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不少業界人士表示,“優質不優價”已困擾羅非魚產業多年。與“賣得多”相比,業界更關心的是“有錢賺”“賣個好價”,從而使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探析羅非魚優質不優價的原因會發現,羅非魚產業在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產品優化等方面存在著不少瓶頸問題,產業轉型升級亟待得到積極推進。

在海南新海洋水產有限公司的海口三江羅非魚養殖基地,魚塘里的羅非魚目前基本已達到上市規格,即將上市銷售。“羅非魚塘頭收購價一般在1.9元~2.1元/公斤,價格不理想。”該公司負責人符向陽說。
為何說價格不理想?符向陽列出了幾個數字:
1.85元/公斤——“這是一些養殖戶的羅非魚養殖成本。有些養得好的,成本會低一些;養得差的,成本會更高。按現在的售價,有的羅非魚養殖戶基本不賺錢或賺得少。”
3.1元/公斤——“幾年前,我們的羅非魚曾賣過這樣的高價。但這幾年,售價基本都在4元/斤左右。”
1倍——“羅非魚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格不高,如印尼羅非魚的出口價格曾比我們高1倍。”
從國內來看,海南羅非魚售價與其他省份相比并無明顯差異,甚至更低,自2008年以來,羅非魚售價處于下滑態勢。結合近30年的發展歷程看,目前羅非魚產業正處于價格“低谷”。從全球來看,近年羅非魚國際消費能力有所下降,同時養殖羅非魚的國家越來越多,越南巴沙魚等沖擊著羅非魚市場。
業界人士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羅非魚的重要出口目的地美國羅非魚進口總量呈下降趨勢,由2014年約23萬噸,下降到2017年的18萬余噸(其中,中國產品14萬噸),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近年,中國羅非魚出口貿易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有所下降。
面對國際市場壓力,一些業界人士在思索:如何提升畝產效益?如何搶占市場?如何開辟新市場?
根據規劃,結合生態保護等工作,海南羅非魚養殖面積會有所壓縮。業界人士認為,這將倒逼海南羅非魚產業更加注重提高畝產效益,更加注重從產品價格提升、市場開拓中尋找生存空間。
關于如何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產品價格,國內外的一些好做法給了海南羅非魚產業不少啟示。
品牌營銷與產品質量被水產企業視為羅非魚抬價的關鍵。一位國際貿易商在評價海南羅非魚時曾提出,印尼羅非魚價格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品牌宣傳到位,展示了其從養殖到加工的產品品質。
海南省大部分出口企業長期依靠貼牌銷售,缺少對品牌建設的投入,導致羅非魚價格上漲空間有限,不利于市場拓展。
國內一些省份打造水產品品牌的經驗值得借鑒,如湖北省高度重視小龍蝦產業,打造全省統一品牌。海南應進一步扶持羅非魚品牌建設,突出海南羅非魚的差異性、品質承諾和產品優勢,加強羅非魚的宣傳力度。
近年,廣西、福建等地的羅非魚出口萎縮,產品逐漸轉向內銷。業界人士表示,2015年,中國羅非魚內銷量首次超過出口量,主要的產品形態是鮮活魚。
而在海南,因為跨海峽運輸成本較高,羅非魚活魚內銷不具優勢,至今出口比率仍在90%以上。“海南羅非魚要抓住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需在產品創新、市場推廣等方面狠下功夫,以迎合市場需求。”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韓寒說。
養殖成本的高低影響著養殖戶的收益。同樣是養殖羅非魚,有的成本價是1.5元/公斤,有的成本價是2元/公斤,甚至更高。
“差別在于養殖技術、養殖環境等。”海南勤富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克強說,目前海南羅非魚養殖標準化、數字化程度有待提升。要以“質”和“環保”為主要抓手,探索現代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新模式。
一些養殖戶提出,在市場需求量下滑時,羅非魚養殖可減少養殖密度,從而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畝產效益。
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除養殖環節外,海南羅非魚產業在加工等不少環節均存在著效益提升空間。
在全球羅非魚市場中,除凍羅非魚片、凍羅非魚條等產品外,冰鮮魚片等也非常受市場歡迎,且產品賣價高。另外,羅非魚下腳料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資源可供開發,可以提高羅非魚深加工的附加值,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海南省羅非魚加工產品仍以凍魚片等初級產品為主,冰鮮、深加工產品和副產品開發利用較少。”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海南羅非魚質量相對較好,但產品在市場上未做分級,沒有獲得更大溢價空間;水產品出口引用海關商品編碼與廣東有別,制約了海南省水產品擴大出口。業界人士希望這一系列問題能得到解決,從而更好地促進海南羅非魚產業轉型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