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黃妙秋
摘要:廣西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山清水秀的景色使得這里的人們能歌善舞,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中,創造了浩如煙海的音樂藝術。緊鄰廣西的東南亞地區在音樂文化上也擁有著豐富的資源,當下中國加快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于祖國西南的門戶廣西,應當大力傳播廣西音樂文化,吸收借鑒東盟各國優秀音樂文化,堅持文化帶動經濟政治交流,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每年一度的國際民歌藝術節和東盟音樂周落戶廣西南寧市,越來越多的東南亞音樂和廣西音樂
在這里交流碰撞。本文根據廣西地方音樂與東盟國家音樂的交流基礎與交流現狀,從多方面論述廣西和東盟各國更有效的借鑒雙方的優秀音樂資源 ,促進廣西與東盟各國家之間的音樂合作交流更加順應時代發展。
關鍵詞:廣西? ?地方音樂? ?東盟國家? ?交流? ?創新
全球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作為對外溝通往來的重要抓手,音樂、舞蹈等一批具有藝術性的文化類型逐漸成為廣西面向東南亞的融合發展的助推器。優質繁多的廣西本土音樂文化也在吸引著東盟各國的音樂文化與之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在這一過程中廣西與東盟各國也在渴望通過有方向、有規劃、有創新的交流來促使雙方音樂文化的更好發展。
一、雙邊地方音樂的基本情況
(一)廣西地方音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以壯族為主,瑤族、苗族等其他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素有"歌海"的美譽。在廣西,聚居的各民族在自身的文化特質上都有獨特的音樂歷史,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在具有廣西全域特征的音樂文化熔爐里又各具特點,閃耀著屬于自己民族的奪目之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包括: 氣勢磅礴的“侗族大歌”,高亢激昂、秀麗大方的“苗族飛歌”,音域寬闊、清新雋永的壯族“對唱山歌”,各民族獨具特色的唱法與旋律融合并凸顯著,充盈著廣西民歌文化這一具有多元屬性的音樂藝術瑰寶。例如“壯族山歌”,它是以廣西桂林市漓江流域一帶為中心的山歌為核心的音樂藝術形式,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們有著酷愛歌唱,酷愛音樂的傳統習俗。他們經常遇事即歌、以歌明志,以歌傳情,早在春秋時代的時候壯族先民就有以歌替言的“越人歌”。主要代表人物有歌仙劉三姐、阿牛哥等,其首要特點是“秀麗的山水風情”。廣西地區音樂種類浩如煙海,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除了令人陶醉的廣西民歌、廣西特有器樂、廣西歌舞歌以外,各民族戲曲類音樂也十分豐富,如桂劇、彩調、采茶戲、牛哥戲等廣西傳統戲曲等。
(二)東盟國家音樂
東南亞指的是亞洲東南部地區,又稱東盟。大陸部分的各個國家,即越南、老撾、越南、泰國、越南、新加坡等;海島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馬來西亞等。是世界上音樂色彩繽紛、樂舞絢爛的最高音樂趣味的地區之一。東南亞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古典藝能和傳統音樂,它明顯區別于外來的音樂文化,在長期的音樂文化碰撞和音樂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韻特點。細的來說,東南亞地區各國的音樂又顯得迥異不同,例如柬埔寨的古典音樂與藝能音樂,老撾使用語言的抑揚來進行歌唱的摩拉姆音樂以及越南的宮廷音樂,總的來說,東南亞地區的音樂風格獨特,但是各個國家又有著自己民族的風格,但總的來說樸素、清新、熱帶風情是東南亞音樂總的特質。
二、廣西地方音樂與東盟各國音樂交流的基礎狀況
(一)雙邊音樂文化的共性探究
廣西由于其地理區位優勢的獨特性,自古代以來就和東南亞各國在經濟貿易上交往密切,由此在一些生活習俗、音樂文化上也具有一些共性。例如地處廣西西南部與東南亞地區陸路接壤的龍州、寧明、憑祥一帶,那里的壯族布傣族部群和越南北部的省份有著一種相同的樂器——天琴[1]。據專家學者多年來考證,這是由廣西先民們創造的一種具有壯族布傣族部群音樂文化特點的演奏樂器,兩國的邊民們在“共頂一片天、共飲一江水”生活環境下你來我往互邀參加音樂活動,長此以往,天琴就這樣跨國傳播開來。經考證發現,在廣西和泰國也盛行著一些相同制造原理的工藝的樂器,例如:壯族的壯笛和泰國的汽笛、壯族的合歡蕭和泰國的簫等[2]。這些例證說明,廣西與東盟國家的音樂在成百上千年的毗鄰發展中已經潛移默化的產生了一些音樂本身所共有的元素,這就為廣西與東盟國家在當今時代的音樂交流發展提供了可能。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雙邊音樂交流現狀
二十一世紀“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今天,廣西借著獨特的區位優勢與各東盟國家不斷深化合作,文化交流由于其特殊性更是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交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一帶一路”政策的設立,極大地促進了廣西和東盟國家的音樂文化交流。
1.雙邊音樂文化市場的巨大需求
截至目前,數據顯示2011 年廣西文化企業總數為735 家,近年來,廣西人民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愈加重視,希望通過文化產品輸出的方式,向東南亞人民展現源遠流長的廣西文化和廣西音樂。近些年來,一些東南亞國家優秀的音樂劇目也開始進入廣西演藝市場。在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良好的文化經濟效益。不僅如此,東南亞國家更傾向于引進“廣西元素”的音樂資源進行本國的音樂借鑒創作。擁有10多個國家、數億人口的東南亞各個國家正在成為廣西音樂文化產品進出口的重要區域。
2.音樂教育合作紅紅火火
2004 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確立給整個廣西帶來了一場思想的革命。廣西高等音樂教育、音樂交流、音樂創作在這場思想革命中應運而生,并逐漸發展并成熟起來。廣西的一些文化企業已在東南亞少數國家建立了廣西文化學館, 并開設富有廣西特色的音樂課堂,使得東南亞國家的人們認識并學習到了濃郁的廣西音樂課程。雙方在教育領域的各層次,從短期培訓到高素質培養音樂人才,廣西音樂已經逐漸在東南亞受到歡迎。廣西的一些高校開設了東盟藝術系,學習東南亞的優秀音樂,并接收東南亞各國的優秀音樂人才來廣西進行深造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