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瓔月 王欣煒
摘要:在當前互聯網文化與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網絡脫口秀類節目成為網絡視頻節目的重要成員,青年人是這類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也是青年亞文化的創作群體,在資本鏈的循環中,青年亞文化以各種形式在脫口秀節目中展現出來。分析中國網絡脫口秀類節目在發展上的問題、探尋怎樣彌合中國網絡脫口秀類節目中的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有利于改變中國網絡脫口秀類節目的桎梏現狀。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網絡脫口秀? ?互聯網文化
一、網絡環境概述
在如今開放多元的互聯網時代,多樣性文化發展迅速,信息傳播的廣度、深度大幅提高,當大眾的被動角色發生轉變,他們的選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內容生產者也主要以大眾需求為創作導向,為大眾做著全方位的細致服務。
在此情境下,個人主義逐漸崛起,個人的訴求和傾向被網絡信息與大數據歸攏分類,使得個人組成了為網絡經濟所瞄準的不同受眾群體。由此一來,沖突逐漸顯現。個人主義的發展使得每個個體絕不能以簡單的標簽或群體進行分類,他們有獨立的訴求、不同的價值觀,而這與網絡資本希望大眾買單的批量定位化內容是錯位的,帶來的往往是資本的浪費和內容生產的疲態化。
文化商業化帶來的過度娛樂化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全民輸出使得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價值差異不斷縮小,他們的受眾群體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融或相互包含的,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往往是叛逆的、自我意識較強的人,除此追求特立獨行之外,他們更會尋求內心的認同感。網絡脫口秀節目在中國的崛起和壯大離不開歸屬感的營造和話題度的貼合,尤其離不開對青年人認同感的滿足。
二、主客觀條件的界限——網絡脫口秀的發展問題
(一)內容生產與質量
主持人的文化素養與價值傾向是尤為重要的,它會從氛圍上影響整檔欄目的基調,而許多主持人為了提升收視率和績效,常常會為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和窺私欲拋棄下限,為博眼球作出低俗曖昧的動作、發表極端的言論。這種行為語言不止會傷害文化、觀眾和節目本身,更會影響節目產業鏈良序向好的發展。
為了在激烈的平臺競爭、同類節目競爭中凸顯出來,脫口秀內容話題的選擇和側重往往要站在多數受眾的角度上,而脫口秀節目的主要受眾是青年群體,因此,彌合青年亞文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對于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彌合度的把握,在這種供需沖突中將會起到很大的調和作用。而如今的問題就在于,脫口秀節目難以把握這種彌合,找不到其間的合理界限,陷入尷尬的兩難境地。
(二)軟硬件的投入
與國外的優秀脫口秀節目相比,我國網絡脫口秀的舞臺美術效果、服化道等方面都略有遜色,除了主持人、嘉賓、話題等主觀產出的決定性作用,硬件設施對于舞臺氛圍、節目檔次的受眾觀感也影響頗深。硬件包裝的不足不單會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還會使得傳播效果大減折扣,隨之而來的就是節目品牌的價值逐漸縮水。
此外,營銷宣傳也是影響收視率的一大原因。在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誰能在公眾視野中駐足得久、誰就會成為贏家,但如今,在用戶反感廣告、抗拒營銷的循環期中,如何在縫隙中營銷宣傳則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受眾用戶與過去不同,他們不要循規蹈矩、刻意逢迎的內容,更不喜歡鋪天蓋地的強制性接受,文化內核與精神層面的議題才是加分項。
三、網絡脫口秀的后繼乏力
我國網絡脫口秀受眾人群的絕對年輕化就意味著我國的脫口秀節目的內容和立意之間必然有所取舍。我國脫口秀節目的青年觀眾更多的青睞非傳統的價值觀、反權威的論調,以及對未知領域的體驗和了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在任何時期,青少年首先意味著各民族最喧鬧的和更為引人矚目的部分。”[1]故而針對青年人思想世界制作的脫口秀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陣地來吸引信徒,也體現著新一代人價值觀念相比縱向代紀的轉變。但、我國脫口秀在從這種窄向傳播中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同時,也存在著用過激言論和離經叛道來搏出位的現象。這不僅使脫口秀這種形式被過度消費,而且也存在著傳播偏激價值的不良影響。
在青年亞文化的視野中,“抵抗”是亞文化及其風格的重要功能和價值表現。亞文化在其本意上是要抵抗社會主流文化,伯明翰學派強調了青年亞文化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霸權的反抗精神,他們認為青年亞文化是以想象、象征的方式解決現實政治社會難題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青年亞文化的主題是與階級、世代、性別、種族等現實不平等的要素分不開的,這些因素造成了青年亞文化所處的現實環境。[2]而在其反抗姿態下的獨立、自我、蔑視權威等充滿對主流文化的叛逆色彩的精神內核,則讓青年亞文化有了相對于主流文化的邊緣化特質。
自媒體的繁榮時代,專業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彌漫新聞”甚至使公眾摻和進新聞生產中。網絡亞文化也開辟了網絡世界的公共領域,它顯然不同于傳統公共領域,在此領域中網民匿名化、空間開放性、表達自由化,為廣大網民開辟出新世界、新空間。
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現象的重要特點就是雙向互動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充分調動了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影響了脫口秀的傳播技巧,使節目不僅通過改進自己本身的形式與內容來擴大影響,還可以通過與網民互動,使群眾參與到節目的邊邊角角里,無疑提高了群眾的熱情,使受眾除了感官的刺激,在節目之外也有了關注節目的契機。在自媒體被過度消費的今天,不少自媒體脫口秀節目呈現出越來越專業化的發展態勢,這對自媒體未來發展定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3]
四、青年亞文化與主流社會的彌合
(一)營造網絡社群歸屬感
我國脫口秀類節目主要受眾人群的整體年齡呈年輕化,絕大部分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群,且學歷以本專科及以上學歷為主。這類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有著較強的求知欲與文化包容性。針對獨特的受眾群體,我國的脫口秀節目的內容所呈現的價值觀就會更偏向青年群體的價值認同。脫口秀類節目內容貼近普通人生活、直戳生活的痛點,表達的觀點也大多以平民姿態呈現平民視角,節目樣式新穎活潑,可視性和吸引力強,使傳統節目流失的受眾在這種新的新聞熱點評論模式中找到依托。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比以往的社會擁有更多差異的時空格局,社會競爭激烈、社會分層明顯、利益分配不均、價值觀念多元,和社會其他群體一樣,當代青年也有著復雜的社會心態。這些青年人的社會心態與心理體驗往往是承認自己的平凡、渴望人生價值實現、重視社會責任的一種矛盾狀態,其主要趨向已然是積極的。青年群體在日益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對于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常會產生不信任的情緒,而網絡脫口秀顯然應抓住這樣一個明顯的心理趨向,在節目制作的過程中為青年群體營造平民心態、草根姿態的網絡社群認同感。
(二)把握青年亞文化的積極思想內核
當代青年在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分工轉變浪潮中難免產生對自身身份認知的漂移,這是社會大環境向前發展的情況中不可避免的,故而網絡脫口秀的長期發展必然要吸取青年人廣為接納的新興文化。
但與此同時,主流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是最為適合當下社會、以及生長于這片文化土壤的原住民的文化。這就要求網絡脫口秀不能為博眼球而不做遴選地把所有流行元素都納為己用,而是應該有所甄別地將青年亞文化的積極思想內核提煉出來,使之與主流文化彌合,促進主流文化的生長。長遠目光看來,網絡脫口秀毫無疑問應該明確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補充作用,把蘊涵其中的批判精神、社會責任、自由抒發自我等核心的觀念作為對主流文化的補充,把握語言的界限。
在融入青年亞文化的過程中,要將內容重點放到對自我的認同、個人的抒發和自我意識的關注上來。在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青年人的網絡亞文化彌散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中,我們既要看到青年亞文化的建設性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極性影響。同時,更多利用青年亞文化的建設性作用來消解它的消極性影響,在此基礎上合理疏導青年群體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負面信息,讓網絡“吐槽”成為凈化網絡環境的新途徑,也使網絡“吐槽”能夠成為網絡公共空間健康和諧發展的有利渠道。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譯者:孫名之.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英]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譯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73.
(基金項目:2018年度吉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國家級項目網絡脫口秀類節目中國本土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A3701。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