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的、蒜香的、油燜的、蒸的、鹵的、炒的,小龍蝦爬上餐桌,成為大街小巷餐館里的“時令美食”。
“小龍蝦為什么會這樣火?”6月20日,在2019首屆中國智慧漁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回答:火在吃上,小龍蝦是吃出來的產業。
不滿足于傳統口味,意面燴龍蝦、鵝肝釀蝦球、咖喱手抓蝦……近日在潛江舉辦的“全球小龍蝦美食品鑒大會”上,以潛江小龍蝦為材料的118道精美菜肴,征服了在場食客味蕾,憑借最多種類的口味通過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認證。
在湖北,小龍蝦不光美味,被丟棄的蝦殼蝦頭也被加工成了化妝品和醫藥品,“小龍蝦主題旅游”更是火爆市場。
多年來,潛江接待的多是食客,今年潛江打造小龍蝦主題旅游線路,讓食客變游客。“五一”前夕,該市對外發布小龍蝦美食之旅、小龍蝦玩樂之旅、小龍蝦游學之旅3條小龍蝦主題旅游線路,游客既能參觀國家蝦稻共作示范基地,也能到小龍蝦主題體閑農莊體驗釣蝦、撈蝦的樂趣,到龍蝦城吃、購、游。
“有上規模的游客后,潛江旅游產品在全省及周邊旅行社熱賣,旅游收入大幅增長,五一期間食蝦客排隊叫號能排到1000多號。”潛江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長丁艷紅介紹,去年全年旅游全產業收入在15~20億元,今年截止到5月4日就實現了20億元,預計全年收入可以翻3~4倍。“潛江在全國率先開設了以小龍蝦為主題的三條旅游線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入手,順應市場特點,順應食客和游客的需求。”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在丁艷紅看來,“小龍蝦”作為網紅美食,通過順勢而為,開展特色消費、特色體驗,以食元素帶動產業鏈發展,開發特色旅游大有可為。讓潛江龍蝦插上旅游的翅膀,實現從小龍蝦之鄉到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蝶變。
不僅是讓游客到蝦鄉“探秘”,更多的湖北龍蝦經過加工,正賣向全球。數據顯示,在電商、餐飲外賣的拉動下,小龍蝦熟制冷凍食品消費量大幅增加。2018年,湖北省小龍蝦加工品量達到20.46萬噸,同比翻了一番;加工產值達到186.89億元,同比增加60.57%。
“湖北省水稻種植面積3000多萬畝,其中約1000萬畝適宜開展‘蝦稻共作、稻漁種養’生產。”近日,湖北出臺“蝦稻共作、稻漁種養”產業發展規劃,公布監利、潛江、仙桃等63個“蝦稻共作、稻漁種養”適宜區縣市。到明年,湖北省“蝦稻共作、稻漁種養”規模要發展到700萬畝,畝均增收2000元,主要產區農藥化肥施用量減少50%以上。
小龍蝦產業已成為湖北農業經濟的優勢產業、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和農村生態文明的示范產業。
千里平疇成沃野,疏經通脈地生金。做好“一只蝦”、做強“一袋米”在不斷向外擴張版圖的同時,已然成為撬動湖北鄉村大振興的有力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