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 要:韓國綜藝近年發展迅速,在我國也很有影響力。一大批韓國的綜藝節目進入到了中國,其中羅英錫PD的許多綜藝節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從他的《兩天一夜》到他的《新西游記》,中韓兩國的觀眾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本文就以羅英錫為對象,對其成功之處進行總結和升華,以此帶給中國綜藝節目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羅英錫;綜藝節目;啟示與借鑒;發展
在中國豆瓣網上,羅英錫的綜藝節目都有著極高的評分。羅英錫作為一個韓國制作人,影響了許多國內觀眾,他真實治愈的風格,不僅娛樂了觀眾,還給觀眾帶來了心靈上的感觸。與此同時,羅英錫綜藝節目的成功刺激了中國綜藝市場的發展,為中國娛樂市場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一、羅英錫的成功之處
(一)旅行外衣下的主題
觀看一個綜藝節目就像遇到一個陌生人一樣,第一印象很重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壓力,旅行是人們比較喜歡的一種放松形式,而一個具有旅行性質的綜藝節目會給觀眾帶來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三時三餐里農村篇和漁村篇里,是遠離城市生活的旅行主題;在花樣爺爺里歐洲之旅和中國臺灣之旅里,是前往異地生活的旅行主題;在新西游記里,是“西天取經”的旅行主題。羅英錫在他的綜藝節目上巧妙的披上旅行的外衣,給了觀眾良好的第一印象,使觀眾有興趣去觀看綜藝節目。
(二)真實治愈的敘事
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會相互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有真實有治愈才會使兩者更具有親密性。觀看一個綜藝節目,良好的印象會使觀眾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節目,真實與治愈會使觀眾更具有黏著性。在三時三餐里,是出演者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一日三餐的真實;在花樣爺爺里,是年邁的出演者相互扶持的治愈。羅英錫在制作他的綜藝節目時,使敘事真實與治愈,觸碰了觀眾的內心,使觀眾愛上他的綜藝節目
(三)趣味的文化表現
交往中不僅需要真實與治愈,還需要更多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只會消磨人們的意志,節目更需要向觀眾表現自己的趣味性。一個旅游景點,一份誘人的美食,一件漂亮的韓服,羅英錫讓這些趣味穿插在他的綜藝節目中,讓觀眾在不經意間產生喜愛。
(四)滿足不同的觀眾需求
一般綜藝節目大部分是年輕人看的,但羅英錫連年長的觀眾并沒有忽視。《花樣爺爺》的演員陣容是由4名平均70歲以上的韓國老藝人組成。羅英錫將自己的綜藝節目拓展開來,向更廣的人群散去,這樣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二、啟示與借鑒
(一)形成自然真實的理念
真實治愈打動人心,趣味范圍廣留住觀眾。羅英錫的綜藝節目所展示出來的亮點就是自然隨性,最大程度去還原真實。在節目里,主持人和嘉賓都了解這個節目制作原則,相互配合,像日常生活中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氣氛,像在親人朋友面前般展現自己的魅力。電視中的他們看起來像真實生活般自然,沒有什么偶像包袱,也需不矯揉造作。不管那是不是真的他們,至少看上去很真實,這是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個重要魅力。韓國綜藝把呈現在節目中映入觀眾眼中的自己生活化隨性化,他們可以認真可愛、帥做,也可以任性,傻氣、搞笑、觀眾看到的好像就是生活中的他們,也會因此加深了認問感和喜愛的忠實度。
(二)培養優秀制作人
羅英錫的才能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制作人的重要性,因此培養優秀的制作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從國家、培養機構上和個人三個方面去培養:在國家上,要給予良好的政策支持,給廣大制作人更多的機會去展現他們的才能;在培養機構上,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吸收外界優秀制作人的理念,不斷地培養制作人的才能,激發制作人的原創力;在個人上,培養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才能,不斷的提高自身。
三、綜藝節目的發展
(一)利用本土優勢
我國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從海洋到沙漠到盆地再到高原,不同的景觀提供了更多的拍攝資源。并且我國有厚重的歷史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挖掘的東西有很多,我國的綜藝節目應在節目中加入這些本土的文化,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也能感受到我國的風土人情和廣闊地域。
(二)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軟件的相繼出現,這種新媒體帶來的資訊便捷,迅速。如果將其延伸到綜藝節目上,更有利于節目的發展。一個節目造成的影響與宣傳分不開。除了經常用到的傳統模式的宣傳之外,也可將節目的宣傳放到微博、微信的推廣中,這也是現今比較流行的方式。借用這種新媒體的影響力來做節目的推廣宣傳。通過網友間的互相分享,使關注度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讓綜藝節目有了蝴蝶效應一樣的巨大影響力。
四、結論:
我國綜藝起步比較晚,比起日韓有著不少的差距。但是近年來也學到了不少技術和經驗,但多多少少的都有模仿,而沒有創新。因此我們不僅要從節目上改變,更要在制作人上改變,打造我們優秀的綜藝節目,為中國綜藝事業奉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48992/ 豆瓣網.
[2]李艷丹.電視、受眾,一個都不能少——淺析韓國綜藝節目的制作理念與方法[J].南方電視學刊,2014,04.
[3]薛珂.韓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基于產業鏈視角[J].傳播力研究,2018,2(25):166.
[4]覃倩.韓國有線電視臺的綜藝取勝之道——以TVN羅英石團隊為例[J].青年記者,2018(12):89-90.
作者簡介:
李? 博(1995.6-),男,漢族,河南淮濱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