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太湖重污染湖區和水源地水質概況及藻毒素污染環境風險

2019-09-17 11:07:02姜錦林周軍英劉仁彬單正軍王曉蓉
生態毒理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污染

姜錦林,周軍英,劉仁彬,2,單正軍,王曉蓉

1. 國家環境保護農藥環境評價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南京 210042 2. 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 210009 3.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南京 210023

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水污染防治任務繁重艱巨。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國務院于2015年4月正式發布“水十條”,明確提出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計劃,以及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深化重點流域污染防治的要求,其中,提出到2020年,太湖、巢湖和滇池富營養化水平需有所好轉。因此,加強對太湖流域,尤其是太湖重點湖區和水源地重點污染物的調查研究十分重要。

自2007年太湖水危機事件發生以來,國家和江蘇省相繼編制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和《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同時,太湖流域各地市也根據以上政策的部署,結合自身流域的特點積極開展了污染的藍藻巡檢和綜合治理工作,連續5年實現國務院提出的“兩個確保”的目標,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流域生態環境總體呈現出水質持續改善、污染穩定下降、生態逐步恢復的良好局面。但是太湖治理絕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當前太湖水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雖然近幾年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初步改善,但太湖藻型生境條件還沒有根本改變,一旦外部條件適宜,太湖仍會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甚至發生湖泛。治理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確保湖體水質穩定達標,尤其要確保飲用水源安全。藻毒素作為太湖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的重要特征污染物,其在太湖水體中的濃度監測、時空分布和影響因素等在近些年的太湖治理工作中沒有得到重視,尤其是其經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相關治理對策研究較少,相關研究亟需開展。

1 太湖及其水污染概況(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Lake Taihu and its water pollution)

1.1 太湖背景資料

太湖流域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北抵長江,東臨東海,南濱錢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區為界。流域面積約3.69萬km2,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3省1市。據2014年太湖流域水資源公報統計,2014年太湖流域總人口5 99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4%;GDP 63 055億元,占全國GDP的9.9%;人均GDP 10.4萬元,是全國人均GDP的2.2倍。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地處亞熱帶,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太湖湖泊面積2 427.8 km2,水域面積為2 338.1 km2,湖岸線全長393.2 km。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余條。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m3,蓄水量為44億m3。

太湖流域地區雖然水資源相對豐沛,但由于經濟發展較早,積聚了大量人口、工業高度集中、農業十分發達,區域水環境往往難以承受巨大的環境壓力。目前的水質狀況雖有局部改善,但不容樂觀,河湖富營養化狀況非常嚴重,同時太湖流域也存在許多重要的水源地,實施流域保護以滿足太湖流域內供水、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湖近30年水質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水質指標數據來源于江蘇省環保廳環境狀況年度公報。從“七五”開始到“十三五”的近30年期間,總氮一直呈現高位波動,“十一五”以來有所下降,但一直處于劣Ⅴ類;而總磷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急劇上升,“九五”之后呈波段式下降趨勢。太湖富營養化指數在“八五”末期從輕度轉變為中度富營養化,一直持續到“十一五”中期,自2009年起已下降至輕度富營養化水平。由此可見,近幾年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已得到初步扭轉,但需要明確的是太湖藻型生境條件還沒有根本改變,一旦外部條件適宜,太湖仍會出現較大面積藍藻聚集,甚至發生湖泛。還需注意的是,近年來太湖水污染及藍藻監測預警工作的監測項目基本集中在水溫、透明度、pH、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葉綠素a和藻類密度等。而對于富營養污染和藍藻水華的特征污染物,即不同類型的藻毒素含量的監測均不涉及,個別監測點位的數據還僅來源于一些科研項目的開展,相關數據的缺乏使得管理部門對藍藻水華的生態和健康危害缺乏深刻認識。太湖西部和北部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存在水華,即便是在冬季或者非水華期,也不能忽視微囊藻產毒能力的影響,Li等[1]對太湖南泉水域2009年5月至12月產毒微囊藻的環境豐度及其微囊藻毒素-LR產毒能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太湖南泉水域全年大部分時間存在水華,產毒微囊藻為其優勢藻,產毒微囊藻的環境豐度及其微囊藻毒素-LR產毒能力的動態變化和水溫密切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產毒微囊藻產毒能力顯著增強,這提示在水華和非水華期內對藍藻毒素的防治都應予以重視。

圖1 太湖近30年水質變化趨勢圖Fig. 1 Tendency chart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 Taihu in recent 30 years

一直以來,太湖流域的西部和西北部片區都是太湖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入湖水量占太湖總入湖水量的70.9%,V類和劣V類入湖河流主要分布在這一區域,日趨嚴重的富營養化問題已經嚴重地制約這些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西北部的竺山湖、梅梁灣和五里湖等湖灣,水質基本都劣于V類。由于污染,近30年來生物的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太湖的大型水生植物類群退化,浮游植物種群數量不斷減少,浮游動物單位個數也不斷下降,底棲動物種類明顯下降,而耐污的浮游和底棲動物種類數量呈逐漸增加趨勢。在太湖的西部,河道污染物輸入是太湖主要的外源污染,是流域點源、非點源污染的綜合表現。基本上太湖流域15條主要入湖河流的污染負荷能占太湖入湖污染總負荷的80%以上,這些河流的入湖口絕大多數位于太湖西部和偏西北部。因此,保障西部湖區的水環境安全和水環境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太湖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分布和常規水質現狀

太湖流域經過多年的開發和治理,尤其是2007年以后,流域內各省市根據《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太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以及《太湖流域綜合規劃》等規劃,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流域飲用水水源地布局,初步形成了以長江、太湖一太浦河一黃浦江、山丘區水庫及東苕溪為主,多源互補、互備的流域供水水源總體格局,提高了以太湖、長江和太浦河等優質水源作為取水水源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供水比重。其中,太湖湖庫型水源地主要包括貢湖水源地、太湖金墅港水源地、太湖漁洋山水源地和太湖廟港水源地等。具體飲用水源地分布和水廠情況如表1所示,近2年太湖飲用水源地水質常規指標達標情況如表2所示。

1.3 太湖藻毒素污染現狀

太湖水華特征污染物為微囊藻毒素(MCs),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水體中藻類的生長和死亡均可引起藻毒素的釋放,其中最常見的毒素為微囊藻毒素-LR(MC-LR)和微囊藻毒素-RR(MC-RR)。MC-LR作為迄今已發現的最強的促肝癌劑,主要作用于肝臟的肝細胞和肝巨噬細胞,較低劑量就可導致肝臟損傷[2-5]。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江蘇海門、廣西福綏等地原發性肝癌的高發均與飲用水中MC-LR有密切關系;飲用水中MCs污染與漁民肝臟血清酶的增高可能存在正相關。還有研究表明,太湖地區飲用水中MCs污染與小學生肝功能損傷之間具有正相關性[5-7]。太湖作為環太湖城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了解其水體中MCs的污染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周偉杰等[7]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期間,檢測無錫、蘇州和湖州三城市水源水及出廠水中MC-LR的含量,結果顯示,水源水中MC-LR的濃度為(0.0739±0.0588) μg·L-1,檢出率為60.0%(72/120),均顯著高于出廠水的(0.0459±0.0437) μg·L-1和28.8%(45/156)。水源水和出廠水中MC-LR含量的高峰均出現在10月份前后。無錫市水源水中MC-LR的含量和檢出率均最高,其次是蘇州市,湖州市最低,但三城市出廠水中MC-LR的含量均未超標。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監測表明,自2005年以來,太湖貢湖灣每年有大面積藍藻水華覆蓋,尤其是2007年以后發生水華的頻率明顯增加。2009年7、8月在貢湖灣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2009年在貢湖灣研究區域內測得總磷(TP)最高達0.269 mg·L-1,水華暴發時的Chl a最高達703.04 μg·L-1。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水源地水柱中溶解態微囊藻毒素濃度范圍為ND~0.554 μg·L-1[8]。本研究團隊從2015年開始,定期監測太湖中竺山湖南、竺山湖中、百瀆港、椒山和雅浦港等特定點位的溶解性總MCs濃度,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竺山湖和西部湖區椒山點位溶解性總MCs含量相對較高。

2 藻毒素時空分布特征、環境影響因子及其遷移轉化研究進展(Research progress o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lgal toxins, and its environmental factors)

太湖屬于大型淺水湖泊,藍藻水華發生受一系列因素影響,如溫度、日光、水體擾動、pH值和水體氮磷濃度等[9]。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和藍藻發生之間的關系并沒有被清楚認識。王經結等[10]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對太湖水體中溶解態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濃度進行檢測,結果表明,MCs表底層濃度基本一致,在一天之內的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冬季MCs濃度較高;位于竺山灣和西部沿岸地區的2個點的MCs濃度在一年之中變動較大;MC-LR濃度一般大于MC-RR,但在8、9兩月出現相反的結果;水中溶解性MCs與總氮呈顯著正相關,與總磷無顯著相關性;在藍藻暴發期,MC-LR與總氮、總磷、懸浮固體(SS)、總有機碳和藍藻生物量呈顯著正相關。魏代春等[11]于2013年6—10月間分析水體中3種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與總氮、總磷、Chl-a和高錳酸鹽指數等富營養指標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太湖MCs污染較嚴重,其濃度的空間分布特征為:梅梁灣>貢湖、西部沿岸區>湖心區>胥湖區、南部湖區,并以MC-LR濃度最高;MC-LR、MC-RR、MC-YR及MCs均與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Chl-a呈顯著正相關;結合飲用水中MC-LR和MCs的標準限值分析得出,太湖Chl-a的閾值是12.26 mg·m-3。為評估太湖營養率和營養限制的關系,Ma等[12]研究了太湖近無錫處常量營養元素富集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長率的影響,發現同時添加N和P比單獨添加N或P使浮游植物生長率更高,且N為試驗期間太湖浮游植物生長的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當TN∶TP≤18.9~56.7時,N為限制性因子;而當TN∶TP>18.9~56.7時,P為浮游植物生長限制性因子。

表1 太湖飲用水源地分布情況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Lake Taihu

表2 2014年和2015年太湖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情況Table 2 Water quality of Lake Taihu drinking water source in 2014 and 2015

表3 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太湖特定點位溶解性總藻毒素(MCs)濃度(μg·L-1)監測情況Table 3 The concentration (μg·L-1) of total soluble microcystins (MCs) at specific sites in Lake Taihu in 2015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16

注:a,2015年12個月的數值以平均值±標準偏差形式表示。

Note: a, the annual average of 2015 expresses as the mean value ± standard deviation.

太湖中宇宙研究表明,由風力帶來的水力擾動(turbulence)對太湖產毒微囊藻競爭優勢和產MCs能力有顯著影響,可能增加水體MCs暴露風險。在擾動條件下,水體總毒素濃度和胞外溶解性毒素含量顯著增加,比平靜水體相關毒素濃度增加3~4倍。并且短期的擾動有利于產毒微囊藻種群增長,生物量的累積同時也增加了MCs的積累。更甚者,強力的擾動增加微囊藻團體的機械損傷,增加了細胞裂解,導致更多的胞內毒素泄露[13]。

前期研究表明,太湖所有產MCs藻基因型全部屬于微囊藻(Microcystis),水華期間產毒微囊藻基因型比非水華期間更加多樣化[14]。李大命等[15]應用熒光定量PCR對冬季太湖不同湖區底泥表面有毒微囊藻和總微囊藻種群豐度進行調查,并基于PCR-DGGE技術對底泥中有毒微囊藻群落結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微囊藻在太湖底泥表面分布廣泛,所有采樣點都檢測到有毒微囊藻存在,冬季太湖不同湖區表層底泥中有毒微囊藻群落結構相似性較高,綜合分析定量PCR結果和底泥中葉綠素a和藻藍素濃度的測定結果,發現2010年冬季太湖藍藻越冬主要集中在梅梁灣、竺山灣、貢湖灣和湖心。

MCs的一個重要環境歸趨與沉積物密切相關[16],研究發現,當MCs可以結合在沉積物顆粒表面的特定位點時,發生吸附行為。沉積物的MCs吸附能力已有不少研究報道,至少約7%~10%的MCs可被水中的懸浮顆粒物吸附[17]。沉積物對MCs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毒行為對于太湖這樣典型的淺水型湖泊非常有意義,因為存在天然的強湖水-沉積物交互行為。但是太湖沉積物對溶解性MCs去除的具體貢獻值和影響因素,至今尚未明確。其中還牽涉到沉積物中微生物對藻毒素的降解,過程非常復雜。

天然水體中,MCs的另一個重要降解途徑為生物降解[18],湖水中藻毒素的細菌降解已被眾多研究學者報道,同時,多株具備藻毒素降解能力的細菌已從太湖水體、沉積物等多種環境介質中分離獲得。強化毒素降解能力工程菌的篩選,是未來降低湖泊水體藻毒素生態風險的一條可行措施,但目前相關研究還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尚未獲得工程應用。

3 藻毒素健康風險研究進展(Research progress on health risk of algal toxin)

3.1 藻毒素飲用水安全性評估

飲用水是供給居民生活的用水,是水資源的一種;水源地的作用是涵養與供給水源,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陸域,是水依托的生態環境。飲用水水源地的范圍一般較小,其功能主要是提供飲用用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很多水環境問題,水環境問題制約部分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其中飲用水水源地水安全問題在水環境問題中尤為突出。對水源地做出合理的風險評估有利于水源地的保護,有利于水源地的管理。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選取15個指標組成指標體系(Indexing System),其中包括7個飲用水源狀況(condition)指標,8個生態系統脆弱性(vulnerabihty)指標,對流域內飲用水源的風險進行總體評價。國內已有水源地安全相關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水量、水質和生態三個方面。目前太湖飲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安全性評估開展較少,幾個水源地均有藻毒素檢出,但經過自來水廠常規處理(曝氣、過濾和加氯殺菌等)后,能去除約80%的溶解性毒素。但低濃度藻毒素長期暴露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尚未清楚認識,加之當前太湖水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大力開展太湖典型水源地藻毒素含量的水環境安全評估,意義重大。

3.2 藻毒素的水生生物累積風險

在有毒藍藻出現的水體中,MCs在水生生物體內的累積,特別是在魚體內各種器官(組織)中的分布與累積及其季節變化特征,直接關系到人類的食品安全。在太湖流域,淡水水產品占日常食物消費總量較大,且有毒藍藻水華頻繁發生,因此,水產品的MCs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5]。Zhang等[19]在2005年6月至11月期間于太湖梅梁灣捕獲了分屬不同營養級的6種魚類,研究了其不同組織器官中MCs的含量,發現MCs (MC-RR+MC-YR+MC-LR)在魚體肝臟和腸道中的含量從高到低排序為:濾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肌肉中含量排序為:雜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其中,鯉魚肌肉中的MCs含量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0.04 μg MC-LR·kg-1BW的每日可耐受攝入量(TDI)限值。

Chen等[20]于2005年8月測定了太湖藍藻水華湖區獲得的多種脊椎生物(魚、龜、野鴨和水鳥)中MCs的累積情況,濾食性魚類白鰱腸道中MCs含量達到了235 μg·g-1DW,但其他生物腸道中MCs含量均未超過0.1 μg·g-1DW。鯽魚肝臟中檢測出最高的MCs含量(150 μg·g-1DW),其次是白鰱和翹嘴鲌,鯉魚中最低(3 μg·g-1DW)。龜、野鴨和水鳥肝臟中MCs濃度為18~30 μg·g-1DW。值得注意的是,夜鷺和綠頭鴨性腺、鳥蛋蛋黃和蛋白中檢測出了較高濃度的MCs,顯示出MCs對水鳥和野鴨胚胎的潛在毒性。

軟體動物(蚌、螺)是重要的底棲動物,主要攝食水體中懸浮的或基質表面附著的藻類,因而,在發生有毒藍藻水華的水體中,容易攝取和累積MCs。軟體動物是底棲動物食性魚類(如鯉魚、青魚等)的餌料,MCs可通過食物鏈傳遞給魚類。在太湖流域,螺、蚌類和魚類被廣泛食用,因此,軟體動物MCs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此外,含MCs的軟體動物還可被鳥類食用而危及生態安全。2003年和2004年對太湖梅梁灣中4種淡水蚌(背角無齒蚌、背瘤麗蚌、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體內各種器官的3種MCs(MC-LR、MC-YR和MC-RR)的季節變化特征研究后發現,所有蚌體內各器官中的MCs含量的季節變化很大,而肝胰腺和腸道中MCs含量均在7、8月份出現明顯的高峰值。在分析的28個蚌足樣品中,有15個(54%)超過WHO建議的TDI值(每日0.04 μg MC-LR·kg-1BW),表明了太湖藍藻水華區軟體動物食用風險不容忽視。值得慶幸的是,由于MCs的親水性很強,暫未發現MCs在水生態系統中有生物放大作用。

3.3 藻毒素在農作物中的累積風險

近年來,富營養化湖區經常將含藍藻水華的水用于農業灌溉,而且藍藻資源化還田行為也日益增多,1995年Kós等[21]首次報道MC-LR及藍藻粗提物能夠抑制薺菜幼苗的生長,因此,藍藻毒素對作物的危害及其健康風險開始引起研究者的興趣,但是從已有的研究報道來看,不同作物對微MCs的耐受度和響應情況并不一致,還沒有研究報道對此給出明確的解釋[22],鑒于此,針對MCs在農作物中的累積及其毒性效應和健康風險的研究,能為農業生產中尋找合理的應對措施提供理論支持,以保證農產品安全。

我國的滇池、巢湖和太湖等地區,由于湖泊富營養化嚴重,會有大量的MCs隨著農業灌溉用水進入農田。目前已有學者對水稻、菠菜、萵苣、油菜和白菜等在MCs暴露下的相關毒理效應進行了初步研究[22-27],但對毒性機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且劑量效應關系的研究結果有時也有出入。大部分研究多關注MCs暴露下毒素在植物組織中的累積以及對植物的營養生長和光合作用的毒性效應和機理,如MCs暴露導致葉綠素含量下降、Chl a/Chl b比值改變、葉綠體超微結構受到一定損傷等[26-27],但對水華頻發區域的藻毒素經農作物對人體造成的健康風險關注不夠。

3.4 藻毒素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除了在水產品中累積,MCs還具有其他人體暴露途徑。有研究表明,在經常接觸藍藻水華的35位巢湖漁民血清中檢測到MCs,平均濃度0.39 ng·mL-1,相當于巴西血透析事件死亡病人的1/87,其日攝入量為2.2~3.9 μg MC-LR equivalent,可見MCs污染已不容小覷[3]。目前,研究較少涉及MCs對太湖流域人群健康的風險評價,已有的研究結果差異也較大,鑒于目前太湖MCs的污染情況,科學評估太湖水源地MCs的健康風險已迫在眉睫。

有研究發現,相同MCs劑量下,水華浮沫中提取的物質比MCs標準品的毒性更強,一般認為這是由于混合提取物中有協助MCs進入生物體的物質,增強了MCs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僅通過MCs標準品得出的毒性評估結果往往低于實際的暴露情景。1998年,WHO采納了Fawell等的實驗結果,他們進行了為期13周的小白鼠MC-LR毒性試驗,得出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為40 μg·kg-1,TDI為0.04 μg MC-LR·kg-1BW,飲用水中MC-LR質量濃度指導值為1 μg·L-1[9]。而利用該評估模型對NOAEL進行推導的過程中,只考察了肝的病理變化以及相關酶的活性,僅適用于肝的慢性損傷及癌前病變,并未涉及其他器官。而許多研究都證明MCs對腎臟、心臟、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等有損傷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全面研究MCs對人體的毒性效應,以得出MCs真實的安全劑量。

4 太湖重污染湖區和飲用水源地主要環境風險問題(Major environmental risks in heavily polluted lake area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of Lake Taihu)

(1)富營養化形勢嚴峻,水質仍需進一步改善。目前,太湖水源地水質普遍呈現富營養化,藍藻時有暴發。貢湖水源地的營養鹽濃度(主要指總磷、總氮)仍偏高,只要溫度、水流和光照等生境條件適宜,藍藻依舊可能暴發,這一現象即使在采取非常嚴格的治理措施的情況下,仍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金墅港水源地、漁洋山水源地總氮濃度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1.0 mg·L-1)。太湖V類和劣V類入湖河流主要分布在太湖西部區域,日趨嚴重的富營養化問題已經嚴重制約這些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竺山湖等地,水質基本都劣于V類。

(2)太湖水污染及藍藻預警監測注重常規水質指標,而對于富營養污染和藍藻水華的特征污染物藻毒素的含量缺乏持續性暴露評估,也缺乏復雜介質中痕量藻毒素的定性定量測定技術。日常巡檢監測項目基本集中在水溫、透明度、pH、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葉綠素a和藻類密度等,對不同類型的藻毒素含量的監測嚴重不足,個別監測點位的數據還僅來源于一些科研項目的開展,監管的缺乏使得管理部門對藍藻水華的生態和健康危害的評估缺乏基礎數據。

(3)缺乏對太湖藍藻水華主要衍生污染物的形成機理、影響因子和遷移轉化規律的研究。對太湖重污染區域和水源地,迫切需要開展水體藻毒素的污染程度、分布特征和環境過程的研究。結合常規水質指標監測,分析其產生和變化與各種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揭示太湖重點區域藻毒素分布的時空差異性原因。

(4)對太湖水源地藻毒素的水環境安全仍缺乏有效評估,需要開展水源地水質安全和人類健康風險評價。太湖有毒藍藻水華仍頻繁發生,雖然,目前對水華藍藻的藻毒素研究較多,但對水質安全的威脅認識不足。漁產品中的MCs含量普遍較高甚至很高,其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產毒藍藻及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MCs在水生動物體內的累積及食用風險急需評估,此外,嚴重富營養化區域農作方式導致藻毒素在糧食作物中殘留,由此造成的人類健康風險也不容忽視。

(5)飲用水源地突發水華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多部門聯動和上下城市間的信息溝通也有待加強。管理和監測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水華主要衍生污染物的監測和快速有效處置,保證飲用水安全。建立完善的藍藻水華預警體系與專家決策支持,提升應急能力,采取有效的藍藻消減工程措施均是太湖水源地取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歡
污染
河流被污染了嗎?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可以喝的塑料:污染解決之道?
飲用水污染 誰之過?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15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P265GH低合金鋼在模擬污染大氣環境中的腐蝕行為
污染防治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www.亚洲国产|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yxsp|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韩免费成人|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9啪在线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欧美色丁香|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日韩综合网|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伊人色天堂| 四虎亚洲精品|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福利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91青青视频| 操国产美女|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www.av男人.com| 91视频首页|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