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民族國家是世界政治舞臺的重要參與者,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國中的傳統觀念、生活習慣也在這一背景下發生改變。國家認同作為多民族國家治理過程中,保障、推進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也在隨之發生變化,或不斷加強或逐漸消散。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呈現出一種內容復雜多樣,主體多重且具有統一性,過程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產生方式原生性與構建性統一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在國家治理的視角下分析,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構建,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基于國家認同對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國家認同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立足于多民族國家的實際,結合自身優勢構建符合現代化多民族國家治理條件的國家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治理軟實力,整合國家認同的內容,創新國家認同的培養模式,促進多民族國家認同感的形成。
關鍵詞:國家治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全球化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目標,在此之后,有關全面依法治國的文件被通過,四個全面的總體布局逐漸成型。在2018年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對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做了進一步闡釋,闡述了實現二者應具有的制度形式及其實現的路徑。為了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國家認同作為其中重要一環,構建迫在眉睫,而這表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國家認同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增長和消弭都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客觀現實的影響,如國家制度、經濟發展狀況、傳統習俗等等。完整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有利于促進國家認同的構建,有效的國家認同構建同樣利于國家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國家認同是一種政治概念下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國家構成要素的評價和情感,當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外化為一種實際的行為影響公民行為模式。國家認同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在方方面面,如公民個體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可、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的支持、為國家建設積極貢獻力量等。國家認同對國家而言,是國家獲得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國家認同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種特征,產生時表現出原生性與重構性相統一,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內容上表現出復雜多樣性,主體表現出多重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特征。
國家認同的增長與消弭受多重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多民族國家中,公民個體族群認同的影響較大,適度的民族認同有助于國家認同的形成與強大,過度的民族認同則對國家認同的形成有消極作用。由于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構成呈現出一種復雜性,國家認同構建的難度也較大。但較強的國家認同感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國家治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國家認同的必要性
自古以來,我國歷代帝王均對國家認同的心理構建十分重視,不僅僅表現為一系列民族政策、國家制度的構建,還表現在國內的文化建設當中,最高統治者為統一國民的心理所做出的文化建設案例數不勝數如焚書坑儒、文字獄等。當前,多民族共存的狀態仍然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特征。建國初期,通過民族識別工作,確定我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與傳統,其成員對本民族具有民族認同,這就意味著我國存在較為復雜的民族認同,基于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復雜關系,我國的國家認同構建存在著巨大挑戰。
亨廷頓曾在其書《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中,對多民族國家面臨國家認同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論述前蘇聯的案例,強調美國國家認同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蘇聯曾是“有凝聚力的和成功的社會”,“政府相對來說是有效的”和“被承認是合法的”,前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前,國家認同的問題并不突出,但在這之后“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不復存在了。” 1991年12月25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國家認同的重要性在這一案例中便有了充分的體現。
國家認同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治理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較強的國家認同有利于國家的安全統一和社會和諧穩定。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表現,是公民對自己公民身份的認可。不僅僅表現為公民對國家機器組成部分的認可,還是對國家制度、政策的支持。能夠將國家榮辱與個人相聯系,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自己的責任,當國家安全出現威脅時,能夠凝聚國內力量,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為維護國家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鑒于國家認同增強民族認同就會相應的減少,這便大大減少民族個體對民族的強調,增加了民族間的共同感,減少民族間的摩擦,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其次,國家認同的構建有利于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間共同發展。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一直都是國家有序發展亟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各民族能夠團結一致共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新型的民族關系應運而生。當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感較弱時,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習俗、傳統產生分歧,心理上的不認同最終影響其行為模式,影響民族團結。較強國家認同的存在,各民族能夠辯證看待不同民族的特色,有選擇的學習其他民族的優勢,促進民族間共同發展。
再次,較強的國家認同有利于公共政策的順利執行。當黨和國家出臺某一政策時,如果沒有較強的國家認同,在執行政策時沒有完全的認同感,選擇性執行或不嚴格按照政策標準執行,導致國家政策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這樣的舉措不僅對短期內國家目標的實現有影響,甚至對國家未來的走向都產生嚴重影響。
最后,國家認同有利于國家治理的順利推進,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打下基礎。國家治理涵蓋了一個國家所有領域的治理,不僅包括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還涵蓋了社會、市場、生態的治理。當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內具有較強的國家認同感時,每個民族都能夠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特別是在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階段,每個民族都能夠將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民主化的含義進行充分理解,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發揮主人翁精神,堅持黨的領導和國家的主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去。
二、國家認同弱化的影響
國家認同的弱化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民族認同的增強,相應的對民族特權的要求也會隨之產生,各民族成員的歸屬心理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各少數民族群體對國家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國家治理體系中各個部分的態度,導致民族關系緊張,民族問題頻繁發生,最終影響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治理,造成國家分裂與動蕩。
首先,國家認同的弱化會導致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心理發生變化。當民族認同的心理增長時,表明少數民族群體對國家認同感在心理上已經在逐漸減弱,對國家的經濟、文化、制度的認同度在逐漸降低,這種心理變化最終外化為對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的不信任不支持,當國家認同問題外化時,再一次降低了原本就對國家產生懷疑的少數民族群體對國家的認同,并促使少數民族群體內部零散的族群期望,整合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訴求,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此消彼長的關系,處理不當會導致二者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國家認同的弱化會影響少數民族內部對國家制度、法律法規的認同,對民族特權的訴求不斷增加。在國家認同感弱化的前提下,少數民族群體對國家的制度、政策產生懷疑的態度,抵觸的情緒,認為當前施行的政策法規不能滿足其利益需要,堅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最優的態度,挑戰法律權威,選擇性落實或無視國家政策,最終導致國家法律、政策、制度難以在相應的民族地區施行。民族地區國家認同的弱化,增加了國家的行政成本,還使民族地區的發展受到阻礙。在我國,民族地區分布在我國邊疆地區,東西部地區原本就存在較大差距,少數民族地區未能認真執行國家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優惠性政策,更加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差距。
再次,國家認同感的弱化會影響民族間的關系。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群體內部成員對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高度認可的心理,民族群體內部較高的凝聚力。堅持推崇本民族文化習俗,要求獲得國家支持,宣傳推廣本民族的文化,以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規范約束其他民族的行為,這一不公平的心理、行為激起其他民族群體的不滿。如果民族間矛盾沒有被國家及時控制,民族分裂勢力迅速擴大,最終民族矛盾進一步加深,族際關系進一步惡化。不難發現,國家認同是國家存在的靈魂,是國家合法性的來源之一,國家認同弱化影響族際關系,影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國家的統一與穩定難以維護,最終甚至將導致國家分裂。
最后,國家認同的弱化影響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治理效果。在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面積在我國國土總面積中占較大比例,當某一民族地區的國家認同出現弱化趨勢,意味著這一地區聚居的少數民族群體,對國家部分政策、法律法規產生質疑態度,選擇性執行或不執行中央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規定,增加了國家民族地區的國家治理成本,使得國家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治理目標難以實現,愈發加深了民族群體對國家大政方針的質疑與不滿,國家政策在民族地區的宣傳與執行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國家認同弱化的影響因素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中,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時從事物內外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在文章中,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對國家認同構建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
首先,在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下,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然而,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全球化為我國帶了發展機遇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另一方面也將西方的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帶入我國,我們理應用辯證的眼光,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借鑒西方先進的發展經驗和文化。我國的國家認同構建正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其中既包括全球化致使的國家自主性減弱,又包括同一民族境外組成部分的文化習俗、意識形態影響,還包括境外分裂勢力利用文化差異煽動民族矛盾。
國家自主性減弱,世界舞臺上的民族國家,在交往過程中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根據自身需要對國民進行意識形態的引導,但當前,隨著世界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我國的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對國民意識形態和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引導能力越來越弱。國外文化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影響日益加大,一方面豐富了我國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造成一定沖擊,進而影響我國國家認同的鞏固發展。自我國建國以來,境外分裂勢力一直存在,利用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煽動我國少數民族群體進行民族分裂活動,特別是針對我國少數民族的青少年,進行煽動性宣傳,誤導我國優秀少數民族青年的意識形態形成,對我國少數民族認同構建造成一定影響。
除全球化為我國國家認同構建帶來的影響外,我國國內的一些現狀對國家認同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一些不利影響。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多樣性是我國的國家特征之一,民族構成的復雜性是國家認同構建的影響因素之一,另外當前民族政策執行不當也同樣影響我國國家認同的構建。然而從本質上說,我國國家認同出現弱化甚至出現國家認同問題是由于我國國家治理的失效。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典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每一個民族群體內部都會形成屬于自己群體的民族認同感,彼此之間縱橫交錯,在中華民族這個大熔爐中各具特色,在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的狀態下,國家認同的構建存在較大難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國家的穩定統一,先后設立5個民族自治區,以及補充新的設立了民族自治縣及民族自治鄉,在民族自治地區施行相應的民族優惠政策,在這一系列民族政策過程中,由于民族地區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差異性,導致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因在執行過程存在一定難度,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選擇性執行,或因當地領導對政策理解不到位,違背政策制定者本身的意愿扭曲執行,甚至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因未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制定過程本身出現問題,導致政策難以順利執行。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國家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正在進行,不斷為解決我國當前主要矛盾進行改進。國家治理體系包含國家發展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發展,還包括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文化軟實力建設。因在我國發展初期單純追求發展速度忽略了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導致我國邊疆生態環境薄弱的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開采嚴重,而我國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經濟建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東西部這種差距不單單體現在經濟發展方面,更是一種體現在文化、社會等綜合方面的差距。從這一層面來講,國家治理存在失效問題。治理失效導致較大發展差距,發展差距又導致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當邊疆民族地區的人民認為,自己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的一部分時,自然而然的對自己公民身份產生懷疑,影響自己的國家認同感。
四、重塑我國國家認同的路徑選擇
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為了使國家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更好的發展,避免前蘇聯解體的悲劇,國家認同的構建迫在眉睫。國家認同以國家認同主體、國家認同內容、國家認同過程以及國家認同環境為基本要素,文章通過分析導致我國國家認同弱化的原因對重構我國國家認同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在構建國家認同時應對我國各族人民進行公民身份的確認。公民身份的確認不僅包括在法律上的明確規定,還應在其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上進行明確規定。優化我國的民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鼓勵人民積極參政議政,創新宣傳國家政策,突出強調人民在政策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將國家榮辱、國家利益肩負在自己身上,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出謀劃策。
其次,不斷推進我國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相對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滿足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多余的精力去考慮、完成其他的事物,另外,只有當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后,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國家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從實際的經濟利益當中,感受國家治理的方向。通過國家治理能力提高和治理體系完善,制定合理的國家發展計劃,提高國家治理效率,縮小城鄉差距、東西部發展差距,滿足人民對經濟生活的需要,有利于我國國家認同的建構。
再次,增強文化自信,努力將我國從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另外由于我國長期的統一性,使得我國在擁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時,也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包容力的中華文化。文化自信的提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到極大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新興的文化產業獲得發展機會,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增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強國的構建,有利于引起國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國家認同中包含著國家文化認同,因而文化強國建設有利于國家認同的構建。增強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求我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自信,產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高度認同感。
最后,整合國家認同的內容,創新國家認同的培養模式,促進我國國家認同感的重構。在全球化的發展,國內社會轉型等一系列背景下,構建國家認同的內容和形式都應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發生變化。在“三微一端”的蓬勃發展下,通過新媒體等更靈活的傳播媒介,以更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進行宣傳,潛移默化的引導各少數民族的意識形態的形成,促進國家認同感的重構。
五、結語
國家認同是國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是國家長期穩定存在的重要基礎和支柱,對每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強有力的國家認同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有利于國內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發展。在當今時代,全球化不斷深入,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不參與其中。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共同的建構對我國的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論在哪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謹慎對待,這一力量不僅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還是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推力。
參考文獻
[1] 王卓君,何華玲.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危機與重構[J].全球化進中國社會科學,2013(09):16-27.
[2] 周光輝,劉向東.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及治理[J].中國社會科學,2013(09):40-54.
[3] 暨愛民.“整合”與“引導”:國家認同的秩序邏輯[J].教學與研究,2018(09):53-60.
[4] 王洋.邊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建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7.
[5] 蔡文成.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與重構——以國家治理為視角理論探索,2015(05):71-75.
[6]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3(01):26-40.
[7] 青覺,王偉.多民族國家建設:民族沖突與國際干預[J].國家民族研究,2016(05):36-46.
作者簡介:李爽(1994.08- ),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