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艷
[摘要] 目的 觀察延續護理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12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將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前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后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足部護理相關知識水平以及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水平。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足部護理相關知識評分與CSSD70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足部護理相關知識評分與CSSD70評分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延續護理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 延續護理;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自護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6(b)-0153-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該病也是導致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1]。在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程度,注重生活中自身的各項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控制糖尿病的發展與自身的血糖水平。該次選取了該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2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針對不同護理措施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的護理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其中,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27例,患者的年齡在52~71歲;平均年齡(61.46±3.74)歲;研究組60例患者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26例,患者的年齡在53~74歲;平均年齡(62.81±3.6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糖尿病足處置和預防指南》中糖尿病足高危因素;且該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延續護理干預: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由兩名糖尿病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其中1名糖尿病專科護士負責足篩檢查與健康教育;另一名糖尿病專科護士負責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與出院后的延續護理;②院內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主要包含了糖尿病基礎知識、糖尿病足的危害、定義、臨床表現、周圍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的臨床表現、危險因素、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足部護理;詳細告知患者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與篩查方式,并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鞋襪,正確修剪趾甲以及正確的足部護理方法。由足篩查護士通過口頭宣教的方式詳細告知患者上述內容,并發放科室統一的糖尿病足部護理處方,教育時間為5 min;每天由糖尿病專科護士查房檢查患者足部情況并進行常規教育,10 min/次;在患者出院前,由糖尿病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2次小組教育,時間為90~120 min。住院期間干預時間為3~5 h;③延續護理措施:由延續護理小組成員為患者建立檔案管理,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與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宣教與實踐指導,促使患者能夠與護理人員共同執行足部自我管理的各項內容。患者出院前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估,針對患者的薄弱環節加強教育,并與患者共同制定復診、隨訪與糖尿病病情與足部監測方案。在患者出院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延續護理;隨訪的方式可以采用上門隨訪、電話以及網絡等方式;充分了解患者在生活中各項生活習慣,針對患者的不良習慣進行指正,并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評估患者的足部護理、自我管理計劃落實情況以及血糖控制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
1.3 ?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足部護理知識評分;采用自擬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與行為狀況調查表,(包括7個維度共66題,包括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危害性(7題);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早期識別與正確干預(10題);糖尿病足預防與重要性(5題);糖尿病足部日常護理(12題);指甲修剪方式,鞋襪選擇方式(22題);糖尿病足部的具體檢測措施(6題);糖尿病足出現之后的應急處理措施(4題)。每題1分,回答正確即記一分,回答錯誤則記0分,滿分66分)。同時,采用糖尿病控制狀況評價量表(CSSD70)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總分140,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好[2]。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x±s)和(%)進行觀察指標的計量和計數,通過 t 值和χ2檢驗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足部護理知識評分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為:(35.68±14.14)分;對照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為:(36.35±14.36)分;由此可見,護理前兩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22 0;P=0.903 9>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為:(63.43±11.39)分;對照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為:(47.42±10.24)分;由此可見,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3.846 2;P=0.000 7<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對比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CSSD70評分為:(76.41±15.01)分;對照組患者CSSD70評分為:(77.27±16.37)分;由此可見,護理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41 9;P=0.888 3>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CSSD70評分為:(114.16±10.87)分;對照組患者CSSD70評分為:(90.02±14.13)分;由此可見,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4.946 6;P=0.000 0<0.05)。
3 ?討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中最為嚴重與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嚴重時甚至還會導致患者截肢。糖尿病足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現階段的臨床治療中,主要以重治輕防為治療手段[3]。但糖尿病足部的治療非常困難,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但需要采取良好的治療措施,同時還需要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護工作,注重自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傳統的護理方式中,護理的地點僅限于院內護理后;從而使得患者出院后無法繼續接受護理干預,若患者在出院后生活中沒有能夠很好的進行自我管理,則很容易導致病情的加重[4]。因此,現階段延續護理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中。延續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其突破了傳統護理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確保患者患者不但在院內能夠享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在患者出院后依舊能夠接受到良好的護理措施,以此來獲得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護理[5]。通過成立延續護理小組,能夠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所有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與健康宣教的方式;通過院內的健康宣教,能夠以多種方式促使患者充分理解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通過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定期通過電話隨訪、網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持續性的護理干預,充分了解患者在生活中的行為與遇到的問題,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患者解決相關問題,督促患者注重自身的行為,制定好每天的自我管理方案,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促使患者能夠充分了解自護知識,進而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在該次研究中:護理前,兩組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評分與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采用延續護理干預護理后,患者在足部護理知識評分與CSSD70評分均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病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將護理由院內延伸至院外,以此來促使患者能夠在生活中依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遲中秋,劉歡,高雪.一對一輔導式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足部護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16):42-43.
[2] ?沈玉蘭,尹慧,鄒樹芳.院外延續護理在糖尿病足高危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6(29):77-79.
[3] ?丁飚,張妮娜,盧逢娣.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1):75-76.
[4] ?韓婷婷,關紅,張來軍.基于扎根理論的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質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6,21(24):121-122.
[5] ?李會娟,齊心,郭曉蕙.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知識和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14(9):7-8.
[6] ?高巖,尹淑環.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對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能力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1(2):244-247.
(收稿日期: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