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加快實現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吉林省抓住發展機遇,順應時代需求,大力推進跨境電商發展,使得市場經濟重新煥發了活力。然而跨境電商作為新興產業,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以及巨大的發展空間,不論是在政策的落實、新經濟模式的建立還是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中,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向地方輸出高素質、高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不斷探索研究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分流式”的教學模式、“項目式”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高校教學優勢。開展校企合作,強化實踐型人才輸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培養對策
跨境電子商務是一種國際商業活動。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可以進行交易、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實現商品送達,完成最終交易。當下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成為常態,并呈現出你中有我,共同發展的態勢。在這樣的態勢下,依附于互聯網產生的跨境電子商務憑借著全球化、無形性、及時性等特點,掙脫了地理因素的限制,為不同地區間的商品貿易開拓了一個新渠道。
一、吉林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跨境電子商務自興起以來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后,發展迅猛。作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18個重點省市之一,吉林省要緊跟時代步伐,革新貿易模式,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抓住機遇謀發展。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互聯網+”的新型經濟模式,重新喚醒了市場的活力,能夠有效解決傳統對外貿易信息交流不暢、支付手段單一等問題,為跨境貿易體系和格局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為吉林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理想化貿易模式的規劃與實際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傳統外貿企業革新意識與發展動力不足;新加入企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還不能達到跨境電商產業鏈的要求;在實際國際貿易市場中,產品質量、跨境物流管理都還存在很多問題等,吉林省跨境電商的發展需要不斷規劃、建設,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顯得尤為重要。
二、吉林省跨境電子商務的人才需求
如今的社會環境不斷趨于信息化、技術化,人才資源已經成為地區發展的核心要素。對于一個新興產業而言,人才進駐能有效改善產業所暴露的問題,人才驅動能為企業甚至是地區帶來創新驅動。在吉林省跨境電商的發展大潮中,應把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作為重點項目之一,以專業性的人才群體為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強有力的新鮮動力。
(一)相關政策的落實需要人才保障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大背景下,2014年5月,長春被列入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2016年,《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吉林省跨境電商大幅增加;2018年7月,長春市獲國務院批準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同年,琿春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中心項目得以投入使用,琿春市成為吉林省第二個擁有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的城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吉林省充分利用其緊鄰韓國、日本、俄羅斯三國的地理優勢,不斷創新經濟模式,加強信息與技術的建設,推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
在新的經濟模式的建立過程中,政策的落實需要人才的保障。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各項政策能有清晰明確的解讀與認識,在革新中,能幫助政府找到合理的政策落腳點;人才具有較高的執行力,能夠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達成既定目標。在吉林省的跨境電商產業發展過程中,平臺的開發與維護、海關通關、檢驗檢疫、外匯結算、出口退稅以及跨境物流的運行與監控等都需要相對應的人才把控,才能保障跨境貿易的有序進行,政策的落實到位。
(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需要人才推動
跨境電商屬于“互聯網+”的新型經濟模式,是在網絡購物越來越普及的背景下,孕育的一種新型跨境貿易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與互聯網成功結合,打破了貿易的國界性,推動實現無國界的自由貿易。吉林省不甘落后,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幫助企業轉型發展,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規模,優化外貿結構。然而,新模式貴在新,也難在新。吉林省跨境電商產業模式的形成、推廣、完善都離不開專業人才。
從“供求關系”也可以看出,經濟不是自由發展的,而是可調節可操控的。“互聯網+”的新型經濟模式從建立到發展都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規律為原則,以時代為優勢,才能真正與社會融合。而這一切都與人才資源、知識投入相關。在跨境電商產業發展進程中,企業的觀望、參與、運行,都需要專業型人才的投入。吉林省跨境電商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的推動,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不斷完善,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新時代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需要人才支撐
新經濟貿易模式實現了多方受益,求有所供,供有所售。在該局勢下,進行改革,實現升級轉型的企業或者是順應市場發展創生的新企業,都是其中的直接受益者。吉林省具備較好的國內電商和貨物貿易基礎,2016年,吉林省電商企業達到3000家左右,注冊淘寶網店超過12萬家,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13000多個;2017年,吉林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高達3000億元,相比于上一年增長了30%;2018年,吉林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362.8億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增長8.6%,實現企業走出地方,開拓了企業的市場。跨境電商作為新經濟貿易模式,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企業可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世界各地有需求的國家。
也正是因此需要大量的跨境電商人才。這種跨境電商人才不僅要求懂得國際貿易,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規則與技巧,還要懂得“互聯網+”運營模式的企業管理以及企業主要對口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當地消費者的心理。只有引入這種復合型人才,才能保證企業在對外發展的過程中,嚴格遵守跨境電商貿易的規則,合法經營;才能讓企業通過數據化科學化的分析,最大限度地開拓外部市場,實現盈利的更大化。
三、吉林省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采用“分流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跨境電商產業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種復合型人才。由行業的數據化、無國界化的特點決定了該產業的人才需具備國際貿易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絡技術、物流管理、區域性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為了滿足跨境電商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開設了跨境電商相關課程。但作為一門新學科,跨境電商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學時較少,滿足不了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高要求。筆者建議采用 “分流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學習泛而不精的情況,優化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
“分流式”教學指的是在本科四年的教學中,首先完成跨境電子商務的必修課程,以及信息技術、物流管理等部分拓展性課程的基礎內容。而后以此為基石,實行分流,即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與需求,選擇更加細化的方向,實現領域性能力強化,并進行對口實習。到相關企業、平臺,進入對口的部門進行實操訓練,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學習。
(注:其中拓展課程的包含范圍廣,主要有:思想政治類、互聯網類、語言類、物流管理類等)
(二)開展“項目式”的人才交流活動
“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活力,但是相比于東部而言還存在差距。東部地區交通發達,對外交流密切,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得更加迅速。平臺建設、經驗理念走在前沿,有許多值得中西部地區借鑒的經驗。因此與東部地區的高校、企業建立友好的關系,定期開展“項目式”的人才交流活動,例如:跨境電商暑期夏令營、跨境電商平臺創新大賽、2+1+1交流生項目等,為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提供機會,走出東北地區,開拓眼界,學習東部地區的發展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吉林省跨境電商的發展打開新思路。這也積極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所指出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東部率先發展領跑全國,做好領頭羊的工作,形成積極的效應,帶動中西部地區的改革發展。
(三)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務操作人才培訓基地
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理論的掌握與實際的操作能力并重。加強校企合作,以培養創新型實踐人才為最終目標,由校企共同設計和安排實踐性課程,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中加入跨境電子商務真實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高校與行業專家共同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實踐操作平臺,建立實務操作人才培訓基地。使學生在本科教學期間有機會走進實際跨境電商交易,通過帶薪實習、頂崗等方式,在實操中進一步訓練技能,對跨境電商的認識從課堂轉到企業,為畢業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跨境電商實務操作人才培訓基地的建立還需要與“分流式”的教學模式相配合。由于采用“分流式”的培養機制,學生可以根據細化后的方向進入企業的對口部門進行實習,兩者互相匹配,形成良好的互益體系。高校人才的專門化培養,使得學生在各自領域具有較強工作能力;具有高專業水準的學生進入企業或是人才基地實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企業實踐又二次提高了學生的領域技能,為高校的教學質量提高了保證。兩者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貿易將不斷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跨境電商作為時代的產物,滿足了社會的要求,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跨境電商的人才需求將越來越迫切,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吉林省要立足省內高校體系優勢,均衡人才培養資源,有的放矢的構建跨界電商人才培養閉環體系,讓源源不斷的人才涌現,更好的為吉林省跨境電商發展而服務。
另外,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基于跨境電商的特殊性要強調人才的高綜合素質,這就需要省內各高等院校結合自身現實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多方面、多維度的促進人才能力全方位發展,拓寬跨境電商人才的技能領域,以適應未來的挑戰。這不僅需注重理論的傳授,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更要充分利用本科教學的優勢,與相關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校崗相融的學習模式,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跨境電商的運營過程,在實際貿易往來中提高工作能力。實現在縮短人才培養時間的同時提高人才輸出的質量。相信在群策群力之下,吉林省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可以取得突破,為吉林省的經濟騰飛做出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榮.“一帶一路”背景下吉林省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問題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11):19-20.
[2]李磊.“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跨境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8(01):105-106.
[3]于博,李志航.“一帶一路”背景下吉林省高校跨境電子商務德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161-162.
[4]于清江,李秋月.吉林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場經濟管理,2018(03):37-38.
[5]胡彥霞.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吉林工商學院為例[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33(03):125-128.
作者簡介:
孫秀靜(198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跨境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