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冠九,高占啟,張 濤,王 薈
1.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9 2.江蘇省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江蘇 南京 210019
環境空氣中的異味(同環保領域定義的惡臭),指人的感覺器官所感知的異常的或令人討厭的氣味。在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當下,環境中異味投訴的比例已位居環境投訴案例第二位[1]。九江、南京、天津等城市曾發生的異味事件影響居民生活,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空氣中異味(惡臭)具有和大氣污染相同的一些特性,如以空氣作為傳播介質、通過呼吸系統對人體產生影響等,已成為環境公害,是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解決問題之一。
空氣中一旦存在異味,往往需要知道是什么物質引起的,這類(些)物質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其來源是什么,從而及時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筆者介紹了目前環境空氣中異味物質的特點及其監測、評價和來源識別方法,提出了異味監測的建議,旨在為環境空氣異味的有效環境監管提供技術支持。

環境空氣中異味物質具有以下特點:①測定困難,異味往往是短時間、突發性、無組織排放所致,傳統的采樣方式難以集到,許多異味物質嗅閾值小,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相加、協同、抵消和掩蔽等)會導致感官效果不同,經常是“聞得到但測不出”;②評價困難,目前中國僅有《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4554—1993)[8]對氨、甲硫醇等8種惡臭污染物進行了控制,其他大量的異味物質沒有評價標準,部分產生異味的揮發性物質,由于其本身對人體無害或者影響很小,不會被列入國家標準管控范疇,即使有其他空氣標準如《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9]中規定了酚類、苯胺類、氯氣等有異味物質的控制限值,但往往是從環境污染角度而非嗅辨角度來制訂標準限值,會出現異味物質“達標”但仍被人群投訴現象;③溯源困難,引起異味的往往有多種化合物,可能來自一個污染源,也可能來自多個源的交互作用,受氣溫、氣壓、風向、風速等氣象條件以及異味物質排放周期影響[1],即使能夠監測出異味成分,準確、快速鎖定主導異味的來源頗費周折;④治理困難,由于臭氣強度(I)和異味物質濃度(C)的對數成正比,符合韋伯-費希納公式,即I=klogC,即使惡臭物質去除了90%,人們感覺只去除了50%[3]。
空氣中異味的測定方法主要有2種:嗅辨法和成分濃度分析法。
嗅辨法測定的是臭氣濃度或臭氣強度,以測試手段分人工嗅辨法和電子鼻法。
臭氣濃度嗅辨法分靜態稀釋法和動態稀釋法兩大類。中國對惡臭污染進行評價和管理主要依據的是臭氣濃度,其標準測試方法《空氣質量 惡臭的測定 三點比較式臭袋法》(GB/T 14675—1993)[10]即為靜態稀釋法,用清潔空氣稀釋臭氣樣品至剛好無臭時的稀釋倍數來表示臭氣濃度,它用定量化數據表征了異味對人的嗅覺刺激程度,雖然不能反映異味類型以及引起異味的物質種類,但目前是環境管理部門對異味污染進行執法、仲裁的重要依據。動態稀釋法主要指動態嗅覺計法,采用氣體稀釋系統對臭氣樣品進行連續稀釋,這是與靜態法的主要區別。歐美國家普遍采用嗅覺計測試臭氣濃度[11]。許多研究者認為動態稀釋法在嗅辨員篩選、自動化程度和實驗室質量控制等方面,比靜態稀釋法有優越性[2,12-13]。
電子鼻是攜帶一些常見氣味數據庫的半導體氣體傳感器,空氣中異味物質經吸附并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后發生電導變化,電導值的變化程度與氣體分子濃度對應,從而獲得臭氣濃度[14]。電子鼻能實現現場監測和24 h在線實時監測[15-17],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庫的容量有限,無法對未知氣味進行評估,只能測得混合氣體的濃度,無法區分不同氣味[18-20]。
臭氣強度測試法是由經過訓練的嗅辨員直接嗅辨異味樣品,通過語言或數字定性描述異味對人體的感官影響,用規定的等級表示臭氣強弱(如無臭、強烈的臭味等)[21]。臭氣強度測試法簡便快捷,可以在現場判斷惡臭污染的程度,但不能指示異味的強度以及何種物質引起的異味。
在實際工作中,臭氣強度和臭氣濃度互補、印證,在惡臭預測、評價、管理工作中起重要作用。耿靜等[21]研究了臭氣強度與臭氣濃度的對應關系,認為根據簡便的臭氣強度測試可預測相應的臭氣濃度范圍,快速判斷惡臭排放是否超標。而在臭氣濃度測試時,可根據臭氣強度等級確定起始稀釋倍數,快速完成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特定場合,管理者急切需要通過人工嗅辨來判斷異味成分,但這非常難。雖然香水等行業中的職業“聞香師”,是依賴人類大腦的適應能力和重組能力來分辨氣味的,這需要靈敏嗅感和記憶天賦,并經過3~6年的專門學習培訓,經過訓練的“聞香師”可分辨并記憶400多種氣味。在環境異味嗅辨(“聞臭”)領域,目前已有的嗅辨法獲得的是臭氣強度或者臭氣濃度,不能判定是哪種物質造成的異味,而且與要求“聞香師”具備比常人更敏銳的嗅覺不同,選拔“聞臭師”看中的是一個“普通的鼻子”,如果鼻子太靈,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感受,可能會影響判斷。另外,除了一些特殊場合和緊急情況,從倫理角度,也不建議通過人工嗅辨方法對各種環境污染物進行定性識別。
成分濃度分析法是采用各種儀器對異味組分進行測定,給出的是具體異味物質的濃度值。
儀器分析法主要有:現場便攜式監測法(如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傅立葉紅外等);實驗室分析法,即用吸附劑、蘇瑪罐、采樣袋等采集樣品后送實驗室用儀器法(氣相色譜-質譜法、氣相色譜-嗅聞-質譜聯用法、液相色譜法、分光光度法等)進行組分測定。按照測定的物質類型,分為無機檢測和有機檢測等。目前環境空氣中異味的監測標準方法有:氣相色譜法測定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22]、三甲胺[23],分光光度法測定二硫化碳[24]、氨[25],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醛、酮類[26],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揮發性有機物[27-29]等。目前上述標準分析方法都是對目標組分的“靶向”監測,可實現100余種物質的定量檢測。對于未知組分,儀器法在定性方面,可通過與標準譜庫(質譜數據庫、紅外光譜庫等)中的物質進行結構相似度匹配對比,結合出峰的保留時間(若有標準樣品作比較時)、企業生產特征等因素進行人工解析,最終對各組分進行定性;在定量方面,由于氣味樣品可能包含幾十甚至上百種揮發性有機物,很難通過標準樣品來對其逐一進行絕對定量,可通過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化合物的相對含量來定量[30]。
除了標準方法,文獻中也報道了異味監測方法。針對有機物,常見的有氣相色譜法(GC-PID[31]、GC-PFPD[32]),氣相色譜-質譜法[32,33-39],氣相色譜-嗅聞-質譜聯用法[40-41]和傅立葉紅外光譜法[42-43]等。儀器測定法也可實現自動、在線監測。近年來,環境空氣及典型工業區惡臭污染自動監控體系建設也有所報道,在污染源排放口、企業邊界等處設立不同分析儀器,實時、在線監測VOCs、NH3、H2S、有機硫[44-46]等二三十種異味物質。
儀器測定法與傳統的靠人的嗅覺測定方法相比,能準確測定異味物質組分,數據客觀,在追蹤污染源、指導惡臭治理及制定控制對策方面具有優勢[3]。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①從所測得的化學濃度中無法給出可被人感知的臭味強度;②在定性、定量方面有局限性,不同的儀器分析方法只能適合某一類(些)污染物的檢測,且受樣品采集方式、方法靈敏度、標準樣品等因素限制,不能保證能檢出所有人群感知的環境異味;③相對于嗅辨法,費用較高,分析時間稍長[2]。
異味物質除了作為環境污染物進行污染評價外,還因其惡臭特性,有其特有的評價方法。
3.1.1 臭氣濃度、臭氣指數和閾稀釋倍數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4554—1993)[8]規定了廠界和有組織源排放口以稀釋倍數(無量綱)表示的臭氣濃度限值。用嗅辨法得到的臭氣濃度,可用該標準進行達標與否的評價。
日本在新的《惡臭防止法》中規定臭氣濃度測定結果以臭氣指數(即異味物質臭氣濃度與其標準的比值)表示,標準指數大于1,表明該異味物質的臭氣濃度超過了規定的臭氣濃度標準[1]。
閾稀釋倍數為異味氣體中某種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的質量濃度與該組分嗅覺閾值的比值,閾稀釋倍數大于1,表明異味物質可被人所感知,存在一定程度的惡臭污染[47-48]。
由于臭氣濃度與氣味本身特點無關,無法反映不同異味的影響差異,如香味和臭味可能有相同的臭氣濃度值,但人們對兩者的接受濃度水平和心理感受不同。因此,不考慮污染源類別和氣味感官差異的臭氣濃度評價法,在環境管理中存在較大的應用局限性[1]。
3.1.2 臭氣強度
臭氣強度表征惡臭污染強弱的程度,其分級因國家、地區不盡相同。中國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采用6 級分制: 0 級為無臭,1級為勉強感覺臭味存在(對應檢知閾值的濃度范圍),2級為確認臭味存在(對應確認閾值的濃度范圍),3級為可明顯感覺到有臭味,4級為惡臭明顯存在,5級為讓人無法忍受的強烈臭味[49]。美國采用的是8級分制,歐洲國家大多采用NADER提出的5級分制,德國采用的是7級分制[2]。
3.1.3 惡臭厭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