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消費者在淘寶購物時,都會先看店鋪是否有優惠券可以領;在美團訂餐會先領一個滿減紅包;實體店消費后會獲得二次消費的優惠券;門店可以辦理會員卡,每次消費可打折;就連一些P2P借款平臺也有減息券……
優惠券能夠起到很好的拉新和激活用戶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很多商家的青睞。消費者也逐漸養成了先領券再下單的消費習慣。那么電商該如何設計優惠券,幫助店鋪提升轉化,穩定老客戶,吸引新客戶?
優惠券之于電商,可以說是促銷手段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相比于直接降價,利用優惠券來吸引顧客會更加有效。單純降價,有時很難達到以價格吸引的目的。但優惠券不同于降價,它擁有著降價不可替代的轉化效果。
滿足消費者“賺到”的心理。作為促銷活動一種,優惠券“領+用”的過程讓顧客經歷了拿到可以抵用的錢,把抵用的錢花出去的過程。如此更具參與感,也更能調動顧客的購物情緒。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經歷,進入一家淘寶店鋪,如果有優惠券可以領,不管有沒有決定要買,都會先領券。
拉動顧客二次進店。消費者在店鋪領取優惠券后,就打開了與賣家對話的通道。作為賣家,在得知消費者對店鋪商品有興趣,手中還握著已領的優惠券時,會經常提醒消費者還有優惠券未使用,激發顧客“撿便宜”的購物熱情,可以成功拉回不少顧客。

促使顧客購買更多商品。滿減型的優惠券是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的有力措施。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心理:本來只想買100元的商品,但又不會眼睜睜看著滿199元-30元的機會從面前飛過,都會繼續在店鋪搜索更多商品湊單。如此一來,商家就實現了利用優惠券帶動銷量的目的。
作為活動的觸發點傳遞給顧客。以廣告不斷的每日優鮮為例,該平臺以滿99元減80元的超低優惠吸引顧客注冊,看起來是要虧到不行,但購買過的人都很清楚,里面的商品的原價大都是翻倍或高于原價更多來標價的。但消費者即使能明顯感到單價貴了,也不會去深究,畢竟高單價所帶來的感知沖擊力遠不如滿99元減80元來的更強。
商家只有了解清楚為什么做優惠券,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才能好好地深入這個功能,讓優惠券設計更加靈活,讓消費者買得開心,商家們賺得開心。
對于店鋪商家,優惠券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營銷手段。而對于用戶,優惠券就是心理學問題:用戶需要的不一定是占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覺。很多商家不清楚優惠券和直接降價的區別。同樣是靠降低銷售價格獲得銷量,那二者有什么區別呢?
其實,降價更多只能是一種定價策略,而優惠券是促銷方式。如果直接降價,短時間內確實會使銷量上升。但是時間一長,用戶熟悉了這個價格之后,這種刺激作用就沒用了。再提升回原來的價格,反而會使得銷量下降。在商家認為可以浮動的價格范圍內,產品的價格并不會對消費者產生多大的影響。即便商家實際上是在虧本,消費者也仍然認為商家是賺錢的。除非是101元降價到99元,這種直接降一位數的變化,否則一般情況下客戶不會感受到優惠,也就沒有購物的沖動。
優惠券有多種分類方式,按照使用門檻、使用范圍、發放主體等有不同的分類。
按照使用門檻可分為現金券、滿減券、折扣券。其中,現金券是不限制訂單金額,可以直接使用。滿減券為訂單金額需要滿足一定的最低額度才可使用。
按照適用范圍可分為單品券、品類券、品牌券。單品券為購買優惠券指定商品時可使用,這種優惠券一般只針對少量特殊商品可以使用;品類券為購買優惠券指定類別的商品即可使用,除個別特殊商品;品牌券為購買優惠券指定品牌的商品時可使用,除個別特殊商品。
按照發放的主體可分為平臺優惠券和店鋪優惠券。平臺優惠券是由平臺承擔優惠金額,比如平臺活動優惠券、平臺注冊的新人優惠券、平臺積分兌換的優惠券;店鋪優惠券則是店鋪自己發放的優惠券。平臺優惠券的金額由平臺承擔,在消費者使用時由平臺將優惠金額返給店鋪;店鋪優惠券的成本則由店鋪自己承擔。


在生成優惠券時,商家應是從優惠券信息和推廣信息兩方面來考慮優惠券的設計。
優惠券信息包括優惠券名稱、類型、面值、使用條件、使用平臺、有效期、發行量、適用范圍、商品范圍等。推廣信息包括:發放方式、推廣范圍、優惠券是否公開、限領要求、領取時間等。
作為平臺級別的活動,通常優惠券活動都是通過層層審批,且經費是相對固定,有限額的,所以,在進行活動創建時,這次活動發放多少多少面值的優惠券都需要預先被定義好,且不能隨意增加。
為了保證活動質量,對每個用戶的領取上限進行約束。若為自動領取,則為單個用戶發放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活動的有效期和券的有效期區分開。活動對應發放的日期,而優惠券的有效期是用戶領到券后可使用的日期。通常可以定義為一段固定日期,或是在領取后x天內使用。
可根據實際業務進行設置,如滿x元、滿x件、無條件等等。這里的使用條件從大方向來看是對于訂單,是對訂單內適用優惠券的商品而言的。
這一項很容易與使用條件混淆,其實是一個約束錢,一個約束生效的商品。可根據實際業務進行相關設計,如限制限制某些品類或某幾個商品等等。
分享發券:用戶想獲得優惠,需要分享后才能領取。訂單完成后的分享紅包,集回饋下單用戶、促活老用戶和拉新用戶的三重功效于一身,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主動發券:商家主動給用戶發優惠券,比如新人禮包、特殊用戶福利活動、用戶輸入賬號即可領取等。
積分兌券:用戶體系的一部分,適當的積分兌換系統不僅能大量消耗積分池總量,也能刺激用戶為了兌換多獲取積分,促進用戶活躍度。
消費返券:在用戶消費后發券,增加買家的復購率。
任務發券:用戶需要達成一定條件才能獲得優惠券,如簽到任務、評價返券、分享領取等。通過和用戶的互動維持了用戶的活躍度,也增進了和用戶的感情。
優惠券的金額或折扣直接影響到轉化,優惠力度過大導致利潤變薄,優惠力度較小則用戶不敏感使用率不高。這就需要商家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投入去思考制定優惠力度。
為了甩貨或沖銷售額,在保證不虧本的前提下優惠力度可以盡量大,刺激用戶購買。
為了提升客單價,則需先摸清現在的客單價,假如現在平均客單價20元,可以制定滿30元減x元優惠券,用戶為了享受優惠,自然要多買。
為了維護用戶,用戶運營可以根據用戶模型,對不同層級的用戶發放不同力度的優惠券,達到促活的目的。
為了挽回用戶,向潛在流失用戶發放高于活躍用戶的優惠券,比如我們常用的外賣紅包,一般一周以上未進入線上商城的用戶領到紅包金額會高于活躍用戶,這是防止用戶流失的一個手段。
發放了優惠券,在結束后也要有相應的數據統計。因為數據是衡量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果想通過發放優惠券,查看活動效果。商家主要監控的數據有下單數、(發起)活動數、優惠券數這3項。更詳細的還有領取率、使用率、拉新率,可通過計算獲得。
領取率=優惠券數/(活動數×每個活動參與數)×100%,每個活動參與數即表示每個活動允許多少用戶領取;
使用率=優惠券使用數/(優惠券數-優惠券退券數),如果優惠券可以退券,一般會把退券數刨除,也有的是不刨除,主要看業務需求;
拉新數=領取過優惠券的用戶中,標記為新用戶的數量。
優惠券發放后主要呈現在渠道推廣量、用戶領取量、實際使用量等3個方面。
從渠道推廣量到用戶領取量的轉化,說明渠道的有效性和優惠券領取頁面是否存在問題,也說明優惠券對用戶的吸引力如何。從用戶領取量到實際使用量的轉化說明優惠券的吸引力,也說明運營提醒是否有效。實際使用量則代表最終的轉化,衡量本次優惠券是否成功。
此外,商家還應該根據發放目的,進行針對性的數據總結分析。比如拉新量、用戶活躍度提升指數、流失用戶召回量、銷售量提升指數等,形成完整的優惠券數據分析,為以后使用優惠券的運營方案提供參考和改進方向。
看似簡單的一張優惠券,既是經濟學問題,也是消費者心理學問題,更是運營人需要掌握的重要運營策略。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活動,進行優惠券營銷,需要商家不斷地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
Tips
針對不同的客戶,如何獲取優惠券?
新客戶
如果面向新客戶,除非優惠的力度非常大,甚至到免費使用,否則很難打動新客戶.對待新客戶,商家的常用策略是“優惠券+贈品”“優惠券+免費體驗”。
老客戶
很多商家常用的引流策略,就是加微信好友即贈送紅包或優惠券,將用戶引導到自己的圈子里中,增加自己的流量。
通過加微信好友、建立微信群、關注微信公眾號、官網、APP等其他方式,將用戶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優惠券福利最大化曝光在消費者眼前。
對于優惠券的使用,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無需對所有人優惠,對所有人都優惠等于沒有優惠,體現不出優惠券給人承載的價值。
二是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優惠券來刺激消費,如高端產品和服務的消費。
三是太容易得到的優惠券人們不會珍惜,通過游戲化、任務式、稀缺性獲取的優惠券使用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