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列寧去世,斯大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上臺之初,蘇聯面臨著一系列的威脅:波蘭在英、法的慫恿下不斷挑釁,日本對蘇聯的遠東地區虎視眈眈。因此,斯大林提出了全面發展重工業的方案,意在迅速提高蘇聯的國防實力,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和輕工業則被放在了一邊。于是,蘇聯的農業和輕工業水平出現嚴重滯后,農業問題更是成為蘇聯在二戰后初期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1949年,當時主政蘇聯屬地烏克蘭地區的赫魯曉夫,根據傳統玉米種植經驗,采用“方形穴播法”,讓當地農民一次性擴種了200萬公頃玉米,結果大獲豐收。斯大林十分高興,直接把赫魯曉夫調回了莫斯科工作。赫魯曉夫去后,開始在莫斯科附近的農莊推廣玉米種植,也獲得了豐收,這讓斯大林對這個憨厚的部下另眼相看。
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經過一系列的權力爭斗成了克里姆林宮的主人。此時,蘇聯人民日子過得很艱難,平時很少有肉吃。赫魯曉夫認為,美國人有肉吃,是因為他們畜牧業發達,他們畜牧業之所以發達,是因為有龐大的玉米帶給畜牧業提供飼料。因此,蘇聯也需要大面積種植玉米。1953年年底,被早年種植玉米的成功經驗鼓舞的赫魯曉夫,命令在全國推廣玉米種植,號稱要讓蘇聯農業水平在1960年趕上美國。
赫魯曉夫十分迷信所謂的“美國式道路”,他曾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發表演講,大力鼓吹美國用擴大玉米種植來增加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為此,他還帶領考察團訪美,學習美國的玉米種植和畜牧業發展經驗。在訪問期間,他特地參觀了以種植玉米而馳名于世的加斯特農場,目睹了北美洲遼闊大平原一望無際的玉米豐收景象,這更加堅定了他在蘇聯大力推廣玉米種植的想法。
就這樣,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玉米運動”,各地官員在中央的催促下,命令農戶一律種植玉米。但是農民可不傻,自己的耕地上能長出什么莊稼自己最清楚。剛開始,種植面積根本無法達到赫魯曉夫要求的指標。赫魯曉夫急了,給各地官員下達了嚴令,于是各地官員派出各種執法隊逼迫農民改種玉米。1955年,蘇聯的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1800萬公頃。但赫魯曉夫仍不滿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2800萬公頃。
然而,赫魯曉夫忽略了玉米生長的自然環境。蘇聯地域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大部分地區的地理條件不支持打造美國那樣的玉米帶,適合在烏克蘭種植的玉米也難以在西伯利亞的冰原生長。因為光照不足,玉米不能接穗,不少地區農民播種的玉米一無所獲。一些地方官員為完成不可能達到的硬性任務,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風。更嚴重的是,盲目擴大玉米種植擠掉了原來的冬小麥種植地,致使蘇聯出現嚴重糧食危機。1963年,蘇聯不得不向老對手美國進口糧食。
“玉米運動”就此冷卻下來。“玉米熱”不僅成了赫魯曉夫這個“玉米大師”的笑柄,而且坑慘了蘇聯百姓:肉沒吃著,還要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