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錚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妹島和世在不確定性思潮的背景下,受老師伊東豐雄影響而發展出的屬于她自己的不確定性思想;其次對妹島和世所運用的個別材料以及建筑處理方法進行詳細的解析;最后針對妹島和世在建筑中大量運用的白色進行分析,總結出妹島和世建筑藝術的特色。
關鍵詞:妹島和世;建筑藝術;不確定性;透明性
妹島和世作為普利茲克獎少數的女性獲獎者,以自己獨有的建筑風格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她繼承了伊東豐雄的輕建筑思想,還發展出了具有穿透性的建筑形式。對于開放流動的空間結構的著力營造、對于透明與半透明材料的運用發揮到極致、對于白色的鐘愛,這些共同構成了她的設計語言。
一、流動空間的創造
(一)不確定性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其具有多樣性的文化,也就是說沒有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每個特定時期的主導文化都是暫時性的。不確定性其實就是指這些主流文化不斷變動的情況。在20世紀60年代,建筑界便感受到了來自信息社會的“不確定性”。建筑界對于信息社會“不確定性”特征的探索主要是從美國的后現代主義建筑開始,直到伊東豐雄、妹島和世以及西澤立衛的成功,建筑界才掌握了信息社會的“不確定性”并且將它視覺化。
(二)師承伊東豐雄
妹島和世師從伊東豐雄,在大學畢業后便加入了伊東豐雄事務所。伊東豐雄早期受日本“新陳代謝派”的影響,他當時是從自然界中流動的風開始研究的。風是流動的、自由的,而風的本質其實也就是“不確定性”。
伊東豐雄的早期作品追求建筑形式上的輕盈以及建筑的短暫性。他在自用宅“銀色小屋”中使用輕型拱形屋頂,在八代市立博物館采用鋁合金打孔幕墻的形式,甚至在東京游牧少女的蒙古包中采用半透明的皮膜。為了表現建筑的短暫性與移動性,伊東豐雄選擇采用輕型材料與臨時性材料,這些材料營造了半透明的空間,渲染了建筑輕盈飄渺的氛圍。后期伊東豐雄又對材料質感層面進行研究。他對于“不確定性”的理解偏向半透明性。在他的設計中主要表現的是建筑形式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視覺上的不確定性,除此以外他還發展了方法的不確定性,即在過程中對方案的深化保持無法預料的態度。
(三)妹島式“不確定性”
妹島和世在1987年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建筑事務所。她受伊東豐雄的影響,繼承了他的“不確定性”建筑思想,建筑作品給人感覺輕快飄逸。
在建筑形式上,伊東豐雄主要是使用輕型材料來營造建筑的輕盈感,而妹島和世的建筑處理就有所不同。她的建筑形式一般是由簡單的幾何形組成,采用玻璃或者其他半透明材料作為建筑外圍,以此來削弱形式上的笨拙,同時也會對建筑光線予以考慮。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圖1)內部,建筑室內由于光的傳遞以及反射,給人一種純凈又朦朧的感覺,這弱化了建筑中各個平面以及各個空間的界限感,空間與空間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整個建筑內部仿佛流動地融為一體。巴倫西亞近代美術館內部也是一個純凈、頗具詩意的空間,是一種具有寫意傾向的“不確定性”。她將“不確定性”用自己的建筑語言表達出來。
在對建筑項目進行功能分析的時候,設計師一般會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將建筑中可能發生的活動進行分類,創造出不同的功能分區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規律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然而這些都是根據常規按照抽象的人性來進行的,屬于一種具有確定性的思想,無法滿足不同業主多元化的需要。妹島和世在對建筑進行日常活動分析的同時還會與業主取得溝通,結合業主的日常生活以及自身經歷,充分挖掘業主內心深處真正的需求并將之突出放大,盡量做到為業主量身定做,這是對“不確定性”思想的體現。妹島和世于1995年與西澤立衛共同設立的事務所SANAA,位于東京品川一個改造的舊倉庫中。這是一個沒有分割的大空間,加上幾張極其樸素同樣尺寸的工作用桌子以及一些依姆斯(EAMS)的名椅,這樣布置能夠使桌子在進行不同項目方案時在一個單純的大空間內自由組合,更好地適應事務所計劃的進程。她的再春館制藥女子公寓項目中也是盡量不分割空間,著重強調員工的集體生活。在這個項目中,提供一個大的起居空間比增加個人使用面積更為重要,同時也反對刻板程序化,一切都是“不確定性”的。妹島和世在設計美國紐約的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時候,為了避免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形成封閉內向的大體量,她設計了一個將建筑體量相互錯開的場館。這使得每個樓層的比例和日照條件都各不相同,錯開的體量使建筑產生縫隙,提供了采光、觀景平臺與多樣性,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建筑向外融入城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子林住宅的構建過程中,業主提出了上小學的女兒想要與弟弟在窗口對話的想法。于是妹島和世在原本就降低了厚度的墻上開了很多四角窗,各空間之間相互連接彼此敞開,不僅強調了墻體的輕薄,還滿足了小女孩內心對于交流的渴望。上述她的這類做法使得建筑功能獲得了很大的流動性,空間也更加靈活,為建筑內的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的自由,避免了呆板的感覺,也是“不確定性”的一種體現。
妹島和世一直遵循著“不確定性”。無論是對于建筑形式還是功能分析,她都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無論怎么變化,“不確定性”仍然是她的原始理念,所有工作都圍繞這一點展開,方法的“不確定性”是唯一不變的。
二、建筑的透明性
“確實有很多人認為我的建筑和日本的傳統建筑相去甚遠。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透明性,而透明性并不等于玻璃。透明性是多樣性的,它意味著許多。而這也是日本傳統建筑的特質之一。”——妹島和世
(一)形式的透明
妹島和世在自己的作品中會大量使用透明性或半透明性材料,多采用玻璃和半透明的玻璃作為建筑圍護。但是完全的透明也有可能會讓人覺得沒有層次,將透明玻璃與其他半透明材料相結合會創造出更加靈活以及更多層次的空間。
1.玻璃
“很多人用玻璃,這是種很普通的材料,但要思考的不僅是形式或形狀,更多的是一種程式。所以玻璃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材料,在延續的同時也呈現差異。有時候,只有玻璃是不夠的,玻璃是一種挺厚重的材料,重點是如何去用以及建筑本身的平面布置、結構以及形式,而不再是這種材料本身。”——妹島和世[2]
玻璃作為一種在物理屬性上透明的材料,運用在建筑外圍能讓人更好地了解建筑的內部空間,營造更加豐富的空間層次,同時還對建筑的光線產生影響。
于1996年建造的公園咖啡廳(圖2)全部使用透明玻璃材料作為圍護,整個建筑空間被一個25毫米厚的鋼板屋頂覆蓋,支撐屋頂的是直徑約60毫米的鋼管柱,建立了一個外部—半室外—內部的空間關系,整個建筑看起來十分的輕盈。建筑的兩個長立面是可推拉的玻璃門,門被推開時就能夠使室內空間變成半室外空間,在出入咖啡廳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種微妙的空間變化。人在室內可以享受到室外景色,在室外也能夠了解室內的建筑結構,模糊了建筑的物理邊界,削弱了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界限感,咖啡廳便融入環境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金澤21世紀美術館是一個完整的圓形建筑,建筑的外立面與內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作為圍合,還充分考慮了頂部照明、光的亮度以及建筑開放性。圓形的玻璃外壁能夠反射出周圍的環境,而內院的全玻璃樣式則緩和了整個空間的節奏,光線穿過玻璃進入內部空間。當人身處美術館內,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與他人之間的位置關系,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鬼石町多功能設施由行政辦公室與多功能廳以及健身房組成,妹島和世將它們安排在三個彼此獨立的玻璃體量中。整個建筑本身體量較大,為了保持草坪的開闊以及連續的空間感,她將建筑的層高設置得比較低。再加上使用玻璃作為建筑圍護,人們就算只是經過也能夠了解建筑內部的活動,建筑內部與室外仿佛融為一體。
2.半透明材料
妹島和世在進行巴倫西亞近代美術館的擴建項目時面臨的是強烈的日照問題,對于美術館來說解決它是首要任務。她的構思從可供乘涼的“樹”出發,將陽光過濾在室外,但是空氣與風可以自由流動。這棵“樹”最終在妹島和世的設計中表現為巨大的立方體形狀的金屬罩網。在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中,妹島和世也采用了金屬網。建筑表皮由淺灰色的擠壓鋁襯板與金屬網板共同構成,隨著天氣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質感,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果。除了建筑體量本身相互錯開產生縫隙使得內外空間相互滲透這一點,金屬網的使用其實也體現了建筑空間對外開放的意圖。
在對迪奧表參道店進行空間細節和室內構建的時候,針對開發商的“必須要有迪奧的風格”這一要求,妹島和世采用了一種雙層設計的方案。她從迪奧產品資料中的帶褶女裝照片聯想到了像布一樣柔軟的設計,于是采用了在高透明層壓玻璃內側裝上裙褶一樣的丙烯板的設計方案。為了讓人能夠從外面看到店內的情況,她在玻璃和丙烯板中間安裝了光纖照明設備,還通過調整每個照明設備的角度,清晰地體現出裙褶狀丙烯板的形狀。
(二)視覺關系
除了利用玻璃和其他半透明材料,妹島和世還會通過另外的手段在視覺關系上營造建筑的輕盈與通透感。
1.墻
在用實體墻作為建筑的外圍結構時,妹島和世會盡量降低墻的厚度,墻體在物理層面上的薄營造了視覺上的輕薄感。有時候還會在墻上隨意開設多個洞口,以此來營造建筑的輕盈感。
通過妹島和世的作品可以發現,不同厚度的墻體所形成的空間,給人的感受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在李子林住宅的設計中,鋼板是主要的支撐結構,整個薄型夾層鋼板墻體的厚度在5-6厘米,墻體所有的保溫層不超過30毫米。這些鋼板墻體在作為承重的同時也有劃分空間的作用。建筑內房間的隔墻采用單層鋼板,而這些鋼板的厚度僅有16毫米。妹島和世通過削減墻體的厚度,把住宅的體積做最小化處理,減弱了建筑整體的厚重感與體量感。
礦業同盟區管理與設計學校是一個35米高的立方體建筑,這個建筑體量對于一個學校來說過于巨大,因此妹島和世將層高設置在高于平常標準適合寬敞空間的水平,整個樓層沒有任何的隔墻劃分以確保功能的流動性。這座建筑的整體式混凝土外墻有300毫米厚,內部裝有利用礦井地下水熱能的熱水管,這些水管的直徑為25毫米,為建筑形成了隔熱保溫層。外墻上共有137個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窗口,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的同時也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室外的風景,通過洞口貫穿的視線使得整個混凝土建筑看起來更加輕盈與透明。
2.建筑細部
妹島和世在設計的過程中將空間表達作為最重要的部分,她對于空間構成要素的把握是非常有節制的。妹島和世的作品看起來擁有完整的幾何形態,給人感覺簡約純凈,具有一種“極少”的特征,這背后其實都蘊含著她對于建筑構件的考慮。
細柱是妹島和世多次使用過的材料,而且這些柱子的截面是圓形的,沒有棱角,這樣就模糊了它的邊緣。在公園咖啡廳中,一共使用了100根直徑為60毫米的細柱,這些柱子的長細比例甚至達到了50∶1。當建筑中作為承擔重力的豎向結構被纖細化、弱化的時候,整個空間會給人一種輕盈甚至是無重力的感覺。妹島和世還從以1.2米正方形形成的柱網中看似隨機地抽走了幾根鋼柱,使得整個空間更加通透多變,強化了空間的不確定性。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中,妹島和世使用的是直徑為110毫米的細柱,這些柱子以3米×3米的形式排列。在這種柱距的情況下,原本已經被弱化了的柱子在視覺上給人的感覺就更加輕盈了。當然,采用細柱的這種結構形式一般是與輕質結構屋面的設計相結合的。
妹島和世還會通過隱藏建筑構件的方式來凈化內部空間。李子林住宅中衛生間與廚房的給排水管道還有建筑的落水管都隱藏在外墻與樓地板里面,同時,一些光電源設備的路線也都盡量利用外墻來隱藏。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中,除了大量運用玻璃,妹島和世還對玻璃幕墻采取了隱框的處理方式。人們能夠看到的是整片連續的玻璃墻面,而玻璃與地面的交接之處則隱藏在地面之下,室內外的聯系更加緊密了。公園咖啡廳由于結構上的設計在空間中設置了4片60毫米厚的墻,妹島和世將這些墻面用鏡面玻璃覆蓋,弱化了這些墻體的存在感,而室內玻璃隔斷的龍骨也都隱藏在屋頂與地板當中,整個建筑看起來更加輕盈也更加融入環境。
(三)白色建筑
白色是一種包含光譜中所有顏色光的顏色。明度最高,無色相,給人感覺純凈明亮,具有未來感。妹島和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運用白色,在李子林住宅、金澤21世紀美術館以及岐阜北方住宅(妹島棟)等其他經典代表作中,都有大量的白色。白色的包容性比較強,能夠適當減輕建筑的體量感與壓迫感,同時還能夠反射、延伸環境中的各種光線,使建筑內部空間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削弱建筑中各個面之間的界限感。
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社會處于不確定性中,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同樣具有不確定性。妹島和世一直保持著不確定性的設計理念,同時,她對于空間還有材料的思考成就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她注重人在建筑中的體驗,著力營造開放流動的空間系統。她認為建筑沒有固定的形式,著力構造有趣的空間構成。她的作品給人感覺輕盈、通透,有種浮游感,這些其實都顯現出女性柔和的特征。在未來,妹島和世對于“不確定性”的新的實踐是非常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
參考文獻:
[1]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王發堂.不確定性與當代建筑思潮[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陳鳴,盧郎.妹島建筑作品的透明性特征探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4]王漢.關系的可視化[D].中央美術學院,2016.
[5]王鑫星.SANAA作品特征的建構解析[D].南京大學,2013.
作者單位:
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