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勝,胡 影,李 寧,趙 欣,孫 娜
(1.北京地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以下簡稱“三師”)所屬單位分布在喀什地區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4個縣市境內,東連塔克拉瑪干沙漠,西接帕米爾高原,北倚天山,南靠喀喇昆侖山脈,東西跨度約408 km、南北跨度約444 km。所轄團場從山地到平原、沙漠均有分布,多數位于風頭水尾、沙漠周邊或沖積扇緣。區域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大風及沙塵暴頻發[1]。水土流失以風力侵蝕為主,局部地區水蝕風蝕并存,土地荒漠化嚴重[2]。其中:風力侵蝕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以及托克拉克沙漠和布古里沙漠周邊的農牧團場;在天山、昆侖山中低山暴雨多發區,地表植被稀疏,在夏季降雨或陣發型暴雨作用下,坡面侵蝕作用強烈,將大量泥沙輸入河道;春末夏初季節,在冰雪融水及突發暴雨的作用下,常常形成山洪侵蝕;河岸侵蝕也是該區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主要發生在葉爾羌河和喀什噶爾河流域一些較大的縱向河流及平原區游蕩河流上,河岸土質疏松、穩定性差,兩岸防護措施少且陳舊,汛期河水掏蝕堤岸,水土流失防治任重道遠。新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兵團向南發展及鄉村振興等新形勢要求下,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按照兵團主體功能區規劃戰略布局,形成與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相協調的水土保持布局,對指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及履行“生態衛士”職責具有重要意義。
三師轄區水土保持分區充分考慮水土流失現狀、社會經濟現狀、地形地貌特征、氣候條件、植被特征等,遵循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原則、主導因素和綜合性相結合原則,選擇5項評價指標(表1),在兵團水土保持二級分區的基礎上,共劃分為4個水土保持分區,即山地牧場生態維護減災區(Ⅱ-4-3nf-BT1-1)、山麓平原防洪減災區(Ⅱ-4-3nf-BT1-2)、沙漠綠洲農田防護防沙區(Ⅱ-4-3nf-BT1-3)和城鎮人居環境維護農田防護區(Ⅱ-4-3nf-BT1-4)。各分區基本情況見表2。

表1 三師水土保持分區選取指標
按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中“一線、一帶、兩環”的水土流失防治戰略空間格局的總體要求[3],綜合分析三師轄區水土流失防治現狀和趨勢,提出“一帶、一麓、兩山”的水土保持總體布局。其中:“一帶”,即做好葉爾羌河兩岸沙漠綠洲帶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作,提高農田防護和防風固沙功能;“一麓”,即做好環喀什內陸三角洲山麓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提高防災減災功能;“兩山”,即做好天山、昆侖山天然林草地生態環境維護工作,提升生態維護和防災減災功能。

表2 三師水土保持分區結果
2.2.1 山地牧場生態維護減災區
該區主要包括位于烏恰縣境內天山中高山地的托云牧場和位于昆侖山北麓及腹地的葉城牧場,是邊境少數民族聚集貧困團場。該區土地總面積為1 122.51 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37.29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2.2%,土地利用類型以草地為主,草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93.7%。該區水土流失輕微,但產業結構單一,以畜牧業為主,而過度放牧易造成草地退化、地表裸露和水土流失,另外農牧團場的連隊營地多布設在山谷溝道,易受突發性降雨及高山融雪導致的山洪威脅。
該區應堅持“大預防,小治理”的原則,保護和修復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合理確定放牧制度,實施人工灌溉草地工程,提升飼草產量,減輕對天然草地的破壞,提高天然草場生態維護能力,維護河源區生態安全,加強連隊居住地區侵蝕溝道綜合治理和山洪防護工程,保障區域防洪安全。
2.2.2 山麓平原防洪減災區
該區主要包括天山南麓的紅旗農場、伽師總場及昆侖山北麓的東風農場和41團,屬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該區盛產巴旦木、木納格葡萄和伽師瓜,是三師重要的葡萄生產基地,葡萄種植面積占三師葡萄種植總面積的77.8%,尤其41團草湖鎮是兵團重要的產業園。該區土地面積922.93 km2,水土流失面積421.38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5.7%。該區農牧團場主要分布在山麓沖洪積平原區,且有河流穿過,受季節性暴雨及冰雪融水影響,易發突發性、破壞性強的山洪災害,影響當地團場軍民的生產生活。此外,受地質、土壤及人為因素等影響,該區土壤鹽漬化問題也較為嚴重。
該區應該重點開展侵蝕溝(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采取侵蝕溝(河)道治理工程、山洪防治工程、小型河岸防護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減輕山洪危害,保障團場防洪安全。同時,通過健全排灌系統,改良次生鹽堿地,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團場經濟收入。
2.2.3 沙漠綠洲農田防護防沙區
該區主要包括42、45、46、48團,以及前進水管處和莎車農場,也是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團場。該區土地面積1 645.64 km2,水土流失面積607.8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6.9%,其中風力侵蝕面積453.84 km2(中度及以上風力侵蝕面積占到76.5%)。該區農牧團場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和托克拉克沙漠、布古里沙漠周邊;林草地面積為121.93 km2,林草覆蓋率僅為7.4%;耕地面積為261.68 km2,墾殖率為15.9%;未利用地面積1 044.7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63.5%。該區風沙活動強烈,綠洲內部部分區域沙丘活化,土壤風蝕對團場內農田、道路、渠道、水庫等危害嚴重。
該區應以風蝕防治為主,以農牧團場、連隊或綠洲區域為單元,完善綠洲外圍防風固沙體系和綠洲內部農田防護體系,注重荒漠河岸林草植被、沙殼、鹽堿結皮與河、庫、渠、沼澤等濕地資源的保護與修復,加強鹽堿地治理、節水灌溉、渠道防護和水源地保護,開展沙水林田路村(居民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構筑穩固的沙漠綠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2.2.4 城鎮人居環境維護農田防護區
該區主要包括44團、49團、51團、53團、工建集團和小海子水管處,屬小海子灌區。圖木舒克市位于區域中心,是兵團在南疆大漠建立的新型城市,實施“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也是小海子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區土地面積4 063.04 km2,水土流失面積1 983.46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8.8%;林草地面積為1 017.33 km2,林草覆蓋率達到25.0%;耕地面積為379.52 km2,墾殖率為9.3%。該區位于葉爾羌河左岸,沿古河道分布有大面積天然胡楊林和沙旱生植被,構成區域天然綠色屏障。該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緣,綠洲內部流動沙丘廣布,與農田交錯分布,綠洲內部風蝕危害嚴重,同時葉爾羌河左岸、夏可河、蓋米里克河沿岸河道侵蝕也給當地團場帶來嚴重危害。隨著圖木舒克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產業發展,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不容忽視。
該區應結合圖木舒克市城鎮發展,建立城市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保護綠洲外圍胡楊、檉柳等荒漠河岸林,維護防風固沙功能;在綠洲內部風蝕危害嚴重地段,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喬灌草并舉、點片帶結合,生態經濟共贏的方式建設防風固沙林,配套節水灌溉工程,提高防護成效;加強葉爾羌河左岸、夏可河與蓋米里克河沿岸溝(河)道侵蝕綜合治理;通過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清潔工程,維護人居環境;加強對生產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力度,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督促生產建設單位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三師所轄區域屬于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和塔里木河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連接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的國際大通道和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該區氣候干旱多風、降雨集中且分布不均,地形復雜多變,土壤易風化侵蝕,植被稀疏矮小,為水土流失發生提供了天然基礎條件,加之水土資源利用不合理及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影響,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發生發展。本研究在綜合分析三師轄區水土流失現狀和危害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帶、一麓、兩山”的水土保持總體布局和分區防治策略,希望能為區域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