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菲菲
【摘要】電影是容納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賞析并制作電影的過程,就是對語文、音樂、美術、計算機、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整合學習。在STEAM課程理念廣泛滲透進小學教學實踐的今天,影視欣賞與制作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克服傳統課程的時空限制;其與品德課程的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動手、學會做人、學會審美,更方便于德育效果的反饋。
【關鍵詞】電影評論 影視制作 STEAM課程 小學品德課
一、影視欣賞及制作與傳統科目結合的可行性
1.對電影藝術的概念界定
專業書籍和網絡上約定俗成的對電影藝術的定義和評價:電影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被成為世界第八大藝術形式。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結晶。
2.學習解構電影的影響力
解構電影的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評論。電影評論的目的在于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學習欣賞及分析電影的過程,就是對語文、音樂、美術、計算機、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整合學習。而熟練掌握電影藝術的分析并寫出影評,是進行影視創作的前提。只有充分學習了電影大師的劇本結構方法、色彩搭配方法、鏡頭運用方法、音響音效的使用方法,才能將這些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創作中。
3.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提出
零散的時間,學生課業的負擔,即使小范圍內開設了影視欣賞和影評寫作課程,研究仍沒有辦法系統堅持。孩子們對于電影藝術不能深入全息理解,研究無法與學校教育同步。
此外,現在的大教育環境下,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少先隊工作、《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的設置,都強調社會環境中的行為規范。但是這種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認知過程中的道德觀念,教師很難在實踐中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現在的學生被家長過度保護,《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習到的觀念又很難融入到真正的社會環境中。
4.成熟的前置條件
信息技術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普及:3D打印、3D動畫制作等高精尖技術及相應軟件在小學校園中的普及率逐步攀升,掃除了專業軟件的使用盲區。而這些軟件與剪輯軟件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是可以舉一反三進行學習的。
STEAM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于一體的綜合教育。STEAM課程的整合觀念,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學校教學實踐中,開設了許多整合課程,前置基礎成熟。
二、品德課與影視創作結合的目標
1.主導思想: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總目標
通過影視文化賞析、影視制作課程與品德課結合的設計和實施,教學生學會動手、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求知、學會生活。
2.審美能力目標
影視欣賞與制作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審美的過程性,這個過程之內,規定了審美過程中涉及到的美術、音樂、語文等應當注意理解的內容和進行審美的方法。
3.智力素質的開發
影視欣賞與制作和品德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智力資源,學習活動是多層智力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多層次開發學生的智力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基本知識與技能學習目標
這里的課程標準僅指影視藝術欣賞與創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在知識內容的表達上不強調嚴正的邏輯體系,對知識內容的掌握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對基本技能強調了解,會簡單的操作。
三、目標下的操作方法
1.授學生影評寫作環節的操作方法
對各種題材的電影作品進行感知、想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解構其中的畫面與色彩運用、音樂音響運用、鏡頭語言美學,學會從典型環境中去認知矛盾沖突、理解人物性格。
理解作品展現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物命運,認識社會發展與人生的價值規律,認知其中豐富的人文內涵。
了解常見的影視欣賞與評論的內容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影視藝術知識,具有一定的影評理論素養和審美能力。
2.將品德課本內容與影視制作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師將傳統的課時教學整合成單元教學,讓學生對品德課本上的每個單元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整合,提出一個本單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針對這個核心問題的解決撰寫一個成熟的劇本,用劇本體現對核心問題的思考及解答。再對劇本進行拍攝和剪輯,最后把剪輯出來的成片重新放回課堂展播,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課本內容。
參考文獻:
[1]李華卿.影視資源有效融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實踐[J].教育信息技術,2015,(12):59.
[2]張承智.影視文化對小學生品德教育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7,(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