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

小壯媽媽說:“我家孩子念小學三年級了,特別任性,在學校和家里都比較蠻橫,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剛開始我還覺得他很有主見,可是有時候覺得他很執拗,脾氣暴躁,容易發怒,經常哭鬧。作為家長真的很苦惱,常常覺得對孩子無計可施,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家孩子是不是大家常說的偏執人格呢?”
像小壯媽媽有這種擔心的家長很多。關于偏執人格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浙江工業大學心理系林良華教授作出了說明和解釋。家長們可初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偏執人格征象,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小偏執”長啥樣
偏執一詞源于希臘語,是指走極端的意思。偏執的人在思維和行為上明顯脫離現實而又堅信不移,且說服教育和生活經驗均難以改變或糾正。有偏執人格特質的孩子會給老師和家長不聽話,很難管教的感覺。林教授說,偏執的孩子具有一些共性的特點,家長們可以對照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小偏執”。
●敏感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為表現,誤解為懷有敵意或輕蔑,或預期自己會遭受傷害和摧殘。
●存在一種先占觀念,即將周圍事件解釋為具有某種“陰謀”,常表現為懷疑朋友或同學的好意。
●固執已見,常常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確的。聽不得不同意見,不相信反面證據。
●很容易記恨,不能寬容并將挫折和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別人。
●極端地自信、自負、自尊心強:無端地自卑,常感到自己受輕視,并且立即報以惡意與反擊。
●主觀性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常與人爭辯,固執己見,不相信別人,很難以事實或道理來改變他們的認識和想法。
孩子為何會變成“小偏執”
林教授說,偏執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尤其是環境因素是影響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偏執人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可能是父母對子女過分嬌慣,使孩子任性專橫,或者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過于嚴格,使孩子無所適從,慢慢發展下來就形成了偏執性格。
一些家長采取了不科學的教育方法,比如,一味追求高分,對智力一般的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當孩子無法達到時,不注意與孩子溝通,經常責罵孩子,或棍棒相加。在這種家庭教育下,孩子就喪失了自信心、上進心,取而代之的是敵視他人,固執地認為所有的人對自己都不好,別人都存心不良,并且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影響下,形成偏執心理。
此外,家庭中不文明的氣氛,如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敵視,經常大吵大鬧等。父母固執的態度,學校的不良風氣,教師的不良性格都可能使學生形成偏執。
林教授說,如今的孩子在學校面臨的競爭壓力非常大,對挫折的不良反應或不當的防御方式,也可能導致偏執的產生。
快樂陪伴遠離“小偏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熏陶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就處在一個健康快樂、天性自然發展的成長環境呢?如何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呢?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說,其實孩子不需要完美媽媽,快樂的媽媽更能培養健康心理的孩子。兒童心理發展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的特點,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家長應該有不同的教育側重,但陪伴是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一點。如何讓孩子遠離“小偏執”,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為家長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2歲前:親密關系最重要
2歲以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父母有較強的情感依附,情緒感應非常靈敏,情緒管理也比較容易,父母和孩子要建立穩定的親密關系和信賴關系,比如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晚上讓孩子和自己同床等等,這對將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維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當這種親密關系形成后,家長和孩子之間會形成良好的溝通基礎。
如果父母沒有辦法帶孩子,找一個孩子的“重要他人”,比如奶奶,或者阿姨等,親密關系的建立對培養和管理孩子將來的情緒非常有利。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不能常常變換,經常變化親密關系中的“重要他人”會讓孩子產生焦慮,不信任感,不離于良好親密關系的建立。
2~6歲:親近大自然,建立感知覺
2~6歲孩子的心理特點是缺乏觀點的采擇能力,不具有把握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系,具有泛化的意識,常常會將無生命的事物認識為有生命,比如看到大自然的花草、太陽、月亮等,孩子都會認為它們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
因此,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盡量不用言語來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用眼睛、用心靈感受世界。比如對“蘋果”的認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用文字來表達時,他腦海中的“蘋果”是一個形象的、生動的蘋果的樣子,但是當“蘋果”這個詞匯進入到他的腦海中時,他所記憶的就是語言文字,而不是形象記憶。因為語言系統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簡單的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學會了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時,他會很自然地發展邏輯思維的左腦,而形象思維的右腦則漸漸不再發育,孩子所有的想象力都變成了簡單的語言,右腦的發展就被扼殺了。孩子對顏色、聲音的感知比成人要強得多,他們可以分辨出顏色中細微的差別,同樣是黃色,孩子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黃色。但是當“黃色”這個詞進入他的腦海,他開始學會分類后,對色彩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反而沒有了,這就是言語系統對右腦發展的侵害。
所以,孩子在6歲前,應該重點發展右腦,讓他這種敏銳的感知力一直保持到成年,而理性思維的開發應該在7歲以后。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卻強行將1+1=2這樣的邏輯思維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認很多字,實際上,我們用成人的思維阻礙了孩子本來的發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而不要過早地讓他認字、讀書。盡量用形體、繪畫和想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不要強行讓孩子過早“聰明”起來。
10歲前:允許孩子犯錯
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依賴具體內容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孩子走向了學校,開始接觸社會,在此階段的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心理任務,就是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社會認同的不足,競爭受挫,產生羞愧意識。引發自信危機。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開始重視學習成績。然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正是天性得到釋放的時候,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同時幫助孩子尋找、發現自己的優勢點。
能量的創造需要情緒。比如一些孩子很調皮,老師會批評,家長會擔憂。其實是我們在潛意識里已經假定這些孩子是有問題的,但是從長遠來看,真的有人格完整的人嗎?沒有。而且相反,很多有成就的人也是偏執狂、脾氣暴躁。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在這個階段可以犯的錯誤,而不是用成人的觀念和思維系統去分析他。一旦分析,我們就會看到問題,當我們覺得這是個問題后,就會形成一種內在關注,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問題,而孩子也越發釋放出這個問題。
比如說,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可以繞開這點,說:“寶貝,我發現你最近很努力學習呢!”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反而是在提醒他,使他內心認同了這個觀點,他的行為就隨之改變了。
家長如果很少說孩子的優點,常常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優點,而缺點卻在時時被提醒,缺點也就越來越多。10~14歲:無條件認同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很強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敏感,有很強的自我認同需要,而家長卻極容易形成既定觀念,認為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假設我們用這樣的觀點看待孩子,那么就會不斷看到孩子的問題,同時構建出一個判斷體系:成績不好的孩子沒有出息。
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鼓勵、贊美、接納。如果我們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對良好的溝通的建立更有效。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因為每個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復制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誰能保證考上清華的孩子一定就前途無憂?誰又能說現在成績不好的孩子以后就一定沒有成就?看看比爾·蓋茨,他的最高學歷是高中,然而,誰能否認他是成功的?
所以家長沒有必要老找孩子的麻煩,也許他不愛學習,但是他在專注地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這個時候不要斥責他,而應該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發展得最好,讓誰都對他刮目相看,一旦這個孩子得到了學校、同伴的認同,他去發展其他方面就很容易了。如果你強迫他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事,逼他去認真學習,而他在學習上又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他天才的地方就會被家長抹殺了。
因此,家長應當用充滿認同感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讓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長,而不是把各種主流的觀點強行讓孩子接受。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對你的孩子來說是種福音。
14~18歲:營造民主家庭,順利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是最讓爸媽頭痛的時期。孩子開始背著家長打電話;開始有了小“男朋友”、“女朋友”:開始對媽媽的嘮叨煩躁,對爸爸的意見嗤之以鼻。這個時候的家長如臨大敵,似乎做好一切準備要和孩子好好“較量一番”。
青春期的較量正是孩子和家長爭奪“話語權”,爭奪家庭“權威”的較量,而且不難發現,小時候越乖的孩子在青春期越叛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小家長都用成人的權威對孩子說話,用成人的文化教育孩子,使孩子原本的年齡特質和他所接觸的觀點發生嚴重分裂。當他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后,他的分裂感越強,青春期也就越叛逆。林教授說,人這一輩子一定會經歷一次叛逆的青春期,如果某個階段被壓抑了,一定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經歷叛逆期。
生活在民主家庭的孩子并不會有明顯的青春期叛逆行為,因為他不需要挑戰權威。父母的教育是開明的、民主的,不盲目反對孩子的觀點和行為,而是以一種開放、寬容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孩子從來就不需要和父母抗爭什么,因為家里沒有所謂的“權威”。實際上,家庭應該是個“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無疑是成功的父母。家長只有不斷自我成長,才能在”再成長”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