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騰飛
摘要:加快農村環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的重大現實意義以及當前農村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環境治理;推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2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5-017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5.039?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YANG Teng-fei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Accelerating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omoting path
黨的十九大創新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指導綱領,農村環境治理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保護財富。只有把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解決好,才能真正提高農村的發展水平。一直以來,農村以給城市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存在,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生活方式改變,出現了各種環境污染,包括生活垃圾污染、農業生產污染、水污染、養殖業污染以及工業污染等,目前中國農村環境治理效果并不顯著。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問題,有利于保障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有利于推動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與穩定,對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的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順應時代發展而提出來的,生態宜居是其中具有創新性的要求,它對中國農村生態和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想要達到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的目標,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為廣大人民創建一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景象。
1.1? 農村環境治理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加劇,大量的土地資源和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日漸出現衰敗景象。加快農村環境治理成為當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1]。2018年2月5日公布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指出到2020年要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真正解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問題提升村容村貌,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村生態環境十分重視。應加快農村環境治理,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徹底解決衛生臟、亂、差的生活環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衛生基礎,使農村變為人們獲取幸福的家園。
1.2? 農村環境治理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直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思想不僅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使城鄉環境治理工作的差距拉大。政府往往把城市利益凌駕于農村利益之上,不惜破壞農村環境來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因此現在應加快農村環境治理,不斷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如建造垃圾焚燒廠、垃圾中轉站,配備垃圾箱和環衛工人等,盡量保證生活垃圾有效處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同時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旅游等新興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真正讓農民受益,保障農民的生態權益,認識到城鄉環境同等重要,從而推動城鄉統一協調發展。
1.3? 農村環境治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同時環境的惡化又會制約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例如農村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必定會減少,從而制約了當地農業生產發展。此外,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付出更多的財力物力。對于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很強的農村來說,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應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帶來更大的效益。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打造美麗的居住環境,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農村環境治理的困境
目前,中國政府在農村推出了無公害化廁所改造、天然氣下鄉、拆土灶的廚房改造等一系列舉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治理形勢依然嚴峻,農村環境治理仍面臨諸多挑戰。
2.1? 政府投資力度小
資金籌集是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的重大難題之一。2017年,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到9 53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所占比重較小。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中央與地方政府為農村環境治理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撥款,但與實際需求仍有著較大的差距。同時中國大多數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較差,有些基礎設施也因后期缺乏維護而不能正常使用[2]。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有些因監管不到位,存在虛報項目、虛假運行、擠占挪用等問題,大大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率。另外,環境治理工作由于缺乏利潤空間,加上城鄉的二元化發展模式,農村很難籌集到社會資金,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支出治理環境污染風險較大,資金鏈一旦斷裂,不僅會造成前期工作功虧一簣,而且會引發政府的信任危機。
2.2? 鄉鎮企業治理困難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地方政府大多選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去獲取政績[3]。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高污染的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肆意排放污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周圍村莊環境以及嚴重危害村民的身體健康。近幾年,大量小作坊式企業遷入農村,這些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生產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資金不足等原因很難達到排污標準,通常不經過過濾處理直接排放污水、隨意堆放污染物,而且這些小企業通常比較分散,因而加大了政府的治理難度,企業污染也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
2.3? 農村環境治理法律法規不健全
為能夠在法律層面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2018年中國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法律條文從47條增加到70條,與以往相比,環境保護的制度保障有了很大改善。但中國環境保護法的內容大多是針對城市和工業環境[4],涉及農村和農業環境的內容不僅少而且缺乏系統明確的規定,很難有效處理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中,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發展不同步、不平衡,同時在環保法律方面,也沒有針對農村環境治理而專門制定法律,執法部門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很難找到具體的法律依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法律缺失問題。另外,不僅要做到有法可依,而且要執法必嚴。然而很多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未嚴格懲處,甚至是任由其排放,嚴重危害了當地環境與村民健康。
2.4? 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農村環境治理主要由政府主導管控,農民很少參與環境治理,其認為保護環境是政府部門的義務,缺乏主人公意識和參與環境治理的主動性[5]。另一方面,中國農民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加之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力度較小,農民沒有真正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農民更傾向于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對公共環境往往熟視無睹。在相對落后的農村,農民的目光更多停留在經濟發展上而非環境治理上,甚至會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污染環境。農民環保意識淡薄是農村環境整治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農村環境治理的推進路徑
3.1? 政府加大資金投入
只有投入足夠的資金,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才能順利進行[6]。首先,政府要加大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增多,從2015年的8 806.3億元到2016年的9 219.8億元,再到2017年的9 539.0億元,金額有了很大的增長。然而環境治理工作仍然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所以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在年度預算中適當增加農村環境污染投資所占比重,把環境治理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其次,應加大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將環保資金更多地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垃圾箱、垃圾清運車、污水處理系統等。最后,應拓寬資金籌集渠道。不能單純地依靠財政撥款,可以通過稅收減免、銀行貸款優惠等政策吸引企業資本和公益資本的投入,例如鼓勵農民走綠色生產道路、企業走節能環保道路,給予其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另外,資金的使用要做到合理透明,不得濫用資金,及時公開資金的使用情況,避免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
3.2? 強化企業環境治理責任
①鄉鎮企業要轉變粗放式的生產理念,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逐步完善排污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執行規定的高標準排污要求,從而實現向綠色節能的生產方式轉變。②政府要引進先進的污染檢測技術和專業的技術人員,對鄉鎮企業進行嚴格監管。③提高企業環境違法的成本,通過法律強化對企業排污進行約束,除了對其進行經濟懲罰和刑事處罰外,還可以建立企業誠信檔案,禁止違法企業申請政府優惠政策、年度評優等。環境違法成本大幅度提高,企業就不敢肆意排污了。④對小作坊式企業的地理位置進行整體布局和適當集中,便于政府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3.3? 健全農村環保法治體系
用法律規范制約各主體的環境行為。一是要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立法,國家要考慮到城鄉之間的發展差異,制定一部適用于農村實際情況的專門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各地方政府也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制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環保法律法規[7]。二是要強化環保法律的執行。必須要明確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職責,對政府包庇縱容、不作為的行為進行嚴格問責,大力打擊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真正地約束政府、企業和農民污染環境的行為。三是完善農村環保司法。進一步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切實保護受害農民的環境安全權益,同時要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維護農村弱勢群體的權益。
3.4? 培育農民的環保意識
農民是環境優化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才能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地參與到環境治理工作中[8]。環保意識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經漫長的過程,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村環保宣傳活動。政府可以聯手學生志愿者、公益環保組織等在村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例如觀看環保影片、進行“垃圾分類”“親子環保游戲”等活動,在宣傳環境保護知識的同時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對年輕一代的農民進行環保宣傳,打破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通過廣播、宣傳冊等傳播媒介對環保法律文件進行深度解讀,讓農民掌握更多的環保法律知識,提升農民的法律修養和守法意識。農民只有環保意識不斷地增強,才能更好地配合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
4? 結束語
農村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關乎農民的生態權益與居住環境,也關聯到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發展。為此,黨中央要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的重視,監督地方政府將環保政策落實到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努力培育農民的環保意識,從而保證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近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為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寧娟.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2013.
[2] 于福堅.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環境治理[J].國家治理,2016(1):32-35.
[3] 侯保疆,梁? 昊.治理理論視角下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以廣東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4(1):91-95.
[4] 蔡守秋.法治視野建設下健全農村環境治理的路徑思考[J].環境保護,2015,43(17):20-23.
[5] 段睿雨,王? 宇.美麗鄉村建設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9(26)143-145.
[6] 張廣俊.優化農村環境治理機制的主要途徑[J].綠色科技, 2017(8):114-115.
[7] 楊美勤,唐? 鳴.治理行動體系: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困境及應對[J].學術論壇,2016(10):31-34.
[8] 姜曉雨.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