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梅
【摘要】針對有的小學老師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努力而班級管理仍收效甚微的現象,用心理學中“小技能”讓孩子親其師、信其道,為了更好地開展班主任工作,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和諧發展,身心健康,健全的人格打下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團體活動 兒童敘事 暗示
一、用團體活動課加深師生感情并了解學生
采用團體輔導的目的是什么呢,所有個體都需要在固定的環境下成長,可以比作是化學中的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學上是集體無意識,也就是通過集體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優秀的思想品德。
在剛擔任新班級的班主任的時候,前幾節課都是帶領學生做團體輔導之類的活動課,團體課都是圍繞游戲→活動→體驗的流程進行的,在激發班級活躍氣氛的同時提升班級集體的凝聚力,不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活動的樂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在此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學生的問題,也可以發現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這樣就能提前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在我剛接的新五年級(14)班中,由于學生之間都相互不了解,也不熟悉,老師與學生也不熟悉。那么,我就選擇先帶領學生作集體活動,可以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認識。此次活動的主題是《共建我們的家園》,設計活動是圍繞設計共同任務為主,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可以相互幫助和認識,提升班級凝聚力。活動流程首先是分組,然后是活動實施,每個小組都能拿到相同的材料,活動開始之前每個小組都要選定一名組長、一個口號、一個組名,再制定小組活動規則。活動時間是半個小時,每個小組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老師負責記錄和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和活動參與情況。通過活動選出有管理潛能的班長和組長,善于觀察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還能發現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
二、用敘事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班級都會有幾個沒有完成作業的懶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學生采用情感說服的方法,已經無動于衷。要用靈活的發生轉變他們的內在心理,還要從思想上改變這些學生的認知。比如,班里的小瀟同學,就是也一個典型的活寶,不寫作業就不讓他做作業,讓他去樓下提水、打掃衛生,還要鼓勵他提水和打掃衛生,想寫作業也不讓寫。一開始,把水提到樓上是非常困難的,提第一桶的時候感覺還可以,等提到第三桶的時候就非常吃力的,小瀟就表示一定好好寫作業,還要認真聽課。采用這種替代寫作業的懲罰方式,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做作業是很輕松和簡單的,不然就會像大人一樣辛苦工作,采用兒童敘事療法避免學生與“懶蟲”合作,其實這個“懶蟲”就是不愿意寫作業,消除不愿意寫作業的心理情緒,學生就會專心致志地做作業,這不是因為智力和自身的問題,是用心理療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三、用積極關注、自我暴露等技術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
班級里還有些學生學習很困難,就算是想學習也學不會,那么這些學生就要采用積極關注和自我暴露的技巧,讓學生從心理不畏懼學習,并接受學習。
比如,班里的小可就是這樣的學生,自我約束力很差,一言不合,就與其他同學動手打架。數學成績非常差,每次考試都是不及格。我第一次拿到試卷的時候,把小可請到了辦公室里,沒有指責他考試成績差,甚至在分析試卷的時候還表揚他比自己小時候考試考得好,這樣讓他先接受我,然后再從層層深入做思想工作。我說小可你的選擇題怎么都沒有選擇答案呢,就算你做不對,只要選擇出答案,也會有機會答對題的。老師建議你做一下,在下次考試的時候只要你比這一次多考5分,我就在班里表揚你,小可覺得5分不多肯定可以完成。于是下次考試的時候李可可真的比這次多考5分,然后我又采用同樣的方法讓他試著做口算題,并且這一次也提出了進步的要求。這樣循序漸,小可的成績每次都會變好,而且數學成績進步很快。這就符合心理學中的“說到做到,逐級提要求,一點點完善和改進的策略”。
四、建構完善學生心理支持系統,做好家長交流工作
善于與學生的家長溝通和交流,每次在開家長會的時候,我都會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學生的方法,然后用真誠、理解的態度與家長交流,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真實的反映給家長,實現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俗話說“留給孩子錢財會造就不知進取的性格,留給孩子書籍會給學生壓力,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認為采用適當的小技巧,可以讓學生熱愛學習,還能提高學習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為了更好地開展班主任工作,我建議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力,使其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王愛蓮,李爭平.青少年心理健康測試.京華出版社,2007.12.
[2]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