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中語文“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提出,我校“三導”(目標導入——問題導學——能力導練)模式教學也轟轟烈烈地隨之展開。經過幾年的實驗、摸索、改進,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一些方面,尤為在“學生互動參與”上,仍稍顯不足。而學生的有效參與,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保障,要想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就不得不涉及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教學”,因為合理、有效、巧妙的問題設計是高效、成功語文課堂的基石。
關鍵詞:激趣性;啟發性;均等性;充足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問題乃是激起求知欲的刺激劑”。因此,在“少教多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參與度,提高語文課堂的高效性,教學問題設計質量的優劣就起到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成功課堂教學的基石。且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也已表明,教師創設問題的水平越高,問題設計得越巧妙,就越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越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 問題設計情境應具激趣性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只有有趣的東西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所以課堂問題的情境設計就要富有趣味性,問題設置的難度也要適中可行,要讓學生對情境中反映出的問題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而當學生在找到答案以后,就會為這一探索的成功感到極大的喜悅。如在講解柳永的《雨霖鈴》時,設置問題:“你最喜歡詞中哪句?”“如果要為這首詞配上背景音樂,你會選擇哪首?為什么?”學生的興致一下就來了,有的回答可以配上周華健的《其實不想走》,還唱出了里面的歌詞:“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留下來陪你每個春夏秋冬……”還解釋說這首歌非常吻合詞的意境,把詞人不忍別又不得不別的痛苦、無奈、戀戀不舍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尤為在“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體現得最為明顯;其余同學在此刺激下,興趣和思路一下被打開,大家暢所欲言講出了自己的理解,這樣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為教學內容的引入和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如,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之王熙鳳”時,先播放幾個有關王熙鳳的視頻片段,并設置問題:“從中可看出王熙鳳是怎樣的人物形象?若用一個字概括是哪個字?請分析。”等等,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自主研讀課文相關段落,并合作討論得出他們認為的答案。
二、? 問題設計探討應具啟發性
問題的設計過于膚淺,學生沒興趣;過于深奧,學生也會望而卻步。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問題的設計難度應是“跳一跳,夠得著”,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在學生合作探討后能逐步實現能力的提升。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分層設問,使問題的設計有梯度與層次,有啟發性,循序漸進。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的經典段落4-6段,尤為4、5兩段的景語時,為達到“如何品景語”的目的,第4段設計問題:“分析你認為最能體現情感,或者你最有感覺、最欣賞的句子?”第5段設計問題:“試分析‘瀉(是否可換成“照”)、浮(是否可換成“飄”或“升”)、洗(是否可換成“沖”)、畫(是否可換成“映”)的特點?”第6段設計問題:“假如你是藝術家,你會選擇何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為什么?”此三段的問題設計思路遵循“有啟發性,循序漸進”原則,從“抓關鍵詞句——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結合語境,體會深層含義”三方面漸次入手,讓學生在問題的漸進啟發下,真正掌握“品景語”的能力。
三、? 問題設計機會應具均等性
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應制止小組合作學習的話語霸權,避免多次發言均由“小組長”或“固定小組代言人”進行,得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努力使合作成員的表達機會均等;同時,面對不同的意見時,應允許組內不同成員的補充完善,這樣也變相督促了其余同學的參與,避免因每次發言的集中而產生惰性,脫離參與。對此,要求課堂問題的設計還應具開放性,允許學生對討論的問題做出多種可能的解釋或有多種結論,并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種種推測和假想,通過合作、交流、討論等探究活動,得到多種結論,這樣就可以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散思維的同時,在沒有現成答案的前提下,給學生以機會均等性。例如,在講解《涉江采芙蓉》一詩時,直接拋出問題:“有人說這是一首游子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有人說這是一首思婦詩,寫的是女子在家鄉采芙蓉思念在外的心上人。你們覺得是游子詩還是思婦詩呢?”詩句很短,也沒有提供現成固定答案,但是學生卻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從而暢所欲言,很好地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
四、? 問題設計時間應具充足性
一節課只有短短45分鐘,既要做到讓老師“少而精的教”,又要做到讓學生“多而自主合作的學”,那么就得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如果課堂上老師一味追求“多問多答”,把問題盲目拋出,數量太多,那么,即使是精心設計的問題也會使學生神經處于高度緊張之中,疲于應付。因此,課堂的問題設計要注意避免由過去的“滿堂灌”向“滿堂問”發展,問題的設計要講究“巧”與“精”,做到數量適中,一般以2~3個為宜。同時,得預留出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和學生生成答案后回答的時間,否則學生自主學習、生成答案卻無法滿足其成果展示的愿望,將會極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法保障課堂的高效有序進行,老師退居幕后,起引導、啟發等作用也就無從轉變和體現了。
當然,為了保證“少教多學”課堂的高效性,語文課堂問題設計要注意的方面應該還很多,上述闡述的也僅僅是個人在教學過程中所碰到情況后的自我反思,它可能只適合于某一節甚至某幾節課,無法一一解決語文課堂“少教多學”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但個人力量雖小,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還要我們不斷的摸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孔凡哲,李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國民族教育,2006(5):29-31.
[2]林小紅.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成功課堂教學的基石[J].新校園(理論版),2012(5):142-143.
[3]宋致高.淺談巧妙設計問題,促使學生有效學習[J].魅力中國,2011(21):299.
[4]“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高一年級組教師大討論摘記.
作者簡介:李圣昌,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連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