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平 陳聰聰



摘要:選取長三角地區2012—2016年相關數據,構建了區域創新與信息化之間的耦合協調度模型和影響因素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根據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長三角地區的綜合評價指數并借助固定效應回歸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長三角區域城市之間的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度差異很大,總體未達到優質耦合協調;該區域核心大城市的創新水平略滯后于信息化水平,中小城市則相反;地區創新投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顯著促進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而教育水平和開放水平則不明顯。基于此,該區域應當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繼續提高城鎮化水平、兼顧地區間平衡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區域創新;區域信息化;耦合協調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5-016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5.038?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A Xiang-ping,CHEN Cong-c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Selecting the data of 2012—2016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 model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re constructe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hil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fixed effect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between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very different, and the overall high quality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havent been achieved. The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core cities in this region lags behin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while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opposite. The level of inpu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significantly, while effect of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openness are not obvious. Based on this, the region should increase innovation support,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tak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nto account.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innovation; regional informatiz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alysis
創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轉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由此促進了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變遷。第四次工業革命使得信息化社會應運而生,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又反過來拉動了科學創新的發展。因此創新與信息化相輔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對現代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的耦合協調發展對于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借助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區域發展狀況。王維[1]借助耦合協調度模型探求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水平協同度的時空演變特征,并針對薄弱環節制定規劃及具體措施;曹穎秩等[2]運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蘭州市1995—2014年的經濟-環境-社會系統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計算評價;何太蓉等[3]通過計算耦合度指數、協調度指數以及相對發展指數,對重慶三峽庫區的“新四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狀況進行了研究;李芳林等[4]運用空間數據分析法探討了長三角地區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耦合協調及集聚現象;劉雷等[5]則通過測算耦合協調度研究了山東省城市的創新能力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
已有的研究主要采取耦合協調度模型與層次分析法或熵值法結合的方式,在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時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在現有文獻基礎上,構建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指標體系,采取更為客觀的主成分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進而確定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的基本格局。同時,探究影響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2016年5月,國務院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將長三角城市群培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生態保護支撐發展、區域聯動發展的新高地。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作為中國創新能力最強、萬億GDP城市最集中、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承擔著“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交匯點的重任。研究該區域的創新水平與信息化水平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指標體系與權重確定
1.1? 指標選取
測度各研究單位的區域創新水平與區域信息化水平需要構建兩者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的內涵和特征,從客觀性及數據可得性角度出發,并結合高新才等[6]、中國科技部發布的《副省級城市和部分重點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國際數據公司(IDC)《信息社會指數評估體系》的觀點,分別構建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1.2? 確定權重
1.2.1?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EPS數據平臺的2012—201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各地方統計公報等統計資料作為補充。
1.2.2? 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不同單位的指標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對選取的指標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采用最小-最大標準化方法,即離差標準化方法,具體分為正向標準化和負向標準化。
正向指標的標準化:
X′i=■? ? (1)
負向指標的標準化:
X′i=■? ?(2)
其中,Xi為第i個指標的原始數據,X′i為無量綱處理后的標準值。
1.2.3? 權重計算? 主成分分析法作為一種客觀賦值法,通過降維處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減少主觀性[7]。首先,借助SPSS軟件對標準化后數據進行KMO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用以判斷指標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此處以0.5為界值對其進行判斷。其次,依據特征值大于1且其累積貢獻率大于85%為原則,對區域創新子系統及區域信息化子系統提取主成分。最后,對各子系統下因子得分進行歸一化處理,其歸一化后數值即為區域創新子系統和區域信息化子系統下指標的權重向量。
2? 研究模型與實證分析
2.1? 耦合協調度模型
基于前人研究,構建能較為客觀反映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耦合協調度的模型:
C=■? ? (3)
式中,C為區域創新水平與區域信息化水平之間的耦合度;U、V分別為二者的綜合評價指數,即二者的發展水平。耦合度可以反映出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影響程度。為避免出現區域創新和信息化水平都很低但是耦合度卻很高的“低發展陷阱”,另外引入協調度概念,研究兩者在耦合基礎上的同步發展狀況。協調度計算公式為:
D=■(4)
T=αU+βV? ? (5)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T為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的協調度值;α和β為耦合度和協調度的權重,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取α=β=0.5,即耦合和協調同樣重要。對于耦合協調度的劃分,參考吳玉鳴等[8]、卓乘風等[9]的研究并結合實際情況,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4個層次(表2)。
2.2? 影響因素模型
在參考馬明等[10]、樊傳浩等[11]研究的基礎上,對影響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的變量進行如下設定(表3)。重點考察地區創新投入水平、地區教育水平、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地區開放水平對于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的影響,基于2012—2016年長三角區域(22市)的面板數據,計算模型如下:
Dit=β0+β1invit+β2eduit+β3urbit+β4openit+?著it? (6)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年),β0為常數項,?著it為隨機誤差項。
2.3? 實證分析結果
2.3.1? 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分析結果? 基于耦合協調綜合評價模型,計算了2012—2016年長三角22市(浙江省的臺州市、衢州市、舟山市因數據缺失不計算在內)的區域創新及區域信息化耦合協調度綜合評價結果(表4)。各城市的創新水平均值及信息化水平均值見圖1。為了更加直觀地考察各城市耦合協調的總體特征及發展規律,畫出了各城市耦合協調度折線圖,見圖2。
2.3.2? 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影響因素分析結果? 運用Stata 14.0軟件對22個城市5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固定效應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創新投入水平系數為0.461,在10%的置信區間下通過檢驗,城鎮化水平的系數為0.437,在5%的置信區間下通過檢驗。因此以上二者對于地區創新與信息化的耦合協調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地區教育水平和地區開放水平的影響不顯著。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長三角地區22個城市為例,結合主成分分析法、耦合協調度模型及面板數據,測算了2012—2016年長三角區域創新水平與區域信息化耦合協調度,得出如下結論。
1)2012—2016年長三角區域的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度差異很大,且全部處于低度、初級耦合協調階段,始終未能達到優質協調狀態。這反映出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創新與區域信息化的協調發展狀況并不好,尚未形成良性互動耦合機制。
2)2012—2016年長三角區域核心大城市的創新水平稍滯后于信息化水平,一些中小城市則相反。可能是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來自于硬件基礎設施方面的提升,短期投入效果明顯。而創新水平的提升是長期的過程,短期投入在大城市并不明顯。中小城市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效果更加明顯。
3)地區創新投入水平及城鎮化水平對區域創新與信息化協調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創新投入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環境支持;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一般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這就為信息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使得更多居民有能力消費通訊設施等信息產品,客觀上促進區域信息化發展。另外,城鎮化水平越高,地區創新資源和技術就更容易擴散,進而促進區域創新與信息化協調發展。
3.2? 相關建議
首先,對于直轄市、省會城市和部分人口眾多的地級城市,要不斷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總額和科技投入總額,積極引進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人才;對于人才和企業集聚效應弱的城市而言,應當完善創新配套政策支持,優化辦公流程,降低創新成本,為企業和人才提供更好的創新條件和創新環境。
其次,農村一方面可以適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增加中小城市、鄉鎮就業機會,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縮小城鄉差異,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使更多居民加入信息消費和創新消費的行列。
最后,加強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城市間創新要素和信息化要素的流動。無錫、常州、金華、寧波等中小城市創新水平較高,具有良好的創新要素配置條件和創新環境,且受周邊核心大城市的輻射效應影響顯著,因此可以在更多的中小城市規劃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
參考文獻:
[1] 王? 維.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發展格局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32):73-80.
[2] 曹穎軼,保正菊.蘭州市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研究
——基于1995~2014年數據的實證檢驗[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90-92.
[3] 何太蓉,鐘博星,唐? 倩,等.重慶三峽庫區“新四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分析[J].經濟地理,2018(7):154-162.
[4] 李芳林,張? 梅.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資源環境耦合協調差異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8(6):59-65.
[5] 劉? 雷,喻忠磊,徐曉紅,等.城市創新能力與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協調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6(6):59-66.
[6] 高新才,王曉鴻.區域信息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基于甘肅省的實證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2012(6):121-127.
[7] 陳小磊,鄭建明,萬里鵬.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理論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知識,2006(9):65-70.
[8] 吳玉鳴,張? 燕.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資源科學,2008(1):25-30.
[9] 卓乘風,鄧? 峰,白? 洋,等.區域創新與信息化耦合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7(19):139-142.
[10] 馬? 明,薛曉達,趙國浩.交通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5-101.
[11] 樊傳浩,許? 蕾,王濟干.市域協同創新水平動態評價及可視化分析——以江蘇省13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1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