
“我們要求所有學生從高一開始做生涯測評。有些學生在高一時,不是很重視測試,但這些學生到高三填報志愿時,都會來找我們調出測評結果以供參考。”彭健透露,“學業和升學規劃是高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為了對接高校,長沙市一中充分調動分布在海內外各高校的校友資源,每年寒假期間都舉行畢業生高校宣講活動并形成傳統。”
推行“成長導師制”
高考綜合改革帶來了升學模式的變化,湖南師大附中在全省率先推行“成長導師制”。
在湖南師大附中,每個學生都有一位“導師”。“‘成長導師制’是一種成長導師與學生同學習、共成長的全新制度。它為學生三年高中生活提供了全程、全方位、個性化指導,為每一個學生走在最適合自己的那條成長跑道上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湖南師大附中學生處副主任袁建光說:“將七八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每一名老師認領一個小組,成為這個組的成長導師,師生間是雙向選擇關系。”
“成長導師更像學生的好朋友,而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逐漸蛻變成健康、有夢想的人。”李志艷是湖南師大附中心理教研組長,她的辦公室是學生經常光顧的“好地方”。她說,“成長導師既熟悉生涯規劃指導,也能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心理調適、課外活動,成長導師都將深度參與其中。”
袁建光表示,成長導師全部由校內優秀教師擔任,幫助學生樹立長、短期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截至目前,該校通過舉行“生涯規劃師認證培訓”,已經有120余名教師拿到“生涯規劃師”證書。
2019年5月,湖南師大附中舉辦了第四屆“對話職場·預見未來”活動。活動中,走上講臺的人有兩個身份——學生家長和職場精英,他們給孩子分享職業選擇,講述職場背后的故事,而參與活動的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走進任何一個教室聆聽,繪就自己的職業夢想。
李志艷表示,“對話職場·預見未來”活動的目標就是情感連接,鏈接家長資源,精準對接學生需求,打開外部世界,最后讓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反饋,達到提升的效果。
一直以來,湖南師大附中的生涯規劃教育既有“向內求證”又有“向外拓展”,以學校為本位,聯動家庭、企業、社會,打通更多的渠道資源,為學生們提供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助力學生們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利用寒暑假,學校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進行“三體驗”活動。“高一年級進行軍營生活體驗,高二年級進行農村生活體驗,高三年級進行企業生活體驗。時間都是一周。”袁建光說。
讓學生編演“生涯劇本”
湘西州民族中學生涯規劃教育起步于2017年,雖然時間不長,但走出了自己的“模式”。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舒暖告訴記者,2019年,學校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導與學》,將生涯教育課融入了心理課堂,并保障高一年級每周一個課時。
與很多學校一樣,湘西州民族中學也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我校以心理健康教師、教科室、團委為中心,成立了生涯教育教研組。而這個教研組就是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的主力軍。”舒暖介紹,在生涯規劃理論知識的指導上,學校揚長避短,以心理學角度,向學生解釋生活中的生涯現象、問題。“我們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自己的故事,回顧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讓學生對人的一生的發展規劃進行觀察了解,編寫出‘我的生涯情景劇本’。”劇本出來后,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共同表演出情景劇。
在這個編寫劇本、演出劇本的過程中,學生們會主動認知自我、走入社會、認知職業。“學習能力、觀察能力、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升。”舒暖介紹。
相對來說,湘西州民族中學的社會資源、家長資源不具備優勢。“但這并不影響學校做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探索課程。”舒暖老師認為,大部分的人最終都會走上普通的崗位,成為普通人。“我們讓在普通崗位上的家長走進課堂,在拉近了家長與學生、學校的關系的同時,還讓家長現身說法——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幸福人生。”
在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家長課堂中,很多學生都很受鼓舞和感動:1704班陳童媽媽講述了自己做了幾年打工者后,回到家鄉種茶,學茶技,成為行家里手后帶動大家致富的故事。1707班李政潤爸爸介紹了自己的職業情況,講述了自己的職業經歷——財校畢業后,明確生涯規劃,堅持學習,參加公務員招考進入鄉政府工作,不斷參加招考,先后進入縣委辦、州委機關工作……
專家建議
破解高中生涯規劃教育難點
高考研究專家、原湖南省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分會秘書長 蔡曉輝
第一,把生涯教育放在寒暑假小學期完成。建議學校在高中階段的正常教學安排以外,每個學期結束后開設小學期,每個小學期為期3至7天不等,共開設6個小學期,分時間、分階段、分內容在小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課程。這樣既不打亂原有的教學安排,又滿足了學生生涯規劃學習對時間的要求。建議寒假3天,以理論學習為主,暑假7天,以生涯體驗為主。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課時不夠的問題。
第二,提供選修課程、組織興趣小組。建議師資條件不充分的學校可以組織選修課程,聘請社會上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講學,把職業生涯規劃的幾個方面拆分開來,邀請不同方面的專業人士深度講解。如果學校經費有限,可以利用校友資源,定期聘請校友來校分享。重在探討,在探討中讓學生建立起生涯規劃的目標和方向來。
生涯規劃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家長充分放權,學生高度參與,學校有意識組織學生參與生涯規劃課外興趣活動,能從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的生涯認知問題,再配合老師和家長的建議,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科學決策,不盲目選科。建議選擇學科要以充分認知學生的人格特征、多元智能的前提下科學判斷,理智選擇。比較有經驗的老師能快速判斷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學生多元智能的強項和弱項,沒有經驗的老師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軟件來輔助判斷,再結合學生的學科特長來進行判斷和選擇。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有MBTI、霍蘭德職業測試、多元智能測試等測試軟件,它們能幫助家長和學生完善認知。
新高考的學科選擇還要考慮未來生涯規劃和大學專業選擇的匹配。新高考背景下,志愿填報是以專業組群結合院校來填報,可以說從選科開始,高中生的志愿填報就已經開始了。不同的專業要求的選修科目不一定相同,相同專業不同院校要求選修科目仍然會有不同。因此選科必須考慮未來專業選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