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慕齊 王宇凡 康淯涵 王蕊
摘 要: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車本位”的交通理念使得原本城市人性化空間的地位逐漸被車性化空間所取代。文章以慢行系統空間景觀為主導,通過問卷分析、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城市的地理、人文、交通等因素,對大連市東港的慢行系統空間環境進行設計研究。
關鍵詞:慢行空間;慢行景觀;空間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18年大連民族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812026359) 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2016年8月2日《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范》北京市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其中明確提出了在城市的道路上必須設置慢行道[1],旨在平衡各種出行方式路權。規范被提出以后,綠色交通的路權如何保障以及以人為本原則如何強化等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慢行系統的定義
“慢行”,指的是時速在15公里/小時以下的近距離出行交通方式。慢行空間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交通通勤空間,它分為兩種通勤方式,即步行加公交的通行方式和自行車加公交的通行方式,其主要的目標是為了做到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的無縫對接;第二類是游憩交通空間,其包括購物、娛樂、交往、運動、休閑這五個功能,將城市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相結合,是增強城市活力的休閑空間。
(二)景觀與慢行系統的聯系
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更是城市環境、城市景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城市慢行景觀系統的建設應融入城市,適應城市,體現城市獨特魅力,提高城市活力,讓市民生活在更加舒適、安全、便捷的環境中。良好的街道空間更容易讓人對一個城市產生美好的印象,是人們認識城市的重要媒介。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城市街道景觀是在街道上除圍合室內空間以外的所有景觀室外形態,如公園、廣場、庭園等綠地空間,同時還是城市的重要組成空間,用來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從環境構成角度來說,景觀是人和自然親密接觸、社會交往的活動場所。[2]優美舒適、干凈整潔的城市街道景觀,能緩解人的負面情緒,給人帶來良好的心情。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一個城市歷史傳承、文化底蘊通過街道景觀可以更好地體現。城市中街道景觀所展現出的歷史文化風貌,不僅是傳承文化的途徑,更是城市文化魅力的媒介。通過城市街道空間,居民、游客能夠更加切身地認識城市、了解城市。
三、研究內容及結果分析
(一)調研的內容與方法
本文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連慢行空間景觀系統進行調研,為了使問卷調研具有代表性,我們分別選取了不同性別、年齡的行人進行對城市慢行空間景觀系統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從調研的結果分析現階段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問題,同時查找相關文獻和案例,汲取其優秀之處運用在設計之中。
(二)調研問卷分析
一共發放問卷200份,185份為有效問卷,無效問卷15份(大多第一次來到大連,對大連不熟悉)。在調研的人選上,我們主要選擇的是30歲至50歲之間的人群,這類人群在大連生活多年,對于大連的各個方面都有所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
(三)問卷總結
在步道的調研上,現階段大連的慢行景觀空間存在著數量少、被占用、休憩設施不完善、景觀不優美、設計不合理、不能領略本地風情、通用設計缺失等問題。在自行車道的問題上,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城市交通對于自行車道的規劃存在缺失,山地丘陵的地形也限制了自行車交通的發展[3]。但騎行不僅是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更是一種健康的運動方式,在騎行的意愿調查上,多數的居民提出了希望騎行的愿望。
(四)案例分析
舊金山“好街計劃”對我國街道空間改造具有重要啟示。舊金山“好街計劃”是改善全市街道空間的整體指導方針,旨在平衡所有市民的需要,特別注重對行人環境的營造以及滿足休閑、生態和社會的需要。項目落實后,舊金山街道空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激活街道空間、保障居民安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為保證設計的整體性,創造獨特統一的街道空間,堅持行人優先原則,營造良好行人環境,在人車共享的窄小的街道,臨時或永久關閉車輛通行,保證行人安全;提升街道空間使用率,激發空間活力。提高行人安全,加強管理。
四、應用設計
(一)選址分析
東港地區以建設中的東港商務區為核心,區域范圍是自中山廣場東北方向起的城市黃金區域[4]。該區域主要包括大連人民路沿線的中心商務區,以及大連的東部沿海地區,地形平坦開闊,自然資源豐富。規劃設計有港口服務區、總部辦公區、金融商貿區、文化娛樂區、商業服務區、濱海服務區和高檔住宅區。
(二)環境現狀分析
大連東港地區自2010年開始建設,截止到目前未建設地較多,居民區較多,但入住率較低,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備,除景點和購物中心外,人流車流較少。東港地區總規劃用地面積5.97平方公里,整個沿海景觀帶約5.5公里長,設置的景點和地鐵站點、購物中心等人流量巨大的節點距離過遠,地區缺乏活力和緊密性。
(三)設計思路
現代:由于東港在規劃時的定位是商業區,其現代感強烈,周邊的建筑風格也都現代感十足,故慢行空間的設計中,也應適應周邊環境,與東港商務區現代化的風格相融合。
連結:因區域重要節點位置分散,缺乏連結性,怎樣將街道空間與商業空間緊密相連,成為設計中重點解決的部分。
活力:東港商務區自建設以來,不到10年的時間,除景點和購物中心外,人流車流較少,在本次設計中,如何吸引人流也成為重要的解決目標,設計致力于打造出現代感強烈的活力濱海慢行空間景觀系統。
(四)方案設計
1.增加連結性
對東港商務的區人流量以及各節點之間的距離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人流量眾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的站點、文化、商業、居住中心處,地鐵站距濱海景點和商業休閑區較遠,濱海景區全程過長,游客無法全部游覽。
各節點之間的距離超過步行的舒適距離,故引進騎行系統進行連結,秉承服務最大化的原則,將騎行站點設立在人流眾多處。
2.道路的等級劃分
根據道路路寬規劃的限制,對于道路進行分級并劃分類型,針對不同的類型,對道路進行規劃設計。根據道路規劃路寬的限制道路分為四類:
A類道路:路寬40米,主要解決加入騎行道后的道路規劃問題和行人安全問題。
B類和C類道路:路寬15米和20米,這類道路是主要的景點和商業連接點,主要解決人流的導向問題。
D類濱海景觀道:解決如何吸引人流和對接人流的問題。
(1)A類道路的設計
首先加入騎行道路,并將騎行道路與人行車行利用景觀帶進行劃分。由于道路過寬、車流量不大的原因,車速普遍較快,行人在過馬路的過程中,心理安全感降低。道路的設計中在路口應設置行人安全島,將景觀與交通相結合,提高通行舒適度。
(2)B、C類道路的設計
這類道路是交通站點通向重要景觀、商業節點的通道,因此在此類道路的設計上,應起到引導行人方向的作用。加入騎行道的同時在鋪裝上,臨街人行道設置豎向的地鋪,引導人行方向。臨近商鋪設置橫向紋理地鋪,吸引人流進入商店,增強區域的活力。在標識的設計上,應突出東港商務區的特點,清晰、突出地標識出重要的節點,讓行人能夠更加直接地掌握方向。
(3)濱海景觀道路的設計
海洋是珍貴的自然景觀,濱海道路是主要的景觀節點,在此處的設計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吸引人流以及與商務區的人流輸出與對接。如圖1,此處的設計大量地運用了線性的元素,更加有力地引導人流的方向,不同的線性鋪裝也起著劃分空間的作用。在設計中,采用了四種不同的鋪裝來引導,入口處的橫向鋪裝與馬路對岸的商業區鋪裝相同,橫向的鋪裝能夠引導人們進入這兩個區域,增加區域的活力。同時,利用人的趨同心理,相同的鋪裝也能夠將兩個區域的人流對接、交互。步道的中部設置了大量的休憩設施,同時鋪裝也選擇了點條狀鋪裝,與兩側的線性鋪裝形成了對比,引導行人在此停留休憩。臨近海邊設置了豎向的線性鋪裝,引導行人環海而行。重色的鋪裝在線性的街道中起到強烈的導向作用,引導行人前行的方向。對于騎行者來說,騎行速度較快,視覺的動態性強,這時人的視覺敏感度會大幅度弱化,為了彌補車速對動態景觀敏感度的弱化影響[5],景觀的變化變得尤為重要,重色鋪裝的變化給予騎行者視覺上的節奏和韻律感。
在植物配置的選擇上,主要選擇了三種植物,臨近車道設置銀杏樹,能夠起到降低溫度的作用;臨近中部,休憩設施眾多,配植懸鈴木,其枝條開展,樹冠廣闊,能夠起到遮陽的作用;在臨近海邊的植栽選擇上,選擇白蠟作為樹壇的主要種植樹木,其具有耐鹽堿喜溫濕的特點,濱海種植較為合適,設置在點狀的休憩處,遮陰避陽。
五、結語
在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如何建設綠色可持續、人本主義、友好型的城市的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也被越來越多的接受,慢行系統的建設也逐漸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建設城市慢行系統時,應充分考慮場地的自然形態、人文歷史等因素,結合當地交通、經濟等情況,打造出安全、舒適、友好的城市慢行空間景觀系統。
參考文獻:
[1]史志法.城市慢行系統規劃的“點-線-面”方法探析[J].城鄉規劃(城市地理學術版),2013(3):84-89.
[2]趙新高.城市街道景觀環境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4.
[3]從“車的城”到“人的城”[EB/OL].[2017-08-17].https://www.sohu.com/a/165220951_162758.
[4]張洋.大連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對策探討[J].商品與質量,2012(S3):68.
[5]馮立光,張金偉,江玉林,鄭軍亮.基于動態特性的公路景觀設計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6(6):235-239.
作者單位:
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設計專業
通訊作者:
王蕊,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