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在可怕的病魔面前,跟死神賽跑,除了醫生精湛的醫術,你知道還需要什么嗎?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還需要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一旦有了這些,就會出現生命的奇跡!
重癥甲流,命懸一線
2018年初,一篇網文《流感下的北京》刷屏。一時之間,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流感的可怕,而46歲的丁先生則親身經歷了。2018年的大年初一,得了重癥甲流的他與病魔開始生死時速的賽跑。
那天下午,病情危急的丁先生被家人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急診。當時,病情的嚴重程度把急診醫生嚇了一跳:高燒41度、氣急、面色紫紺,已經連續發熱一周左右。急診科當機立斷,馬上給病人做了緊急氣管插管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是,純氧吸入情況下只能維持氧飽和度在70%-80%。情況危急!
丁夫人是位瘦弱、聰慧的女子,她看到丈夫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和醫生嚴峻的表情,馬上明白自己的愛人生命危在旦夕,瞬間急火攻心,一度哭暈。但是,這時的眼淚沒用,她本能地用了十二分力氣,緊緊抓住醫生的手臂——這是自己唯一可以求助的力量:“醫生,請一定要救救他!”
急診醫生當下判斷,丁先生不能在急診逗留,要馬上轉綜合ICU(重癥監護室)。接到急診科的會診電話,匆匆趕來的綜合ICU值班醫生胡妍婷看到丁先生危重的病情吃了一驚。轉運中,大家都非常緊張,呼吸機、搶救箱全都隨身攜帶,因為病人的呼吸和心隨時跳有可能停止。下午16:30,命懸一線的丁先生被送達綜合ICU病房。
一進綜合ICU,值班的綜合ICU黃曼主任當機立斷:只有通過ECMO支持才有可能維持丁先生生命體征。ECMO是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簡稱,俗稱人工肺,可以暫時替代肺的功能,讓受損的肺得到休息和功能恢復,對呼吸衰竭的病人來說就是救命。但是,當時危重甲流病人多,醫院里的ECMO全部都在用。黃曼主任到處協調,終于勻出一臺,從浙大二院市區的解放路院區運送到濱江院區。丁先生入院后16小時,跟死神搶時間的利器——ECMO到位。
但是,要給丁先生用ECMO困難重重:他的血小板太低,在插入儀器管道時極易引起出血,而且春節期間醫生護士相對較少。醫生把情況如實告訴了丁夫人,這個看似瘦弱的女子,這時已經擦干眼淚,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她對黃曼主任說:“我們完全信任和支持你們,怎么做都由你們決定!請一定盡全力救救他!”
一直在綜合ICU一線奮斗的黃曼主任,整天都和瀕臨死亡的病患打交道,她習慣也能理解家屬面對親人生死一線時的情緒激動,但像丁夫人這樣克制著自己,并完全信任醫生的家屬并不多見。同為女性的黃曼主任,內心某個角落被撥動了。她點了點頭,帶上團隊全力以赴,當晚19:00,丁先生用上了ECMO。
唯一活路:雙肺移植
經過檢查,丁先生診斷為甲型流感病毒H1N1陽性,病毒很兇猛,侵襲肺臟,非常迅速地形成1型呼吸衰竭、膿毒性休克。ECMO和呼吸機聯用,以及俯臥位治療,也只能勉強維持生命體征。ECMO使用近15天,丁先生的雙肺并沒有明顯好轉,并且不斷纖維化也就是說肺的正常組織幾乎都壞了,沒法用了,而且其他器官功能也開始出現衰竭。
“患者唯一的出路,只有肺移植。”黃曼主任請胸外科吳明教授會診并達成共識。關鍵是,這樣的設想只是理論上的出路,丁先生當時的體質是動一下都可能大出血,更何況是雙肺移植,而且肺纖維化引起的壞死、瀕死做雙肺移植,幾乎沒有先例。
黃曼主任和吳明教授把會診結果告訴了丁夫人,她看著兩位醫生的眼睛,堅定地說了一句讓他們印象極其深刻的話:“做吧!拼一把,就算最后努力了還是不行,我還是會感謝你們!”
吳明教授事后回憶:“我并不怕做這個手術,但是這么長時間做ECMO之后做肺移植的,沒有成功先例,忍不住擔心。病人家屬的信任和支持,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讓我突然覺得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我不努力拼一把就對不起他們?!?/p>
漫長而艱辛的等待
確定要做雙肺移植手術,吳明教授馬上開始尋找匹配的肺源。這又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這是對黃曼主任團隊、丁先生和家屬的終極考驗。
ECMO用的時間越長,感染風險就越大。一是本身甲流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在院外耽擱的時間實在太長(一周),身體狀況極其衰弱,且使用激素、抗生素等,導致自身免疫力的降低,容易造成感染大爆發。
二是各種管道,容易引起管道性相關感染。ECMO長期使用,容易引起血流感染,凝血系統問題比如凝血、出血:氣管切開呼吸機使用,容易引起呼吸機吸相關性肺炎;肺部滲出、氣胸從而使用胸腔引流管:導尿管可能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致死。
糟糕的情況還是發生了,EC-MO使用過程中,丁先生出現了合并感染,并且出現肺損傷之后的氣壓傷,突發右側自發性氣胸。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病毒性肺炎導致他的肺嚴重纖維化,就像失去彈性的氣球,一鼓就破,一破就漏氣,一漏氣人就得憋死。ICU緊急聯系胸外科進行床邊穿刺閉式引流,引流少量血性液體伴大量氣泡,氧合好轉。但是,氣胸的出現,表示他兩側肺部的纖維化已經非常嚴重。
一天又一天,不知道什么時候合適的肺源才會出現。當時收治的幾個甲流病人,有些甚至比丁先生嚴重的也陸陸續續好轉出院了,而丁先生的狀況只能勉強維持,極度考驗每個人的信心。丁先生一直保持著神志清醒,ICU病房家屬每天只能探視十幾分鐘,大部分時候,都是醫生、護士陪著他,不斷給他鼓勵,讓他一定要堅持下去。
有一天早上,黃曼主任看到丁夫人睡在ICU病房外的走廊上。丁夫人馬上不好意思地起來卷起鋪蓋,表示自己不會妨礙大家。黃曼主任問她:“你怎么睡在這里,可以去住醫院附近的賓館啊?!倍》蛉搜劭艏t了,輕輕說:“我想離他近一點?!秉S曼主任把這份精神的力量轉達給病房里的丁先生,也深深被這種來自家人的愛、對醫生的完全信任感動。全體人員拼盡全力,延續他的生命,保護其他臟器,一起等待合適的肺源。
綜合ICU有專門的肺移植小組,一旦有肺移植的患者,這個小組就緊緊圍繞著患者,單間、專醫、專護全程管理。他們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每天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檢驗檢查等結果,根據結果實時調整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藥的劑量和種類。二是每天全身洗必泰(一種光譜殺菌劑)擦洗,消除患者身上的定植菌。乍一聽這些工作好像沒什么,可是對于一個全身插滿管子、生命垂危的病人,要做到全身每個角落擦洗,并保證每個管道好好固定且運轉良好卻非常不容易。特別是ECMO的置管在大腿根部,這是一根很粗的管子,有一根簽字筆那么粗,稍微動一動,ECMO機器就會報警,如果持續報警,可能會影響血流的運轉,就有可能引起凝血、濾器損壞等不良問題。凝血會直接危及生命,而濾器損壞則加大病人家庭的經負擔(一個濾器10萬人民幣左右)。所以,在擦洗的過程中,需要醫生護士與病人緊密配合,一個是患者不能亂動,二是醫生護士要非常謹慎。而這樣的工作,只要是肺移植的患者,每天必做。
還有,每個置管口每天必須徹底消毒,特別是ECMO置管口,一有滲血需要立刻清理。因為ECMO管子粗且直接與病人生命掛鉤,固定也非常講究,不是用常規的貼膜(貼膜根本貼不?。怯眉啿紝⒐艿览p在整個大腿上,防止其移位。對于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的護理,嚴格預防相關肺炎發生,比如抬高床頭,使用可以測量抬高角度的病床,精確抬高的角度為30度。另外,絕對不能濫用抗生素,以免產生耐藥菌,對病人的預后更為不利。
史無前例的雙肺移植
距離剛開始上ECMO已經過去了45天,距離吳明主任開始尋找肺源已經30天。這30天,是對丁先生和黃曼主任團隊的終極考驗。他們要在漫漫的等待中維持著生命。30天的等待,丁先生已經處在絕望的邊緣。醫生護士和他說話,他無動于衷,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這樣的等待,似乎能聽見死神的腳步聲,生命可能在下個瞬間就會終結。每個人都在等待,像一根被拉得很長很長的橡皮筋,隨時會崩斷。
幸運的是,4月2日,合適的肺源出現了!
相對于其他臟器移植,肺移植要難很多,更容易出現排異和感染。吳明教授緊急安排雙肺移植手術,但給黃曼主任提了一個很難的要求:要給丁先生換一個新的EC-MO,保證他手術中起到完全肺的作用。丁先生身體極其脆弱,更換過程中可能就會出現生命危險,但是黃曼主任團隊依舊頂著巨大壓力,憑著精湛的技術換好了手術需要的新ECMO。
離生命奇跡又近了一步,輪到吳明教授登場了。給丁先生做雙肺移植手術的難度極高:要克服的手術風險包括胸腔廣泛粘連,造成手術視野不清楚。手術創面廣泛的滲血。手術過程中心功能不穩定使得隨時面臨心跳的驟停的風險。“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支撐著我在刀尖上舞蹈。”吳明教授事后回憶道。歷經6個多小時,雙肺移植手術終于結束。丁先生重新入住綜合ICU,在曾經瀕臨死亡一度絕望的地方,開始了新生。
艱難的術后恢復
但是,新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他經歷了46天這個相當長的ECMO支持治療之后,術后的恢復難度非常大,如此虛弱的身體,要萬分小心并發癥,而最難過的關卡是感染。這時候的丁先生,猶如易碎的水晶杯,需要小心呵護。移植后需要用抗排異藥、激素等,這就等于打斷了人體自身免疫,容易引發合并感染。同時也是各種管道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另外,還有其他臟器功能的恢復關、康復及營養關。
又是46天的日日夜夜的堅守,其中的艱辛難以用文字全部描寫,只有身處其中的醫務人員、病人及家屬才能深切感受。
在病人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啟動快速康復。術后第二天,撤除ECMO;術后第三天,撤除呼吸機;術后第三天,實現床上坐起;術后第五天,拔除胸腔引流管,并在康復師協助下可以床邊走動。同時,采取術前抗感染的模式,依然采用單間專人護理,每天洗必泰全身擦浴,使用呼吸鍛煉儀器,鍛煉肺的舒張收縮功能。肺移植小組醫生依然要每天對丁先生做纖支鏡檢查,密切觀察痰液性狀、氣道吻合口愈合情況等待。術后第15天,丁先生情況日趨穩定,吳明教授和黃曼主任的評估后,丁先生轉到胸外科病房進行進一步的康復鍛煉。從開始的走路抖抖索索到像正常人一樣穩步前行,胸外科的醫生護士陪他一起進行,肺部進一步的鍛煉,肌肉力量的重新恢復,社會心理的再次塑造。終于在15天后,也就是從入院開始后的第75天,丁先生重新以正常人的狀態回歸家庭和社會。
生命的奇跡再次出現!病魔再無情,終究敵不過醫生、家屬、病人彼此的信任和一起的努力!
醫患共同創造的生命奇跡載入史冊
在整個救治過程中,國內肺移植第一人陳靜瑜教授指導并參與了搶救治療。當他得知丁先生搶救成功的消息以后,高興地說,這是目前為止國內甚至可能是世界上經過最長時間的術前ECMO等待后雙肺移植獲得成功的病例。吳明教授和黃曼主任團隊這才仔細查詢了全世界的醫療文獻。果然,他們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個全世界因病毒性肺炎雙肺移植前用EC-MO體外支持時間最長的紀錄。
前不久,吳明主任團隊與黃曼主任團隊共同在《胸外科年鑒》,(世界胸科領域TOP雜志)發表了甲型流感肺炎繼發肺纖維化的肺移植論文,這是業內領域對中國危重病人肺移植事業的肯定,也將中國創造的“因病毒性肺炎雙肺移植前用ECMO體外支持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載入史冊。
如今,距離雙肺移植成功已過去快一年半了,丁先生已經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了。出院時,他對黃曼主任和吳明教授許下諾言:我一定會走著回來看你們。出院后一年零2個月的時候,他做到了。當丁先生和夫人再次站在兩位救命醫生的面前,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謝謝!
兩位醫生的喜悅也溢于言表,他們說:這個生命奇跡是一起創造的,多虧了病人和家屬的完全信任,才讓他們面對重重艱難時感到莫大的支持,沒有后顧之憂,放手一搏。
這樣的信任和合作,還成功完成了另一例57歲大爺雙肺移植前奴卡菌感染肺部,仍移植成功的病例。
每個病魔面前,醫患都是戰友,只要彼此信任,互相支持,親密合作,相信會有更多生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