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鄧小平重視教育,并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文章就鄧小平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展開論述,依次闡述了優先發展教育的必要性、具體的落實措施、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鄧小平;優先發展教育;教育成就
一、優先發展教育的必要性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充分肯定了這一觀點,并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提高科技水平。發展科學技術,需要人才作支撐,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直接途徑,所以必須重視教育,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1]
此外,鄧小平放眼于國際,時刻關注國外教育發展狀況。他了解到,國外發達國家極其重視教育事業,甚至有些第三世界國家也比我國更加重視教育發展,國內較國外而言對教育投入甚少。因此,要趕超發達國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必須增加教育投入、重視教育發展。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由此闡明了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鄧小平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使新中國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二、鄧小平落實優先發展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教師地位及待遇
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鄧小平充分肯定了教師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強調了教師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教師是教育的主體,要想優先發展教育,首先應該從教師著手,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對此,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并將其付諸于實踐。首先,鄧小平提高了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在全社會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1985年,我國設立“教師節”,規定每年9月10日是教師自己的節日。其次,鄧小平提高了教師的物質待遇,使教師的生活質量得到充分保障。再次,鄧小平不斷完善教師的職稱評選和獎勵制度,使更多優秀教師受到表彰,激發教學熱情,弘揚師德師風。教師地位及物質待遇的提高,吸引了更多優秀青年加入到教師崗位,并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
(二)增加教育投入
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必須不斷擴大學校招生規模,使更多青少年有學可上,使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入學人數的上漲,會導致教師短缺、教學設施不足、書報學刊需求增加。為解決這些教學問題,必須加大資金投入,以經濟作支撐,保證教育的優先發展。鄧小平就指出:“我們非要大力增加科教文衛的費用不可”,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對加大教育投入的堅定信念。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82年,“普及小學教育”被列入新修訂的《憲法》。1986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承擔起義務教育期間學生的學費,為學生的受教育權保駕護航。此外,國家設立助學金,為更多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鄧小平還關注大專院校、重點院校建設,指出應“再拿出一點錢建校舍和宿舍”,從而保障教育事業的順利開展。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教育事業與其他事業有所不同。一批學生的培養,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此,教育是一個長期工作,學生培養周期較長,見效較慢。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必將在未來獲得巨大收益。鄧小平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搞上去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有可能實現。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中國高考已經持續了四十多年,為社會培養出無數優秀人才,這些知識型人才滲透到各行各業,已成為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頂梁柱,為我國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使我國人口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三)提出教學要求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促進教育優先發展,必須擁有一套適合國情的教育理論體系。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正確指導,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首先,鄧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其次,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也是教學內容。再次,鄧小平指出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要堅持“歷史觀教育”,使教學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等。這些思想的提出,為我國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我國教育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優先發展教育取得的成就
1978年,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鄧小平優先發展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
(一)各領域人才輩出
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培養出共產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秉持教育的優先發展,為各行各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使所有適齡兒童接受到基礎教育。各職業技術中學的開辦,為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平臺,并培養出無數優秀的技術工人。本科生研究生的不斷擴招,使高等教育得到普及化,并逐漸大眾化,高學歷人才比重逐漸上升。除此之外,我國設立重點中學、重點大學、985/211高校,我國的教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無數科學家、教育學家、醫學專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以及政治專家誕生,他們在自己的崗位盡職盡責,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教師素質普遍提高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教學質量的好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素質普遍得到提高。首先,教師培養更加系統。我國開辦大批師范類院校,為師范生提供優質教學,并致力于將其培養為合格的教師。其次,教師招聘更加嚴格。統一教職工編制標準,嚴格規范教師招聘,教師上崗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具有資格的人才能應聘教師崗位。再次,教師培訓更加多樣。我國設立“國培計劃”等培訓項目,為偏遠地區的教師提供接受培訓的機會,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教育,從而保證教學質量;開展教學講座與研討會,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我國對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促使教師素質普遍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豐富多樣。目前,在高校教師隊伍中,博士占比逐漸增加;在初高中教師隊伍中,碩士人數持續上漲。更多高學歷者加入到教師隊伍,使教師隊伍不斷納入新人才,不斷增添新力量。
(三)教育法制逐步完善
保障教育優先發展,促使教育順利開展,還必須有法律作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設立并修訂了各教育法案,使中國的教育有法可依、且有法必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有關教育的法律逐步完善,使我國教育法制體系更加健全。無論老師、還是學生,他們的基本權利都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四)教育對外開放程度加深
教育不能閉關自守,必須與國際接軌,與國外合作交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育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也逐漸加深。更多中國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接受國外教育,畢業后選擇回國發展,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祖國奉獻力量;中國的教育也走出國門,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更多國際友人接觸到中國文化;許多國外大學設立中文專業,教授中國語言,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會說中國話;許多國外留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接受中國教育;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互相派遣留學生,增強了合作友誼。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下仍然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論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7.
作者簡介:崔晶(1993.12- ),女,山西晉中人,沈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