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中的社會監督行政為研究對象。任何研究都必須從概念明晰開始。本文從行政法制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的概念的界定著手,在確定行政法制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的內涵及特征后,對社會監督進行具體闡述。圍繞社會監督的內涵,筆者對社會監督的外延進行了分析,以影響力輻射面為標準把社會監督分為輿論監督行政及信訪監督行政。最后從限制行政權的角度分析,完善社會監督是必要的。
關鍵詞:行政法制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行政;信訪監督行政 ;限制行政權
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要的一環,我們的執政黨對于法治政府的建設是十分重視的,無監督則必腐朽,就無法避免進入黃炎培先生說過的“歷史周期律”。故發現行政法制監督制度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是有研究價值的。筆者受囿于知識水平及認識上的限制,不能對行政法制監督中的社會監督進行深入的探討,故只能對社會監督的淺顯的分析。
一、淺析行政法制監督及社會監督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行政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其他主體依法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經過法律授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政而進行的監督活動。
而行政法制監督具有法律性、規范性及全面性。第一,行政法制監督的法律性體現在所有的監督主體都是必須依法進行監督活動。而我國規范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等,行政監督的法律規定只存在于部分的法條之中,沒有較為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缺乏具體的、詳細的規定細則,因此可操作性較低。鑒于此筆者認為監督主體進行監督活動所依之法應當包括規范性文件及其效力等級以上的法律法規,而也必須嚴格遵守其效力范圍。第二、行政法制監督的規范體現在進行行政法制監督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嚴格遵守相關的程序要求。當下較為熱門的一個新概念“網絡監督”,在不否定其對行政監督的重大作用前提下,其因缺乏法律依據,在程序及許多具體細則沒有得到規范,有時經常偏離法治軌道成為謠言的“溫床”。第三,全面性,行政法制監督的主體是廣泛的,提及到上至最高權力機關,下至每一公民主體都可以成為行政法制監督的監督主體。而其監督方式的涵蓋面也是極廣的,不同的監督主體有著不同的監督方式。
二、社會監督的分類及分析
根據應松年教授的觀點:在社會監督行政中,應當特別強調信訪監督行政和
媒體監督行政。而其中信訪監督行政是社會監督行政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媒體監督行政是特別重要的形式,比如報刊、新聞及網絡媒體等等。筆者認為社會監督可以分為信訪監督行政及輿論監督行政兩大類。這樣的分類是筆者基于社會監督的內涵及特征,參考應松年教授的觀點而作出的,下面將詳細辨析兩類社會監督類型。
(一)信訪監督行政
根據我國《信訪條例》可知,信訪行為是指社會監督主體向行政主體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
第一,信訪監督行政具有主體廣泛性,主體的廣泛性是社會監督的共通特征,信訪監督也不例外,其涵蓋的主體與社會監督的主體是一樣的。
第二,信訪可采取的程序是較為多樣的,相較于民事訴訟而言,信訪制度沒有說到時效及其他諸多較為嚴格的程序限制,程序是體現了較低的嚴格性的。然而在社會監督內部比較,對于輿論監督行政而言,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信訪監督行政的程序更加正規,
第三,信訪監督行政相較于輿論監督行政而言,除了程序更為規范,最大的差別體現在二者的影響范圍。信訪監督行政通常是影響輻射范圍小的,個別性的,其通常是信訪人或組織單獨去進行信訪活動,與信訪機關是相對方,該行為的影響輻射范圍僅限于雙方,這里是單獨指信訪活動進行中的影響范圍。需要注意的是在21世紀出頻繁出現的“上訪戶”新聞應當屬于輿論監督行政而非因為其有信訪行為歸類到信訪監督行政。
相較于輿論監督行政而言,信訪監督行政因為需要與信訪機關打交道,而信訪機關本來就是行政機關的一部分,通常而言難以受公眾信任。“上訪戶”至今在其出現的新聞中都是較為血跡斑斑的一個詞語,政府截攔上訪戶的新聞在世紀初網絡尚未發達之際也層出不窮,其發揮的效果遠不及輿論監督行政。
(二)輿論監督行政
輿情是各社會群體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往往和某一或某些社會群體(包括各階級、階層以及各種生活群體)緊密聯系, 而并非需要社會絕大多數民眾的廣泛認同。當這種小范圍的意見一致很可能會趨向于大范圍一致,當它被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時候, 就會轉化成為聲勢更為浩大的社會輿論。從該定義出發,輿論是一種社會影響力,其對行政機關的壓力不可謂不大,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意滔滔會對政府產生極大的壓力。
而在當下,新媒體是主要輿論場。其中由于我國的現實情況,新聞報刊的官方性較強,能夠像上新聞的上訪戶那般幸運的也是其中一二。而社會監督必須使得主體廣泛性得到充分體現,這是其基本特征。
網絡輿論監督模式主要是通過輿論壓力倒逼公權力機關進行監督活動從而達成監督效果,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有“表哥楊達才案”及原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原局長周久耕的案例。前者因在特大交通事故中微笑出境而受到巨大的輿論抨擊,最后細心的網名發揮出無以倫比的力量,通過網絡搜集其眾多公開照片后發現其佩戴過許多貴重名表,最后楊達才受到法律的制裁。周久耕也因其一支南京九五至尊陷入與楊達才一樣的境地。
網絡監督具有時代性。隨著信息網絡的普及與發展,群眾監督的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民眾利用信息網絡對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及其行政行為進行網絡監督的熱情高漲,民眾隨時通過網絡了解政府的政務信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對腐敗現象進行曝光,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民眾的意愿,體現出信息時代群眾監督的新特點。
網絡監督具有較強的監督效果。網絡監督能擁有較強的監督效果在于其形成輿論場,其中產生的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甚至倒逼公權力監督機關積極關注,引起關注后被曝光的行政主體或者公務員就會受到系統內部監督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甚至引起黨紀介入。
網絡監督的弊端。如上點所言,網絡監督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所以網絡也是謠言滋生的溫床,很多虛假新聞乃至動搖國家穩定根本的謠言都通過網絡以公知文章等形式進行傳播。這也導致了網上的消息真偽難辨,這對正確進行網絡監督活動是極大的阻礙。網絡監督如若想健康發展,成為有法可依且可執行的制度,那必須加強其本身的法律性。
三、完善社會監督的必要性
基于社會發展和公共問題增加而產生的行政權力擴張在世界范圍都極為普遍,隨之而來的權力失范問題也日益凸顯,對行政權力進行必要的規制,防止其越界運行,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意。行政權力所擁有的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盡管自由裁量權的設立是為了行政機關更好管理公共事務,但不能否認其為行政權力的擴張與濫用打開了方便之門。
行政權一旦失范,那對公民的合法權益將造成巨大的侵害。所以限制行政權是勢在必行的也是近代民主社會發展以來一直所堅持的。而社會監督作為權利型監督而非權力型監督,其實際監督能力卻受制于中國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形成的對行政權力的敬畏感。
然而網絡的隱蔽性能夠提供讓監督主體感受到較少敬畏的平臺進行監督活動,所以以網絡輿論監督為代表的輿論監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及地位,完善社會監督制度,提高其法制化程度,使得社會監督中輿論監督的法律性增強,更加切合行政法制監督的本質,使其成為我國實現公民憲法中監督權的制度。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 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袁東生.我國權力制約與監督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1.
[5] 徐喜林.論信訪監督[J].河南社會科學,2009(4).
[6] 張立榮.中國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現狀評析及改革探索[J].政治學研究,2001.
[7] 陳紅梅.解讀信訪制度[J].學術界,2005(06) .
[8] 劉毅.網絡輿情與政府治理范式的轉變[J].前沿,2006(10) .
[9] 常銳.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治理模式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
[10] 蔡林慧.試論中國行政監督機制的困境與對策[J].政治學研究,2012(05) .
[11] 應松年,薛剛凌.論行政權[J].政法論壇,2001(04):52-63.
作者簡介:林澤鵬(1998- ),男,漢族,廣東汕尾人,學生,本科,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