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要] 目的 分析門冬胰島素應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在該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治療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選取72例,并嚴格按照系統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高于觀察組,且每日胰島素用量、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均長于觀察組,對照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27.78%;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予以妊娠糖尿病患者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指標和減少胰島素用量,縮短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進一步減少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 門冬胰島素;妊娠糖尿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4.25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6(b)-0060-02
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婦在妊娠期間發生或者是首次發生一定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對孕婦或是胎兒均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1]。有研究說明,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療不及時,隨著病情的發展,會致使患者出現尿路感染、羊水增多和胎膜早破等,提高剖宮產幾率,因此,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2]。臨床上常通過對患者采用合理、健康的飲食和適宜的運動來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控制,但并未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仍需給予胰島素治療。為進一步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現該文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該院收治的7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使用門冬胰島素的效果作出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就診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選取72例,并且嚴格按照系統隨機分配原則分為對照組36例,觀察組36例。對照組中最大年齡為40歲,最小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34.65±3.41)歲;懷孕時間最長為39周,最短為28周,平均孕周(32.41±2.34)周;最高體重為75 kg,最低體重為45 kg,平均體重(60.57±5.31)kg。觀察組中最大年齡為41歲,最小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34.24±3.67)歲;懷孕時間最長為40周,最短為28周,平均孕周(32.68±2.57)周;最高體重為76 kg,最低體重為45 kg,平均體重(34.87±3.81)kg。通過對比兩組的年齡、懷孕時間以及體重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已在治療前告知患者及家屬該次研究詳情,已經過同意并自愿簽署同意書;以上患者均已確診為妊娠糖尿病患者[3]。排除對該次研究所使用藥物有過敏現象患者;合并嚴重心、腎、脾等器質性疾病患者;意識不清和精神異?;颊摺?/p>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予以有氧運動和飲食指導,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即在餐前30 min在皮下注射4~6 U/次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國藥準字J20030082),3次/d。觀察組在早晚飯前5 min在皮下注射20~30 U/d門冬胰島素(國藥準字J20100037),2次/d。以上患者在治療3 d后,均對其血糖進行檢測,后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合理調整藥劑量,并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血糖指標;②記錄患者治療后胰島素用量、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③對患者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加以分析。
1.4 ?統計方法
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時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應以(x±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胰島素用量、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對比
對照組每日胰島素用量、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均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出現妊高癥為2例,出現新生兒低血糖為3例,出現剖宮產為3例,出現巨大兒為2例,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27.78%;觀察組出現妊高癥為0例,出現新生兒低血糖為1例,出現剖宮產為1例,出現巨大兒為1例,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0,P=0.03)。
3 ?討論
妊娠糖尿病是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影響產婦健康,不利于胎兒發育,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疾病人群正不斷上升。有研究表明,在我國,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高達5%,且該疾病患者出現高血壓的概率相較于正常人群高2~4倍[4]。隨著胎兒對營養需求的不斷增加,會通過吸收母體中葡萄糖來滿足自身對能量的需求,這就導致患者血漿葡萄糖水平下降。對于已經過合理、健康的飲食和適宜運動,但血糖水平仍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臨床上主要采取皮下注射胰島素來達到治療目的,雖然該治療手段存在用藥不便和增加體重等缺點,確是現今治療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唯一有效手段。此外,該類患者在妊娠中、晚期時,圖內胎盤生乳素、孕酮和雌激素等胰島素水平都會有所上升,降低患者胰島素敏感性,所以對其采取胰島素進行治療是非常必要的[5]。
傳統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由于藥物濃度峰值與餐后高血糖吻合較難,致使對餐后血糖水平控制未達到預期效果,且該藥物對于機體內源性胰島素的分泌不具有影響作用,較易引發患者出現餐前低血糖事件。門冬胰島素屬于胰島素類似物,在對妊娠糖尿病患者注射后5~10 min內,能迅速產生藥效,在用藥后的30 min或是1 h內是的血藥濃度達到峰值,有效減低患者血糖水平[6-7]。該次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較之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臨床上的不斷研究得出,門冬胰島素對患者體內糖代謝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與常規藥物相比,具有見效快,不會增加低血糖事件發生率,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8]。觀察組每日胰島素用量、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27.78%,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為8.33%,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門冬胰島素相較于常規人胰島素,可有效減少胰島素用量和縮短治療時間及血糖達標時間,還可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予以妊娠糖尿病患者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療效,不僅有效降低其血糖指標和減少胰島素用量,還可以縮短治療時間和血糖達標時間,進一步減少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洋,張佳琦,唐淑潔.門冬胰島素與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16(10):1331-1333.
[2] ?張萍,儲金玲.門冬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10):157-158.
[3] ?齊艷紅.門冬胰島素在妊娠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74-75.
[4] ?林創輝,肖紅剛.門冬胰島素聯合地特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35):29-31.
[5] ?張興梅.門冬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8):180-181.
[6] ?門冬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的臨床效果研究[J].藥品評價,2016,13(21):22-24.
[7] ?王艷秋,金岳龍,姚應水,等.門冬胰島素與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Meta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8,23(5):67-72.
[8] ?張菲菲,何英琳,吳映靜,等.門冬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7,41(10):986-987.
(收稿日期: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