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滿, 童光東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廣東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醫院肝病科,廣東深圳 518033)
1.1研究對象與分組隨機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深圳市中醫院肝病科門診就診的慢性膽囊炎患者,共8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例。
1.2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陳灝珠等主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實用內科學》[2]中有關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膽囊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3]中慢性膽囊炎的中醫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主要選擇4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癥狀及體征進行觀測,包括:腹部脹滿、右上腹壓痛、惡心噯氣、納差。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慢性膽囊炎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排除及脫落標準(1)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造血系統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或對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④急性膽囊炎患者;⑤依從性差,未按規定用藥或自行加用其他有治療作用的藥物而影響療效判定的患者。(2)脫落標準:治療時間不足1個月者,按自動脫落處理。
1.5治療方法
1.2.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學分析,調查對象一般情況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統計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1.5.1 對照組 給予口服茴三硫膠囊治療。用法:茴三硫膠囊(成都國嘉聯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947;規格:25 mg/粒),口服,每次1粒,每日3次。療程為3個月。
1.5.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通膽湯治療。方藥組成:旋覆花10 g、紅花10 g、瓜蔞皮30 g、絲瓜絡20 g、青皮15 g、橘絡15 g、甘草10 g。中藥由深圳市中醫院中藥房統一提供。每日1劑,常規煎取藥液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為3個月。
1.6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評分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和《膽囊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3],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評分,主要包括腹部脹滿、右上腹壓痛、惡心噯氣、納差,按證候的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為0、1、2、3分。
1.6.2 影像學療效 應用上腹部彩超觀察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和膽囊壁毛糙情況,評價2組患者的影像學療效。
1.6.3 綜合療效 根據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和影像學指標的改善情況,評價2組患者的綜合臨床療效。
1.6.4 安全性評價 觀察2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血常規、心、肝、腎功能的變化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評價2組患者的安全性。
1.7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及《膽囊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3]制定。
1.7.1 影像學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彩超檢查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膽囊壁毛糙等3項影像學指標均恢復正常;顯效:2項影像學指標改善;有效:1項影像學指標改善;無效:3項影像學指標均無改善甚或加重。
1.7.2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0%以上,影像學檢查恢復正常;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以上,影像學檢查符合顯效標準;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以上,影像學檢查符合有效標準;無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低于30%,影像學檢查無明顯改善。
1.8統計方法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和平均秩次(R)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四格表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檢驗(確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脫落情況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1例患者在入組后1個月內脫落,實際納入統計共80例,每組各40例。
2.2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試驗組40例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6.43±11.45)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12.05±6.33)個月。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36.40±10.98)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11.85±5.96)個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3 2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77.5%,組間比較,試驗組的綜合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2組患者影像學療效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為80.0%,組間比較,試驗組的影像學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p/%)

表2 2組患者影像學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maging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p/%)
2.5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腹部脹滿、右上腹壓痛、惡心噯氣、納差等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且試驗組對各項中醫證候積分的降低作用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2.6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2組患者的血常規、心、肝、腎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慢性膽囊炎為臨床常見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祖國醫學“脅痛”、“膽脹”等范疇。童光東教授認為,肝經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是其病癥的關鍵之所在,其病因病機是由于過度勞累,或情志不舒,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肝膽氣機瘀滯而發為本病;本病病位在膽,與肝密切相關,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虛為主,標實與氣郁、血瘀有關。
基于以上病因病機,童光東教授認為,膽囊炎的治療應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治療原則當根據“不通則痛”的理論,以疏肝和絡止痛為基本法則,結合肝膽的生理特點,以理氣、活血為法。因此,童教授從肝膽入手,法出經方“旋覆花湯”,自擬通膽湯,用于治療慢性膽囊炎,往往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通膽湯的方藥組成為:旋覆花、紅花、瓜蔞皮、絲瓜絡、青皮、橘絡、甘草。方中旋覆花苦辛而咸,消痰降逆,軟堅散結消痞,降氣行水,主治心下痞滿,噫氣不除。紅花辛溫,歸心肝經,功能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二藥相配,取仲景旋覆花湯之意,經言:“血氣者,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取旋覆花、紅花為君藥,辛溫以通肝經之氣血,又降氣以平胃之氣逆,恰合脅痛、嘔惡等癥候病機,因此,旋覆花湯被葉天士推崇為“絡以辛為泄”的治法祖方。上述二藥與瓜蔞皮合用,共為君藥。瓜萎皮散結力優,功偏利氣寬胸,有助于宣通上焦之氣機,《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與紅花相配伍,取瓜蔞散之意,方出《醫學心悟》,用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水皰之癥。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栝蔞為物,甘緩而潤,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滯,柔而潤下,且入紅花,流通血脈,恰合脅痛氣滯血瘀之機。絲瓜絡、青皮、橘絡為臣藥,三藥合用,集疏肝理氣、通絡清利于一體。絲瓜絡甘平,歸肺、胃、肝經,功能行氣通絡止痛,可用于治療胸脅痛,《本草綱目》認為絲瓜絡“能通人脈絡臟腑”,《本草再新》記載其能“通經絡,和血脈,化痰順氣”;青皮苦辛溫,其氣峻烈,沉降下氣,主入肝膽氣分,長于疏肝膽、破結氣,《本草綱目》言其能“治胸膈氣逆,脅痛”;橘絡為橘的中果皮及內果皮之間的纖維管束,功能行氣通絡,與絲瓜絡相配伍以加強疏肝利膽之功效。三藥相配,理氣力強,利于肝之疏泄,不僅有疏肝利膽之效,亦有通達上下之功。甘草為使藥,既調和諸藥,又能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行氣降逆之功效。
既往有研究[5]顯示,茴三硫可以增強肝細胞活力,促進膽汁分泌;同時有多項臨床研究[6,7]表明,茴三硫能夠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腹部脹滿、噯氣等癥狀,在治療慢性膽囊炎中有良好療效,故本研究以此藥作為對照。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的各項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且試驗組對各項證候積分的降低作用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同時,試驗組的綜合療效和影像學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與單純西藥治療相比,療效更好,既能改善患者的腹部脹滿、右上腹壓痛、惡心噯氣、納差等不適癥狀,又能改善患者膽囊大小、膽囊壁厚度、膽囊壁毛糙等影像學指標,且臨床使用安全可靠,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