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鴻雁 于鴻雪 張麗
摘 要: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不僅要有物質支持,更需要文化保障。鄉村文化是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凝聚著鄉村人的希望和寄托,所以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皈依,能夠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精神引領和資源凝聚。針對目前鄉村文化面臨的困境,我們應當多措并舉,找到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文化產業
一、鄉村文化的困境
(一)鄉村文化主體缺失
“中國文化是土地里長出來的,而且一直在土地的封鎖線內徘徊:一方面國家的收入要靠田賦……另一方面農民的收入要靠農產,離開了土地就沒法生存。”[1]而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日益崛起,新興城市的蓬勃發展,這些嚴重沖擊著封閉、落后的鄉村文明,對農民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越來越多的農民喜歡進城打工,甚至定居城市。因為在城市就業機會多,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甚至可以改變身份地位,因此農村出現“空城”現象也是見怪不怪。“村民離土”的后果就是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和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社會特有的現象,從而導致鄉村走向衰落,鄉村文化后繼無人,鄉村文化發展面臨困境。
(二)對文化產業不夠重視
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長期以來,我們更注重農民的物質條件的改善,忽視了農民的文化需求,導致鄉村文化建設跟不上經濟政治建設的腳步,所以鄉村的文化產業也發展較為緩慢。首先,鄉村文化產品單一。農業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呈現。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外觀包裝等應有的服務尚未完全實現。文化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還有待加強,鄉村文化產業的內在價值并沒有完全實現。其次,文化市場還未健全。目前,政府已經在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建設中發揮了各項職能,發揮了引領作用,相比之下,市場發揮的作用卻微乎其微,鄉村文化無論是從內容的創新上,還是服務質量的提升上都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鄉村文化還沒有與生態農業、健康休閑等現代化需求實現有效的融合對接,以文化為主的相關服務行業還沒有被挖掘。最后,文化產業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雖然我國的鄉村文化產業正在上升期,但綜合實力偏低。有的文化產業仍以手工業生產為主,市場占有率不高,分布位置也較為分散,無法形成集約化生產,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無法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導致鄉村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僅僅局限在某一地區。
(三)鄉村文化的價值觀念受損
現代文化及觀念的入侵影響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部分農民的精神信仰發生轉變。在技術迅速發展和鄉村傳統逐漸沒落的背景下,部分農民只追求看得見的、短時的利益,忽略了內心精神世界的建設。其次,在西方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下,部分農民被金錢蒙蔽了雙眼,逐漸忘記了善良寬容、誠信樸實的傳統美德。最后,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受到挑戰。部分農民對成功的定義,對是非對錯、善惡曲直的判斷走向多元化,內在的道德文化基因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消退。
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黨對鄉村文化的絕對領導
首先,要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這不僅僅體現在建設村民活動的文化廣場、加大對體育健身設施投資力度、實現有線電視家家通等等基礎設施工程,更重要的是還要促進鄉村文化的交流傳播,比如舉辦農民喜聞樂見的廣場舞大賽,組織村民觀看公益電影以及鼓勵村民參加本地區的慶典活動,達到豐富農民業余生活的目的,實現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其次,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思想認識上的收獲,比我們在發展上的收獲更有長遠意義。”[2]所以,應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功能,并結合黨中央的工作指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開展鄉村文化理論講座,增強年輕人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使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愿意留在農村,在鄉村振興中大展才華、大施所能。最后,要運用道德的手段,塑造鄉村積極向善的民風。道德作為一種柔和的手段,能夠通過教育感化的方式把社會公德轉化為個人的社會實踐。因此,要深入挖掘鄉村積極向上的故事進行大力宣傳,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先進模范標兵”等表彰大會,向村民傳遞社會正能量,展現民風之善、人文之美,培育淳樸的家風、文明的鄉風。
(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文化振興的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利益,最終目的是要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首先,要增強農民文化主人翁的意識。鄉村文化振興的直接實施主體是廣大農民,享受者也是廣大農民,因此我們要重視農民在鄉村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著重提高農民自身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水準,引導農民當好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的建設者。其次,要發揮德高望重的、有聲望的村民的引領作用。他們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有豐富的鄉村理論知識又非常樂于為家鄉做貢獻,因此要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讓他們為文化振興貢獻一己之力。在鄉賢的人潮隊伍中,要注重發揮民間藝人傳承文化的作用,民間藝人的創作靈感來自于生活體驗,他們對鄉村文化有著更特殊、更深刻的體驗,因此要引領民間藝人創新傳統文化,以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最后,要發揮鄉村文化團體的影響作用。鄉村文化團體是當地人文精神的寫照,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符合大多數農民的口味。農民不僅能感受到文化演出中的美感和愉悅,還會因技能的展示而受到鼓舞。因此,應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當地企業贊助、電臺配合宣傳的多渠道供給體系,激發鄉村文化團體的創造力,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一己之力。
(三)推動鄉村文化轉型
文化活動的目的性具有實踐的向度與理想的向度,因為有著“理想向度”,所以人常常面對有形之物的經驗生活投射出一種反思與批判態度[3]。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都應該去思考“我們應該要什么”,這其中就蘊含了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維度。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會逐漸沉淀為特定的文化形態,即傳統文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構建出人的文化發展之路,所以對待傳統鄉村文化既要傳承經典又要推陳出新。
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對民間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的自信,是更持久、更深遠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質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來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把握,來源于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定信念,來源于對中國道路的自信。文化自覺也是對外來文化的批判肯定,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吸收來源于中國文化海納百川的胸懷,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對其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從這個層面上說,對傳統鄉村文化的反思,通過文化創新轉型,實現中華文化的高度升華。其次,要保護好鄉村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和延續命脈,也是鄉村特有的人文標志。因此,政府要保證充足的資金供給,修復文化遺產;各個部門也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呼吁農民自覺保護文化遺產;擴寬文化遺產的宣傳渠道,以媒體為平臺,以資金為支持,推動鄉村文化“走出去”;掃除影響鄉村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規范鄉村文化市場的監管,健全規章制度,做好鄉村文化的傳承工作。最后,采用多種形式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發揮鄉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優勢,融合鄉村民俗和當地特色產品,可以開發鄉村旅游。鄉村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是以品嘗農家風味、體驗風土民情為核心的新型旅游方式,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體驗到淳樸、清新、天然的田園特色。并且開發鄉村旅游一定程度上能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盡快地實現城鄉一體化。
(四)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作為經濟支撐,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強基固本、添磚加瓦。首先,要促進文化產業的升級。順應經濟一體化的潮流,調整產業經濟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堅持產業和文化雙向發展、相互促進,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特征內涵,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樹立融合創新發展的理念,形成產業文化鏈,實現鄉村文化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從而利用文化吸引外資,構建以文化為主的消費方式,體現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的反作用。其次,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動,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學習借鑒國內外的好做法,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建立鄉村公共圖書館、電影院和具有鄉村文化特色的展覽館,進一步實現城鄉文化的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最后,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引進素質高、技能強的高知識水平人才。鄉村文化的振興僅僅依靠本村人是遠遠不夠的,更需更多外來人才的認同與創新,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想使外來人才扎根本村,以政府為主導的領導班子必須想盡各種措施留住人才,比如分房、提高報酬、給予晉升空間等物質獎勵;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對有特殊貢獻的鄉村人才大力宣傳,提升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工作的自豪感。
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振興鄉村文化不僅能更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訴求,為鄉村經濟振興奠定豐厚的文化基礎,也是在繼承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鄉村文化“走出去”,讓廣大農民群眾樹立鄉村文化自信,實現城鄉文化有效對接,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意義深遠。在現代化浪潮中,鄉村文化如何突破自身瓶頸又處理好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迸發新的活力,實現鄉村文化的瀟灑亮相,是我們當下必須要認真對待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56.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3.
[3]鄒廣文.鄉愁的文化表達[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10.
作者簡介:
于鴻雁,牡丹江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于鴻雪,山東理工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
張麗,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