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處長江下游太湖之濱的宜興,不但氣候溫和濕潤,物資豐饒,而且文化氛圍濃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興區域文化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對宜興區域文化的形成及精神內涵進行詳細的敘述和剖析,以更好地掌握宜興區域文化精髓,為課題的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宜興區域;宜興區域文化;精神內涵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區域文化對地方高職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影響研究——以宜興市為例”(B-b/2016/03/63);江蘇高校“青藍工程”項目(蘇教師〔2018〕42號)研究成果。
一、從宜興區域到宜興區域文化
宜興古稱荊溪、陽羨,位于長江下游太湖之濱,滬寧杭三角中心。它東瀕太湖,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常州金壇區,北與常州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宜興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市之一,在寧杭沿線城市中具有經濟實力較強、產業集群和創新能力較強、城市建設較強等優勢。縱觀歷史,宜興區域的特色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陽羨貢茶,名揚天下
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其陽羨貢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盧仝的“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道出了陽羨茶在當時的地位和聲望。唐肅宗時,由于陸羽的推薦,“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陽羨茶正式被列為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飲茶的盛行,陽羨茶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普及,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蘇軾“雪芽我為求陽羨”、朱熹“茗峰千仞產靈芽”的詩句中都表達了對陽羨茶的情有獨鐘。如今,以陽羨茶文化為主題,融高科農業產業、生態旅游、文化傳承為一體的陽羨茶生態園(圖1),引領著宜興地方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
(二)多樣特色,并肩前進
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得天獨厚的陶資源、千姿百態的洞穴、一望無際的茶園和挺拔茂密的竹林賦予了宜興“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的稱號。“陶的古都”蘊藏著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洞的世界”勾勒出宜興富有特色的地勢環境,“茶的綠洲”展現著宜興廣闊的城市面貌,“竹的海洋”表征著宜興屹立不倒的城市風范。這些別具一格的特色不僅使得宜興區域形象變得多姿多彩,成為人們旅游度假的理想勝地,而且孕育出的“陶文化、洞穴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也使得宜興區域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圓滿,提升宜興區域的文化品位,進而從外延和內涵上推動宜興區域發展。
(三)紫砂陶產業發達,鑄就輝煌宜興
宜興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為紫砂陶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紫砂陶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聲譽。據宜興市核心紫砂產地丁蜀鎮鎮長介紹,2015年,丁蜀鎮紫砂產業實現產值78億元,帶動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4.5億元,實現旅游總收入7億多元。同時,紫砂產業也極大地帶動了就業。目前丁蜀鎮共有紫砂制作者4萬多人、產業配套人員6萬多人,從業人數占常住人口的43.5%,擁有紫砂專業合作社67個、紫砂企業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作為紫砂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紫砂壺以其圓滿的特性受到了眾多海內外人士的喜愛和贊賞。數據顯示,2016年僅“雙十一”當天,宜興紫砂壺網絡成交量就接近2億元。如此龐大的紫砂產業規模和紫砂壺產品銷售額,放眼于全國也極為罕見。
宜興有著7000多年的制陶史,被譽為中國的陶都。紫砂陶產業的發達,不僅創造了宜興區域快速發展的驕人成績,也造就了聞名遐邇的陶文化。其實,自古以來宜興就是一個文化氣息濃烈的區域,詩人蘇軾、文學家王鏊、書畫家文徵明等著名學者都到過宜興,留下了許多描繪宜興的詩詞和書畫。宜興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在實行科舉考試的年代,宜興共出了4名狀元、10名宰相……當今的宜興更是人才濟濟,有20多位兩院院士、8000多位教授,因此宜興也有“教授之鄉”的美譽。后來,隨著紫砂陶的發展,更多的文化雅士加入到紫砂陶創作的隊伍中,他們自然質樸的生活情趣和平易舒暢的文人情懷不僅推動了紫砂陶的興起和興盛,也為陶文化的形成和傳承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還為區域文化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陶文化已然成為了宜興區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最重要的一大文化分支,它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宜興傳統文化的共同塑造下,在古今往來的民間藝人和文人雅士的薪火相傳下,引領著茶文化、竹文化和洞穴文化的發展,從而展現出一個生機勃發、光彩奪目的宜興區域文化世界。
二、宜興區域文化的精神內涵
(一)宜興區域文化體現天人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精神一方面從宜興人民在處理大自然的態度與思想中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從宜興紫砂藝人的創作中表現出來。宜興人對大自然始終心存敬畏之心,努力保護大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需求。他們充分尊重宜興氣候溫潤、山水相依、地形奇特的特征。正是這樣的態度與思想,鑄就了宜興得天獨厚的陶資源、氣勢宏偉的天然溶洞、一望無際的茶園和挺拔茂密的竹林的美麗環境。在一些官方的網絡論壇上,宜興多次被人們稱贊,“蘇南縣級城市生態環境最好、最宜居的地方,宜興養人等”。2011年宜興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16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這些都足以表明宜興區域自然環境的舒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宜興人與大自然的協調關系。此外,天人合一還體現在宜興手工藝人的創作中。以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展示宜興地方性身份證明的紫砂壺工藝品為例。從紫砂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甚至一些食物的形態,都被作為藝術的對象一一運用至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如樹癭壺、南瓜壺、壽桃壺等,這些作品的名稱清晰地指明了造型的依據。在裝飾紫砂壺時,藝人們同樣遵循自然界物體的固有色,追求自然平樸的藝術效果。如茄段壺、生梨壺、青椒壺等,這些作品的色彩都與生態顏色渾然一體,顯得既平淡無華又生意盎然。可以說,大到自然界中的山水資源,小到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宜興區域的人民始終尊重、順應大自然。資源充沛、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宜興的主要特征。
(二)宜興區域文化滲透著和諧的精神
宜興區域文化滲透著和諧的精神。首先,縱觀歷史,從隋朝時期開始,宜興的行政區劃就跨越了今常州、蘇州、鎮江、無錫等地區,1983年至今隸屬于無錫市。期間,每一次跨越都是不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大遷徙和大融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宜興人民形成了良好的心態。人與自然能和諧發展,人與人也能融洽相處。其次,從地理位置層面上來看,宜興地處江蘇省西南端,蘇浙皖三省交界,滬寧杭三角中心,處于核心位置。從區位發展層面來看,宜興有著整合東西、提高全區經濟水平和休閑旅游的功能。核心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輻射作用使得宜興與周邊城市和諧發展,也造就了宜興人民和諧、包容的價值觀。最后,作為宜興區域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陶文化,也彌漫著濃重的和諧思想。這一和諧思想不僅通過具體的陶藝形態表現出來,還通過陶藝形態中蘊藏的深層意義和內涵表現出來。疏密有致的自然型類壺、線條統一的筋紋型類壺、造型簡潔的幾何型類壺,不但展現出和諧統一的整體形象,也寄予了人們對生活和諧、諸事圓滿的期盼。總之,和諧情景無處不在,和諧精神深入人心,和諧成為宜興區域文化的主旋律。
(三)宜興區域文化體現了創新的精神
宜興人辛勤勞作,腳踏實地,也與時俱進。從歷史上看,無論是膽略過人、帶兵有方的著名將領陳慶之,還是風格多樣、富有特色的南宋詩人蔣捷,無論是追求真理、探究人生的當代畫家徐悲鴻,還是開創中國地理人口學、建立中國地理學會的胡煥庸,他們都是宜興的驕傲,都是靠創新精神支撐、激勵而獲得成功的。他們身上無一不凝聚了鮮活的創新血液,體現了強烈的創新意識。現代社會,隨著物質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愈發重視。而作為國內領先的宜興環保特色園區,利用創新技術開辟了一條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道路,推動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創新與綠色“雙促”、生態與城市“雙修”的前進形式。此外,創新精神還體現在陶文化的傳承模式中。以類似高校人才培養的形式因材施教,代替了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的單一模式,在紫砂陶技藝的傳承上試圖最大程度地發掘每個年輕人自身的特性,激發他們的創作潛能。這種創新的培養模式不僅使紫砂陶藝人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地區手工藝人的別樣風采和精神面貌,也給紫砂陶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和嶄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張穎彬.陽羨茶紫砂壺沖泡法研究[J].中國茶葉,2016(8).
[3]曹君.淺談宜興城市城市形象[J].藝術科技,2017(34).
[4]蘇雁.特色小鎮,關鍵在“特”[N].光明日報,2017-01-24.
[5]張明強.從透支文化積累到市場回歸理性[N].中國文化報,2017-03-18.
[6]徐風.名人筆下的宜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