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弛
摘? 要:十九大以來,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基本國策,陜西經濟長期以來以能源化工等高污染行業為支柱,綠色金融發展具有緊迫及必要性,本文通過對陜西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進行梳理,提出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建設,拓展綠色金融服務產品渠道,推進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綠色發展;陜西省
一、陜西省實施綠色金融戰略的必要性
隨著環境保護力度和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推進,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常態背景下的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其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已經確立為國家級別發展戰略。近年來, 陜西省空氣質量欠佳,2018年陜西省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6.5%,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低12.8個百分點, pm2.5每立方米濃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高12微克。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度2018年全國380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咸陽位于排名后十位,究其原因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陜西省經濟發展長期倚重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是全國排名前列的能源大省,以能源化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產業,資源約束、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能源化工業不僅是國家層面落實綠色發展觀的重點整治行業,而且也是節能降耗去產能的重點調控對象。陜西省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緊迫性及必要性,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指引陜西經濟發展刻不容緩。
二、當前陜西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陜西省產業結構中能源化工業所占比重較大。能源化工業既是國家層面落實綠色發展觀的重點整治行業,而且也是節能降耗去產能的重點調控對象。陜西省是全國排名前三的能源大省,能源化工業長期以來都作為陜西省的支柱產業,亟須通過綠色金融的引領作用促使其綠色轉型。
(二)尚未達成廣泛黨的綠色金融共識。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短視經濟發展觀念仍一定程度的影響著地方經濟發展決策。政府機構、金融部門、相關產業以及城鎮居民對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及實踐綠色金融的程度還未達成共識。
(三)支持綠色金融的完備政策體系尚未建立。綠色金融在山西的發展目前而言才剛剛起步,相關的激勵、調控、約束等體制機制還欠缺完善。還需要許多具體配套措施才能將國家綠色金融政策有效的在陜西落實執行,并需通過多部門協力合作以保證實施效果。
三、陜西發展綠色金融建議
(一)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合理有效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通過激勵和約束兩方面使綠色環保發展的外部正效應和破壞污染環境的外部負效應轉化為金融決策中的成本收益權衡,從而達到促進綠色發展,抑制環境污染的目的。一是政府加強引導以強化激勵機制。2015年以來,陜西省政府推動成立了28只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已達835億元。灃西新城開發建設公司發行15億元綠色企業債券,是全國首支城投平臺綠色債券;陜西金融控股集團發行10億元綠色企業債券,其中5.5億元用于設立陜西綠色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接下來,可通過成立綠色基金、對綠色貸款提供擔保貼息、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等形式,不斷拓寬綠色產業投融資渠道,降低相關信貸風險。二是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建立約束機制。要厘清金融行為可能導致環境問題的法律責任,對綠色保險制定嚴格的強制舉措,對企業環保信息建立披露制度,抑制和約束對環境污染項目的投資。
(二)拓展綠色金融服務的產品和渠道。發達國家已擁有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證券、綠色風投、綠色公募、綠色私募、綠色基金、綠色股份、綠色保險和綠色銀行等多種產品和渠道。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貫徹,我國綠色金融的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目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已超9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已達5352.34億元,已形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陜西省的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也邁出了堅定有效的步伐。如一些金融機構在《授信政策指導意見》中,制定單獨的綠色信貸準入標準,建立綠色信貸考評機制;在貸款調查、評級授信、審查審批、貸后管理等環節嚴格執行“綠色信貸一票否決”制;與當地政府就綠色金融建設與改革創新開展合作,支持浐灞生態區申報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等。但與綠色金融發展較快的省份相比,陜西綠色金融產品與渠道還稍顯單一滯后。應當創新優化組織架構,不斷改進管理模式,開發設計一批既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又契合對象行業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及金融服務,加強對綠色金融產品和渠道的支持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投融資支持。
(三)推進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綠色金融在陜西健康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要重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如在全省金融體系制定統一明確的綠色投資標準,進一步擴大碳交易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制定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定價機制,將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納入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度量評價體系,不斷推進環保信息實時共享,建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等。政府可以支持鼓勵民間機構參與其中,促進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李德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綠色金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研究”.《中國經貿導刊》,2017(1).
[2]彭路,“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金融發展”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3年11月第15卷第6期.
[3]袁慶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金融時報,2017年1月9日第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