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芳 趙宗毅

[摘要] 目的 探討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與連續硬膜外麻醉在經皮腎碎石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12月在該院行經皮腎碎石術治療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60例)和B組(60例),A組采取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B組采取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并比較不同組患者各時刻血糖水平和生命體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B組患者術前和術畢血糖、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麻醉后0.5 h和1 h血糖、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P<0.05)。結論 與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相比,連續性硬膜外麻醉不僅能維持經皮腎碎石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各生命指征穩定,同時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 經皮腎碎石術;糖尿病;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連續硬膜外麻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1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6(b)-0041-02
腎結石是臨床泌尿外科常見的一種結石疾病,隨著大眾生活方式的變化,腎結石發生率也日益增加。由于腎結石質地較硬且體積較大,藥物保守治療療效不盡理想,往往需要選取手術進行治療。經皮腎鏡碎石術是治療腎結石的一種微創術式,然而外科手術會引起正常生理調節功能和代謝出現紊亂,且對麻醉要求較高,所以尋找一種有效麻醉方式顯得非常重要[1]。該研究選取2018年1—12月在該院行經皮腎碎石術治療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與連續硬膜外麻醉在經皮腎碎石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經皮腎碎石術患者選取麻醉方式提供參考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行經皮腎碎石術治療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60例)和B組(60例)。B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為(24~74)歲,平均年齡為(48.3±3.2)歲,糖尿病疾病病程為(2~8)年,平均病程為(4.6±1.3)年,結石平均直徑為(3.2±1.2)cm,手術平均時間為(130.4±20.3)min;A組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范圍為(22~75)歲,平均年齡為(48.1±3.4)歲,糖尿病疾病病程為(2~9)年,平均病程為(4.4±1.5)年,結石平均直徑為(3.0±1.4)cm,手術平均時間為(130.0±20.7)min。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糖尿病診斷均與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相符合,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腎結石。排除標準: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伴有高血壓和凝血功能異常,對麻醉藥物存在禁忌證。
1.3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停止口服降糖藥物,改用胰島素予以血糖調節。A組采取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麻醉前予以苯巴比妥注射液0.1 g和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肌注,予以1.0~2.0 mg/kg丙泊酚注射液、0.05 mg/kg咪達唑侖注射液3.0~5.0 μ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和0.6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予以0.8%~2.0%異氟烷吸入、間斷注射1~2 μg/kg芬太尼麻醉維持,間斷靜脈注射0.1~0.3 mg/kg阿曲庫銨維持肌松。B組采取連續性硬膜外麻醉:患者選取側臥體位,從脊正中入路,T10~T11和L2~L3為穿刺點進行硬膜外穿刺,置入上下管后改為平臥體位,經下管注入8~10 mL鹽酸利多卡因,10 min后予以上管注入5 mL利多卡因,麻醉平面維持在(T6~S1);10 min后翻身,取俯臥體位,注射10 mL羅哌卡因;手術中對于血壓降低者,靜脈推注5~10 mg鹽酸麻黃堿注射液,對于心率降低者靜脈推注0.25~0.50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組患者術前、麻醉后0.5 h、1 h和術畢血糖水平以及生命體征變化。比較不同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不同時刻血糖水平比較
B組患者術前[(9.03±0.90)mmol/L vs (8.99±0.92)mmol/L]和術畢[(8.30±1.12)mmol/L vs (7.35±1.33)mmol/L]血糖水平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41、4.232,P=0.405、 0.000),B組患者麻醉后0.5 h[(8.64±1.64)mmol/L vs ?(6.89±1.32)mmol/L]和1 h[(8.95±0.87)mmol/L vs (8.86±1.09)mmol/L]血糖水平明顯高于A組(t=6.439、0.499,P=0.000、0.309)。
2.2 ?患者不同時刻生命體征比較
B組患者術前和術畢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等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0.5和1 h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B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包括心率下降1例、血壓下降1例,A在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包括心率下降3例、血壓下降3例和躁動不安2例,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33% vs 13.33%)明顯低于A組(P<0.05)。
3 ?討論
經皮腎鏡碎石手術是臨床治療腎結石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對患者具有微創、療效確切和并發癥發生率少等特點。然而即使經皮腎鏡碎石是一種微創手術,但也因考慮手術刺激對麻醉方式和手術效果的影響,特別是對伴有糖尿病患者,因其機體內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神經病變和代謝異常,加上患者對手術耐受性差以及免疫力低等,致使糖尿病患者經皮腎鏡手術風險明顯升高[2]。麻醉方式選取不適宜可能導致患者麻醉期間機體處于失代償狀態,進而提高圍術期并發癥,加重原有病情。目前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與連續性硬膜外麻醉針是經皮腎鏡碎石術中常見的麻醉術式,然而有關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在臨床應用上依然具有爭議。研究報道,經皮腎碎石術較易引起腎蒂和腎臟牽拉反射,同時手術中體位轉變大,所以對平面阻滯要求高[3]。諸多文獻報道,全身麻醉時需充分對骶神經進行阻滯,但連續硬膜外麻醉方式無法實現較寬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不盡理想[4]。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連續硬膜外麻醉具有較高安全性。孫月娥[5]研究發現,硬膜外麻醉在手術中比全身麻醉優勢更為明顯,前者不僅能減輕手術對血糖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能減少手術分析,確保患者生命安全。該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術前和術畢血糖水平、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等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麻醉后0.5 h和1 h血糖水平、收縮壓、舒張壓和心率等均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麻醉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P<0.05)。以上結果與趙宏宇等[1]和舒禮佩[2]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與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相比,連續性硬膜外麻醉不僅能維持經皮腎碎石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各生命指征穩定,同時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趙宏宇,趙天瑤,張宇晴,等.糖尿病患者經皮腎鏡碎石術的麻醉方法與麻醉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31-32.
[2] ?舒禮佩.不同麻醉方法在糖尿病病人經皮腎鏡碎石術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9):25-26.
[3] ?彭棕水,陳佳.瑞芬太尼全麻在經皮腎鏡碎石手術麻醉中的應用[J].藥品評價,2018,15(20):23-25,33.
[4] ?常顯濤.瑞芬太尼全麻在經皮腎鏡碎石術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海峽藥學,2017(8):178-179.
[5] ?孫月娥.不同麻醉方法在糖尿病病人經皮腎鏡碎石術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87.
(收稿日期: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