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病病原是家蠶細胞核多角體病毒,屬細胞核多角體病毒屬,簡稱BmNPV,通過釋放型病毒粒子和多角體源性病毒體傳播感染,可通過食下、創傷、氣門吸入感染,傳染性強,高溫和高密度養蠶會加快發病速度和傳播速度。
本病多發于夏秋高溫的季節,在廣西區內發病高峰期為6月,其它季節亦有發生。小蠶期少量感染后,經蠶座中多次水平感染,在5齡的第5~6天暴發。小蠶感染后3~4天發病,大蠶感染后4~6天發病。起蠶感染當齡(主要是眠蠶)發病,癥狀有體色乳白、體軀腫脹、狂躁爬行、皮膚易破流出白色的膿汁,病蠶死后,蠶體腐爛發黑。在小蠶期發病多見不眠蠶和起縮蠶;大蠶期發病多見高節蠶和膿蠶,在氣門周圍出現油漬狀斑;在蛹期發病體色暗黃無光澤,蛹體稍碰則溶爛,在惡臭氣味。
防控措施:加強蠶室蠶具消毒杜絕垂直感染,做好桑園防蟲避免交叉感染,營造良好的蠶室溫濕度微氣候環境,采用合理的蠶座密度飼養,科學使用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及時撿出病蠶避免水平傳播。
本病病原為家蠶細胞質多角體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細胞質多角體病毒屬,通過質型多角體傳播感染,病毒粒子僅在家蠶中腸上皮圓筒形細胞內復制,隨蠶沙排出,通過食下感染和創傷感染。
CPV感染會引起蠶體的代謝障礙,對中腸后部的感染力較前部有很大差異,最先中腸與后腸的交界處出現乳白色橫紋,中腸桑葉碎片逐漸減少,隨病情發展,中腸乳白色逐漸向前擴展,最后擴展至整個中腸,腸內空虛,乳白色橫紋逐漸糜爛,嚴重時排出乳白色黏液,中腸乳白色橫紋是本病獨有的特征。
本病多發于夏秋高溫季節,在廣西區內發病高峰一般在6月,發病周期長,感染后可維持1~2個齡期發病,往往發現癥狀后已大面積感染。染病后家蠶群體發育不齊,大小不勻,眠起不齊,病蠶發育緩慢,蠶體瘦弱,食桑減少或不食桑,出現明顯空頭癥狀,餉食后1~2天有起縮蠶,排黃褐色稀烘或污水。
防控措施:與血液型膿病相同。
本病毒屬細小病毒科的家蠶濃核病毒,簡稱BmDNV,主要通過食下傳染,隨蠶沙排出,只侵染中腸圓筒形細胞。
本病屬于亞慢性的病毒病,大多在夏秋季5齡發生,小蠶感染病程較慢,大蠶感染相對要快,在出現空頭、下痢后很快就死亡。經口感染3天后,食桑減少,發育不良,蠶體瘦小,體壁多皺,體色發黃,重者不吃桑葉伏在蠶座四周不動,外觀呈透明空頭。小蠶感染后在蠶體后部呈銹色,排褐色稀糞或污液,也有排鏈珠糞現象,撕開病蠶中腸無桑葉碎片,充滿黃褐色液體,病死蠶軟化從后部開始干癟。本病在外觀與中腸型膿病、病毒性軟化病蠶、細菌性腸道病蠶相似,通過外觀很難確診,主要通過解剖中腸觀察無乳白色,腸內空虛、充滿黃綠色胃液,極少桑葉碎片。
防控措施:與血液型膿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