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為躲避戰亂,詩人艾青(1910—1996)應湖南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因戰亂遷至新寧)校長彭一湖之邀,經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推薦來到湖南新寧縣,擔任高年級的國文老師。當時的校舍設在新寧縣金石鎮夫夷江邊的劉氏家廟內,艾青的家被安置在學校旁邊的一間6平方米的土磚屋里,里面只有一張木板床,一張矮書桌和一口舊皮箱,生活非常清苦。晚上,艾青就點一盞油燈,在書桌上備課,批改作業,或進行文學創作。
從1938年11月到1940年5月,艾青在這里完成了《我愛這土地》《水牛》《水車》《火把》等詩篇及詩歌理論專著《詩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艾青常常流連于崀山的八角寨、辣椒峰、將軍石和夫夷江等地,感受新寧的自然之美。
1939年夏天的一個上午,艾青準備為詩篇《水車》進行最后一次潤色,他再次來到夫夷江下馬石地段的筒車旁,仔細觀察筒車吃水的深度及旋轉的力度,以至于忘卻了時間。
中午時分,天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無處避雨的艾青,只好就近躲在一棵古樟樹下。不一會兒,雨水漫過河堤的一個水口,瞬間形成一條小溪,“嘩嘩”流進堤下的江水中。這時,一位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中年農民,手拿竹簍子,匆匆來到小溪旁,將簍子逆流而放,再找來一塊大石板壓在簍子上,以防簍子被水流沖走。艾青從沒有見過這種捕魚方式,心想,一定是那位農民匆忙中放反了方向,幾次想提醒他,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中年農民發現在樹下躲雨的艾青正一臉疑惑地望著自己,便解釋道,我們夫夷江里的鯉魚特別活躍,下雨天一見到活水就會逆水而上,尋找新的根據地。說完取下斗笠戴在艾青頭上。雨中送斗笠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經過攀談,艾青得知中年農民就住在附近的村落里,是個種田能手,愛好捉魚。
夏天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到半小時便打住了。中年農民取出竹簍子,四五尾金黃色的鯉魚在簍里活蹦亂跳,每尾都在半斤以上。
中年農民熱情邀請艾青去他家吃魚。盛情難卻,喜歡體驗生活的艾青隨中年農民來到他家。不一會兒,兩海碗地地道道的夷江鯉魚被端上飯桌,翠綠的青椒、潔白的姜絲、碧綠的蔥花點綴在乳白色的魚湯中,還未入桌,魚香撲鼻,吃一口,肥嫩甘甜,回味綿長。艾青由衷贊嘆,這是他一生中吃到的最鮮美的鯉魚。
1940年初夏,艾青受重慶育才學校校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邀到重慶任教。5月4日,學校開大會紀念五四運動,為免去送行的繁文縟節,艾青在師生開會時悄悄離開了新寧。
光陰似箭,1986年新寧縣政府著手開發崀山,派人到北京請艾青為崀山題詞。艾青熱情款待了來客,還特意吩咐廚師烹飪了一盤紅燒鯉魚。席間,艾青回憶起47年前在新寧農家吃鯉魚的情景,仍激動不已。艾青說,新寧崀山山好,水好,人更好,他一直難忘。席后,艾青欣然提筆,寫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