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平
摘 要:文章以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理念轉變、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理念轉變-限度和超越、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現實困境-問題與根源和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路徑選擇-擺脫與重構為主要依據,從民族事務該管理還是治理、民族事務治理存在工具性還是價值性、民族事務依法行政是政府本位還是社會本位、治理困局導致的民族法制體系、形成成本攀升導致民族工作邊際效應、民族習慣法和國家制定法的沖突、調整民族立法思路、完善責任追究機制、提升民族群眾法治意識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強民族事務治理的價值,旨意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理念轉變;現實困境;路徑選擇
改革開放后期,社會變遷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出現了很多利益結構上的變動,基層利益比較矛盾,為民族問題制定了交織,并且利益表達機制嚴重不足和缺位使得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受到威脅。進而使得民族之間出現看危機和問題提。所以要針對各種事件等對民族治理進行改進,人們需要及時轉變法治思維,將其作為我國民族治理的新常態。理念轉變不是一天形成的,梳理我國民族事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轉變思路,提出更好的額意見推動我國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進展。
一、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理念轉變-限度和超越
(一)民族事務該管理還是治理
公共事務是文明的最終產物,因為國家出現而變化的公共管理,基于公共事務管理基礎上對其進行分析,長時間以來,我國社會各界上都會政府上存在的民族事務管理主體進行分析,將管理民族社會公共事務作為主要內容進行?;谌苷A上對計劃經濟時代存在的事件進行分析。不過,因為我國市場經濟轉型的不斷改變,對待一些特殊事務政府往往無法掌握好度,因此政府失靈現象經常出現。政府全面管理民族事務逐漸出現了更大的弊端和不足,無法順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1]。
政府再造運動將治理納入到了全新共同管理范圍內,治理是一種全新統治發展形式,其中公私部門之間界限不夠清晰,治理的實質就是對統治機制進行權威管理,政府效能不斷降低,社會上一些私人部門逐漸加入到治理之中。并且民族問題是政府比較敏感的話題,需要對整個民族事務進行有效治理,屬于政府的基本權威和基本職能[1]。
(二)民族事務治理存在工具性還是價值性
我國人類發展上針對社會公共事物進行分析,總共經歷了三次范式轉換,統治行政模式,管理以及服務三個基本模式,德國現代文化家將其總結為人類自我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存在的矛盾上,公共事物管理方范式之間出現的矛盾也是不可忽略的[2]。
(三)民族事務依法行政是政府本位還是社會本位
民族事務法治化的實質工作就是依法行政,民族事務治理部門依法行政權利就是不斷解決民族事務,維護民族群體合法權益,保證各個民族之間公平競爭,使得民族之間可以和諧發展,依法就是良法,一定要基于法律控制權力和非政治控制法律基礎上進行,對經濟和市場進行合理管理和制約。分析清楚政府本位還是社會本位,計劃經濟時代要以權力集中為主進行管理,政府管理模式會加入整個管理過程中,政府直接控制生產、交換以及分配等各個細節,資源配置和收入等全部包含其中。政府本位管理模式已經逐漸發展到生產領域上,比如民族事務精英人員管理工作,解決民族之間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此種形式是最簡單和直接的,能夠借助政府以及干部對民族進行管理。實現對不同民族矛盾的合理管理[3]。
二、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現實困境-問題與根源
(一)治理困局導致的民族法制體系
有法可依是依法的基礎和關鍵,法治代表著嚴格制定法律治理國家,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機制和體系作為保證,法律體系是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據,脫離法律的保證,那么法治則和失去了意義和價值[4]。并且,行政權力是人民授權的表現,和社會利益之間存在很大關系,行政權力應該成為保證人民自由安全的保證,基于法律保證基礎上,行政權力也會受到保護,是完成法治的基礎。也就是說即使存在法律不過因為不夠完善和具體,缺少對行政權力的約束和管理,那么行政權力則會失去法治的底線,改變以往自由程度。
(二)形成成本攀升導致民族工作邊際效應
政府在整個工作中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是一個被哲學不斷思考和分析的問題,政府進入到經濟生活之中,是民族問題的體現。西方國家對于民族事務發展要采取相關機制進行,社會主義則需要采用干預對策,是民族工作政治管理最主要問題,關系到我國民族富強,因此要高度重視。
(三)民族習慣法和國家制定法的沖突
社會規范是人們實際生活中和社會交往中需要協調實現的一種行為,是人們共同制定的能夠被寫成文本的規則內容,社會規范能夠分為成文和不成文兩種形式,前者以國家制定的基本法律作為基礎,而后者則以民族風俗習慣為主。我國對于民族風俗習慣比較尊重,使其不斷形成社會共識,是憲法和民族領域內確認的基本內容。所以,國家法律并沒有出臺相關機制為其進行禁止,和法律原則之間還存在違背原則的特征進而成為了民族習慣法。
三、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路徑選擇-擺脫與重構
(一)調整民族立法思路
法治體系是用來完善法治規范的,嚴密的監督機制,可以為法治保障奠定基礎和保障,法治體系就是國家法律,法律運行和實施的綜合交織因素,也就是何所,法治體系的出現不僅僅需要法律完善作為保證,并且需要及時轉變法治觀念,做好自身基礎保證,是民族法律合理有效實施額基礎,民族法治實施的基礎需要整個法治系統的完善和管理。
(二)完善責任追究機制
黨和政府要高度重視保護民族群眾的權益,認真落實我國各項基本對策,在具體實施中基政府和官員要將其當作一項基本任務進行,一旦涉及到民族事務,就要防止矛盾被擴大,避免民族問題政治化現象出現,處置不恰當往往會追求政府基本責任。從基層上分析,此種追責過程是上級政府尋找替罪羊的過程,進而會將很多政府館員的前途全部結束其中,因此要展示在理性角度上分析,寧可做過不能做錯,使得很多政府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處理。
(三)提升民族群眾法治意識
從國家到社會關系上分析,國家擺脫了社會管理組織機構,和西方國家存在一定差異性,我國一直處在國家社會高層階段,所以,法治國家無法脫離法治社會進行,并沒有對整個社會民族形成法律信仰形式,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建設是不存在本土的,法律一定要被人們所與信仰,不然將會失去內涵和價值。法律被各個法學界接受,其主要工作就是在新時期相愛塑造一種全新法律社會,避免法治成為一種形式,以我國法治社會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構建法治社會的道路比較長遠,在民族地區,因為人員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感染個熏陶,民族地區法律意識比較薄弱,比較看重傳統習俗處理形式,并沒有從法律角度上對出現的民族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相關意見認為民意可以建設一切,也可以毀掉一切,民意是非常強大的,輿論效果非常大,因此在新時期要高度重視風俗習慣,將其和法律結合起來,引導人們走法治化社會。
四、結語
總而言之,現在世界上,民族問題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及時面對的主要問題,民族事務治理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反應能力,完成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發展是國家治理的必然追求,促進民族治理能力發展一定要結合真實存在的問題分析,及時轉變理念,引進法治治理思維,充分挖掘傳統管理思想,實現對政府和國家之間的有效互動你哥,基于此種互動形式上解決各種不足和民族問題。
參考文獻
[1]武宇紅.當前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的多維約束與路徑重塑[J].貴州民族研究, 2017(07):47-50.
[2] 李贄,龍曄生.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的實踐探索——以香港候任議員言詞違法和文山在任官員言詞不當為例[J].民族論壇,2017(2).
[3] 鐘林林,周世中.西南民族地區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J].民間法,2017:177.
[4] 張琳,王永和.民族事務治理的'德治與法治'——基于霍耐特承認理論的視角[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7:149.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自籌經費項目“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路徑研究”(2017-G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