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措施,經過近10年的發展,小微企業對國內經濟發展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本文在對重慶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重慶市針對微型企業出臺的扶持政策及扶持效果,提出對策建議來優化政策實施效率。
關鍵詞:重慶;微型企業;幫扶體系
一、重慶市微型企業的發展現狀
重慶市小微企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發展穩定,扶持效果明顯,目前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發展迅速,企業數量持續增長。截至到2016年底,重慶市新設立中小微企業12.7萬戶,比2015年多增加1萬戶,其中電子商務、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等行業發展尤為迅速。
二是企業生產經營良好。自2010年起每年都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僅在2016年全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7020億元,同比增長11.1%,高于全市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
三是資金缺口大,企業融資得不到滿足。重慶有超三成中小微企業流動資金不足,近兩成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助推小貸、擔保、投資類公司快速發展,民間借貸金額更大。
四是帶動就業明顯。2016年全年新增中小企業從業人員50萬人,占全市新增就業人數超七成,累計達710萬人,就業人員持續增長。
二、重慶市微型企業幫扶體系存在的問題
政府的扶持對于微型企業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重慶市相繼出臺了大量扶持微型企業的政策,扶持體系也基本形成,但是目前依舊存在不少問題。
(一)幫扶體系不健全
在2017年重慶市提出了增強財政補助的引導效應、增強綜合幫扶的助推效應和增強創業培訓的激發效應等三大效應完善微型企業的“1 3 N”扶持體系。在放寬市場準入、緩解融資困難、減輕企業負擔、拓展集聚發展空間、協力優化服務環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逐漸性材料對小微企業的“一條龍”服務。但幫扶體系依舊不夠完善,存在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完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針對性不夠強、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服務支持體系不夠完善、后續幫扶政策尚未全面落實等問題。
(二)幫扶審核欠科學
重慶市政府幫扶的對象主要是“九類人群”,包括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三峽庫區移民、殘疾人、城鄉退役士兵、文化創意人員及信息技術人員等。審核方式多為書面,實地考查和后續經營狀況的調研偏少,導致部分“不符”人員也成功享受政府對微型企業的扶持優惠,造成資源浪費,無效組織混入,不利于微企的健康發展,扶持效果未達到最優。
(三)幫扶管理未統籌
目前重慶市對微型企業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市委市政府牽頭,工商局為主,其他部門協助來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模式。市中小企業局主要負責中型和小型企業的管理和扶持,市工商局負責微型企業的扶持工作,兩個服務部門聯系不緊密,在服務過程中容易導致銜接空隙。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微型企業,重慶市各職能部門都各自出臺各自的專門政策,推出的政策措施缺乏系統性。即使是幾個部門聯合出臺,但是并不能覆蓋對微型企業扶持的所有領域。
三、重慶市微型企業幫扶體系的解決措施
(一)完善幫扶體系
完善的扶持體系,有利于提高對微型企業的服務水平,將有效推動微型企業的發展,基于重慶市對微型企業的扶持體系還不夠完善,可以從法律法規、財政支持、金融政策、技術創新政策、社會服務、后續幫扶等6個方面搭建一個完善的幫扶體系,進而能更加全面地服務好微型企業,助推微型企業持續快速的發展。
(二)規范審核程序,提供審核質量
為讓有限的扶持資源盡可能多的達到真正需要這些資源的微型企業手中,提高幫扶資源的利用率,審核方式應更加規范,除提供必須的書面材料外,還應該在微企提供材料后的規定時間內以暗訪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實地考查,并在今后一定時期內還應關注其后續經營狀況。
(三)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管理
成立微型企業管理服務中心,可以為非實體部門,微型企業管理服務中心由市委市政府直接負責,市中小企業局和市工商局中原來負責該模塊的工作人員組成,這樣就可以很大制度上避免在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存在的銜接問題。同時微型企業管理服務中心還可負責各類微型企業幫扶政策的出臺,這樣就可避免因各職能部門負責各自的專門政策導致的扶持體系未真正體系化,減小管理對接上的縫隙,減少不利于信息溝通的因素,實現扶持工作的高效高質。
三、結語:
小微企業,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礎力量。在中國,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僅為2.5年,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8-12年的生命周期相差甚遠。如政府、企業和學校能結合實際將幫扶體系進一步完善,必能助推微型企業持續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光昊,新常態下完善大學生創辦小微企業幫扶體系的思考[J],科技創業,2016(6);
[2]趙玲、李建林,科技型小微企業多維金融支持體系的完善—基于成長生命周期演進的視角[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3]周俊,重慶市微企發展政策支持研究[D],西南大學,2014(4);
作者簡介:
陳海霞(1981-),女,漢,浙江衢州,研究生、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