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9月15日文章,原題:(每天)可處理數百份訂單且不會抱怨,餐飲機器人能填補中國勞動力的短缺嗎盡管當前服務業仍是中國人的主要就業途徑之一,但年輕一代已將目光投向其他領域。騰訊QQ聯合媒體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4.5%的“00后”希望從事與文學和藝術有關的工作,教育和IT產業緊隨其后,分列二三位。不過,對于那些招不到合格餐桌服務員的餐館來說,問題或將很快被解決——答案是:機器人。
這些餐館正在引入送菜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在線點菜系統等新技術來填補勞動力缺口。深圳一家初創企業的機器人已被用于中國、新加坡、韓國和德國的餐廳。廚房員工只要將菜品放置于機器人上并輸入餐桌號,后者就能將菜送給食客。相對于真人服務員每天送200道菜,機器人每天能送300至400道菜。
“幾乎所有餐館業主都表示,很難招到人(當服務員)”,該公司CEO說。這家公司的送菜機器人能用10年,每臺售價介于4萬至5萬元人民幣之間,這低于廣東省餐飲和酒店行業員工的平均年薪(約6萬元)。難怪越來越多的餐館希望使用這種送餐機器人。
但新技術有時也會帶來新問題——就機器人服務員而言,就是沒有“微笑服務”?!爱斖獬鼍筒蜁r,我們想要的是服務,而不僅僅是上菜”,香港中文大學人工智能專家黃錦輝教授表示,“如果制造商在未來(為機器人)增加情感方面的內容,效果或許會更好?!薄?/p>
(作者翠西·曲{音},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