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群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需要多方配合,并編制一系列的政策,為留守兒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提供便利,以保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其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成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036-01
父母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更何談其心理健康教育,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導致心理障礙的出現,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人際關系緊張、遇事容易沖動、厭學,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自卑,遇事容易自責等心理問題突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一)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以說教的方式進行,雖然現在有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教材內容大部分只適合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心理團輔活動所需的材料設備沒辦法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通常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可以了。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忽視了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會誤以為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只是金錢關系,親子之間的關系逐漸淡漠。
(二)農村學校幾乎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甚至有些農村學校沒有心理老師,也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更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孩子們可以通過板報上或者墻畫上的心理健康小知識,了解自己的內心,指引他們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等。當他們在遇到心理困惑時,能夠引導他們有效合理地解決,不會因為不好意思求助而不知所措。
(三)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教育事業發生改革,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建設。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創建人,若是出現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導致性格怪異、孤僻,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
留守兒童往往比較多愁善感與敏感,這也就造成他們成年后,更容易出現自閉、抑郁等,嚴重影響個人的發展。親情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對父母不理解,怨恨父母,嚴重時甚至是仇恨父母,再加上留守兒童與父母間的交流溝通較少,情感交流就更少了。兒童時期養成的行為習慣與性格深受周圍親近之人的影響,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陪伴,也就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也就無法引導留守兒童的思想變化與行為習慣,也就導致留守兒童極度缺乏主見和安全感。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老師可利用游戲獲取留守兒童的信任,讓游戲成為溝通交流的橋梁,以構建友誼,逐漸消除留守兒童的消極心理,再結合書法繪畫展覽、文藝表演等形式增加留守兒童自信心,從而改善留守兒童的人際交流能力。農村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處于薄弱地位,因而整個社會需重視農村教育,以彌補農村教育中的不足,特別是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以保證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讓留守兒童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教育資源,切實解決農村家庭遇到的困難,一切為了留守兒童著想與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責所在,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需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不僅需要學校與家庭配合,而且還需要政府提供保障,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保障農村兒童的健康成長。
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一)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歸屬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色是將有共同興趣愛好、共同觀念的學生自發地組織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才華以及為他人提供服務的一個平臺。社團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鍛煉他們為人處事的能力,還有利于他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在社團中獲取認同感和成就感,同時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更好地融入集體中,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二)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方便農村孩子就近入學和留守兒童照護。這表明農村寄宿學校有了校舍建設的資金保障,那么如何建設校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有更好的幫助呢?首先,保證宿舍有洗澡的熱水供應,并建造充足的洗澡間。寄宿的學生大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讓高年級的孩子幫忙。定期給孩子的洗澡間和宿舍進行清潔和消毒,確保孩子處于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
只有深入到學生家庭,在生活上予以關心照顧,促成有效交流,才能獲取學生更多的情況,還能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只有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上傾注了更多的關心和愛,才能對學生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莉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進展[J].校園心理,2017.
[2]陳曙,王京瓊.體育參與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