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雄英 黃聚云
摘 要:在充分掌握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社會治理背景、治理主體、治理手段、治理對象和治理資源等方面,系統梳理和分析當代中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通過對社會治理五個層面的綜述可知,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從多個層面推進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創新社會治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一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協同的社會治理體系;二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抓手,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三是不斷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創新社會治理理念。
關鍵詞:社會治理;問題與挑戰;當代中國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挑戰。如何超前預期風險,構建和創新符合新時代條件下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成為當前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結合新時代我國面臨突出問題、矛盾和風險,總結、歸納學界對當代中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的相關研究,以期更深層次地分析和把握當代中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助益。
一、社會治理的定義
西方學者將治理定義為一種活動管理機制,多元治理主體在不受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化解社會矛盾,為跳出傳統的管理模式,治理被作為政府與人民、公共部門與大眾部門合作、互動的控制體系。治理概念在中國運用的時間較短,早期只是簡單的模仿,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從政府、社會視角來解讀社會治理,目標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都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但更多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性,社會矛盾的化解需要政府與多元社會治理主體的合作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
二、當代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 治理背景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中說到“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那么,是什么阻礙了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發展呢?
(1)中國社會正面臨轉型挑戰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在不斷的轉型、進步,同時也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提出中國的進步不僅進步和代價反差鮮明,而且社會代價與社會問題都帶有深刻的中國印記。轉型期的中國表現為極端性和兩重性,特征十分鮮明,時代要求每個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轉型。
(2)面臨三大“陷阱”困局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抓住餡餅,避開陷阱顯得尤其重要。社會學中最常提到三大陷阱:“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從外表來看它們似乎都是餡餅,其實不然。從國際通行標準來看,中國已經步入了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轉型期的中國掉進三大陷阱的機率很大,如何實現跨越,有效規避陷阱成了是社會討論的熱點。
(3)風險社會沖擊
互聯網的出現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一張無形的“漁網”將整個地球團團圍住,風險社會的特點是全球性和廣泛性,只要你在“漁網”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無處不在。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式的社會治理模式是否能有效預防這種全球化的人為風險是社會轉型期的關鍵。
(二) 治理主體層面
權力與權利是有效治理的關鍵。部分管理者強勢掌權與獲權使得治理之路充滿荊棘。長此以往整個社會出現思維定勢,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并沒有提高,相反卻出現了職能界定模糊等新問題。
(1)治理主體單一
傳統的社會治理主體強調以政府為主導,政府在各項事務中擁有絕對主導權。社會治理主體職能的無限擴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國家干預社會治理方式,以政府意志實行社會管控模式;國家主導,全面控制行為方式,掌握治理主動權;政府無限實施權力,卻只是承擔有限的社會責任,導致權力與責任的不匹配。新時期,政府需要應該做到放權、搞活治理的模式,讓多元的社會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
(2)治理主體職能界定模糊
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新時代條件下的新要求。當下治理主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有一個通病,各治理主體職能界定模糊,定位不清晰,在處理社會問題時出現“缺位”和“越位”現象。不同的職能部門在權責的界定上又常常是條塊分割的狀態,出現“信息孤島”和“信息打架”并存的亂象,“拉美化”現象日益凸顯。治理主體職能明確分工以及有效配合是社會治理模式轉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3)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度不高
改革40年來多元治理主體從不缺乏,但是,總體上表現出數量少、質量低的特點。由于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措施,這些社會組織在面對復雜社會問題時參與度不高,怕擔責,且多數多社會組織的成立,只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占有組織名頭卻不做事。因此,這部分社會組織的存在也只是空有其名,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多元治理主體參與治理是整個社會大步前進的關鍵一招。
(三)治理手段層面
社會治理需要“齊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我國,整個社會治理的環境十分復雜,治理的手段不具備多樣性以及治理的過程偏民主。多樣的治理方法將會把社會帶入到“法、理、情”的制度中去,做到望、聞、問、切, “對癥下藥”是關鍵。
(1)法律法規不健全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乃社會運行之規矩。從治理現狀來看,傳統的社會管理方法和法規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在新形勢下,各治理主體在參與治理時問題頻發,新的治理模式需要更多的法律條文來做約束,這是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理論研究也是很重要的,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理論研究是治理的根基,如果豐富理論研究能為治理指出明確的方向,那么在治理這條路上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2)管理體制不健全
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 但就整體而言,現代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務性管理、法治化管理、公共管理、責任管理還沒有在完整的意義上出現,社會治理的道路探索中還存在管理方法傳統的問題。新的時代條件,應對不同的問題需要不斷的更新與完善治理體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市場和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
(四)治理對象層面
40年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騰飛的階段,在市場經濟的推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城市發展大踏步向前。城鎮化、城市化與農村的空心化、空巢化形成強烈對比。
(1)快速城鎮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城市,一個集資本、人才、資源于一體的綜合館,發展的背后面臨的問題也不計其數。人口的流動雖然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但給城市帶來的治理負擔亦快要與發展效益持平。城市的污染、社會秩序混亂、人員復雜難管理,還有農村人口流失,出現空心化、空巢化、滯后化等系列問題都是快速城鎮化的遺留問題。
(2)自然資源濫用與短缺
工業社會必將是以消耗資源、惡化環境為代價。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生態環境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生態系統運轉不良,引發系統性風險;二是生態環境惡化引發生態系統功能減弱,產生功能性風險。水資源短缺全國難題,解決這個難題不是簡單的出臺政策就可以,還需要人們一起努力節約用水、保護生態、保護環境。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卻不堪重負。
(3)新技術沖擊現代文明
新技術帶來的新難題,要如何控制?如何治理?治理當前我國食品、藥品以及網絡安全問題必先找到的突破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網絡安全問題主要有:一是大量數據在網絡上匯集,但共享困難,數據碎片化嚴重;二是數據的樣本量大但是不精細,若不仔細篩選或防范,數據的虛假性和真實性將無法控制;三是數據來源渠道有限,大數據里無法體現網民們真正的態度。新技術給社會治理帶來挑戰,沖擊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五)治理資源層面
資源分有形與無形。有形的資源待開采,無形資源被全方位利用。對于我國政府而言,治理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有形資源內部結構分散,運行效率低下。社會治理資源在新時代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不容忽視,不僅需要繼承以往好的治理經驗,對那些過時的治理手段也要大膽去除。
(1)傳統文化治理資源有待發掘
中國社交文化乃治理的無形資源。中國上下文明五千年歷史,傳統文化資源可謂是數不勝數,而最突出的則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強調有禮有節,從對待傳統文化的利用方式看來,儒家的禮治不應該被看做是與法治對立的體系,而是應該將其作為治國理念中與法治互補的必要成分。新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治國理政的思想,一直在創新的社會治理模式以及社會管理精細化等。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有待進一步凝練開發
在風險與挑戰并存的全球時代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凝聚人類文明“中國智慧”的結晶。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是千千萬萬中國同胞用汗水書寫的治理篇章,新時期社會治理模式的更新,需要將這些優秀經驗凝聚到精細化的社會治理中來。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說到:“從總體上來講,我們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不錯的,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還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在整個治理的大環境中所呈現的總體效果還不錯,但是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的治理能力建設問題還十分突出。
三、結語
自十八大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以來,整個社會發展大方向都十分符合中國特色,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但是,在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和對資源的利用等理論層面還有待改進,在方法論層面治理手段的單一性以及對治理對象的復雜性上仍需要不斷完善。面對社會治理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出努力:
第一,建立符合新時代的先進社會治理體系。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正在向精準化邁入。同時新時代先進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從治理到善治的轉化,讓公民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治理的過程中來,優化以往的治理模式,建立全新的社會治理體系。
第二,治理過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整體角度來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籠統來說很寬泛。對于社會治理而言,在政策的落實上確實還需與實踐緊密結合,嚴厲打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作風問題,將政策落實到實處,真正做到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實現治理目標。
第三,最大程度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人類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優秀的治理經驗,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資源。社會的發展總是去粗取精的過程,中國特色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新時代,在創新治理的同時,應該回首看看曾經走過的路,或許答案已經在路上。
中國在百年目標的關鍵節點,黨中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著手解決頻發的社會問題。現如今,社會問題呈現多樣性與新穎性的特點,如何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年頭里,著力解決這些“新”問題是治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曾慶捷.“治理”概念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公共管理中的應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9(03):164-171.
[2] [英]羅伯特·羅茨.新的治理[J].政治研究,1996(154).
[3]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種基礎—服務型社會治理[J].社會工作,2014(01):3-10+150.
基金項目:文章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D-19。
作者簡介:鄧雄英(1992- ),女,漢族,湖北恩施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黃聚云(1975- ),男,河北任縣人,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